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家長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人才,甚至是傑出的人才。要實現這樣的願望,就離不開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無論從時間、環境,還是從作用、影響等多方麵看,家庭都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和第一重要的場所,於是也就有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樣的說法。古今中外,對人類社會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在他們人生成長的經曆中,大都刻下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烙印,而他們也同樣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實踐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如此重要,以致很多歐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認為:“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
教育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教育決定一個民族的前途,教育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這已逐漸成為共識。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總體認識上重視教育的同時,還存在著局部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和偏差。其中,就包括了家庭教育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一部分家長對子女教育不重視,視教育為學校的事、為老師的事、為社會的事,以為自己付了學費,把孩子送入學校,自己的任務就結束了。二是部分家長雖然也重視子女教育、重視家庭教育,但在目標認識、價值取向、方式方法等諸多方麵存在不少欠缺。這些欠缺,不僅導致與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初衷相去甚遠的結果,而且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還會導致令人痛心的悲劇發生。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單位,把一個孩子教育成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從來就是為人父母的一大職責。
◆“家長”是個莊嚴而又崇高的字眼兒
我們說家長的職責神聖,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不僅是因為在“家長”這一稱謂中包含了為人父母者肩負著的使命莊嚴而又崇高,還因為要完成這一使命非常艱巨,也極具挑戰性。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場所,這給教育者——家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在教育孩子的領域(內容)方麵,家長要遠比學校的老師寬泛得多。其次,家庭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基礎,無論我們對“基礎”的概念做怎樣的界定,從做人的方麵、智力開發的方麵,或者勞動鍛煉的方麵,家庭都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場所,不僅是狹義的時間上的前後概念,也指重要性的程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進一步說,在很多情況下,父母甚至是孩子終身的老師。
◆兒子眼中的父親
西方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頗給人啟發,說的是一個“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說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頭’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人當他們人到中年,當他們步入晚年時,會更多地想起雙親,回味父母曾經給予的愛,感念父母對自己人生的巨大幫助與鼓舞,以至在自覺不自覺中,模仿著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轉而教育自己的孩子。心理學家們對此也作出了種種分析,但它也從一個側麵表明:家長對子女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可以綿延到多少子孫後代。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從自己的家長那裏學到東西。這種現象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一個負責任的家長,將必須在孩子成長的很長一段時期裏,始終要努力做好這個“第一任老師”的工作,他不僅是用語言,而是要以行動,要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來完成這一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