胡邦煒
我認識建忠同誌的時間並不長,但一經謀麵,便有似曾相識之感——我想這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和他都是《紅樓夢》的愛好者和研究者之故。
我曾說過,在中國,《紅樓夢》無疑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可謂百讀不厭,百談不倦。早在清末,便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戲謔之語。然而時移世易,在當下這個紅塵滾滾、商海滔滔、整個社會文化氛圍和人們的心理普遍浮躁、焦慮的時代,能夠安下心來,專心致誌地體味、探究《紅樓夢》的讀書人,應當說是“多乎哉?不多也”了。所以我能夠結識建忠同誌這樣一位紅學同道,便大有“空穀足音”之感。
建忠同誌是川西平原上出生的農家子弟,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台,並擔任了一定的行政職務,其刻苦勤奮的精神可想而知。
進入高校之後,建忠同誌並未完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因為種種原因,他的主要任務是在行政崗位上,因此,用於教學科研的時間極少。雖然我也替他感到惋惜,然而人的命運往往不由自己決定,命運將你拋置在何處,你別無選擇。成天坐在辦公室裏,案牘勞形,讀書寫作,往往都在夜間。這是許多“雙肩挑”的讀書人都深有體會的。
建忠同誌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雖長期從事行政工作,但是卻從未放棄過教學和科研。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長期在成都大學開設《紅樓夢》和“紅學”的選修課,選這門課的學生十分踴躍,據我所知,是各門公選課中人數最多之一。僅此一點,便可看出建忠的紅學研究確實是言之有物,並且十分精彩。他對普及紅學和引導莘莘學子走進《紅樓夢》這部我們民族的文學“聖經”的貢獻,確實令人稱道,也令我感動。
現在建忠同誌收錄他的大部分紅學論著,集為一書付梓印行,是一件令人高興的喜事。所錄文章計28篇,大部分是人物論,是對紅樓人物的分析和解讀。雖然此類文章和書籍已出版過多種,但我認為仍有其價值——因為文學畢竟是“人學”,人的性格、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感情,永遠是文學不變的主題。常言道:“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理,一千個人心中也會有一千個林黛玉、賈寶玉……建忠對紅樓人物的解讀自有他個人的視角,因此仍不失有其新意。
中國有句俗語:“文如其人。”我讀建忠的文章,便覺此話實在是真理——他的文章就如他本人一樣,質樸、細致、真實。雖然不甚絢麗,卻使人感到一種純真的、不飾雕琢的美感。
建忠同誌要我為他的這部“紅學”處女作寫序,這既令我惶恐也令我高興,所以拉拉雜雜寫了這些讀後感式的文字,以表達對他的衷心祝賀。
2008初秋於成都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