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貧困的探因(1 / 3)

【怡愉齋話堂】

作者:李再文

“怡愉齋話堂”楹聯:

富不讀書縱有銀錢身何貴

貧而好學雖無功名誌氣高

“怡愉齋”——心曠神怡,歡樂愉快之所也!為文化人之書齋耳。寓意,醫治愚昧之書齋也!可稱“醫愚齋”,應先“醫愚”而後“怡愉”,不“怡愉”則易“抑鬱”。人之愚,乃天生所帶,無知自然愚。《聖經》箴言“(10:14)智慧人積存知識;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15:2、14)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妄人的口吐出愚昧。聰明人心求知識;愚妄人口吃愚妄。”真乃:愚者如癡,癡者愚妄,弱智也!非治不愈,善讀者,則可醫愚也!

夫有知之士者,聰穎睿智之人也!可洞明世事、透析哲理、思如泉湧,有髙瞻遠矚洞察秋毫的敏銳目光;有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博大胸懷;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超群智慧。

吾人自少至壯,其間不過數十年耳,苟不勤懇攻讀,學業之就豈可成哉!人生短暫,歲月如流,學問無窮,而少年之光陰有限,甚矣哉!學之不可不學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非學無術,無一成才,何以謀求輝煌之偉業,豈不枉人生之幸也!

惟求知愈多愚昧愈少,至益無如讀書矣!讀本齋之文者,可知吾輩當年所為之艱辛耳!正乃“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蓋知人類,於同一社會曆史背景下,有截然不同之遭遇者;如於不同之曆史條件下,豈無相同之命乎!

其實,人們每天都在上演悲、喜、哀、樂之故事,不斷地創造奇跡,用奇跡譜寫曆史,驗證曆史,故以紀實風華傳奇,展示曆史。猶如燈籠一般,點綴了清詞麗句,妙語連珠,驚奇感人。文華錦繡,風趣幽默,思古懷舊,新穎獨特,頗有藝術之感染力。惟有記住過去,方可啟迪未來,催人奮進。可激發人的鬥誌,抒發人之感情。常讀者,可得睿智、寧神、思遠之功效。話別則感怡然自得,心情愉悅,豈不善哉!

個人簡介

李再文,男,生於1936.6.4,陝西鹹陽市人,1951年參軍,抗美援朝。1960年甘肅酒泉師範學校畢業。1982—1985年在山西刊授大學,中國漢語言文學係四年結業。1987年西北師範大學現代漢語專科畢業。又研究了中國古代詩、詞以及元曲的寫作方法。常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學作品。供職於甘肅金川公司,從科級崗位退休。近年作品有《鳥兒之死》《於書記的故事》等,長篇章回小說《斷腸人在天涯》和散文、詩詞集《怡愉齋話堂》

老師題詞

天下文章屬三江,三江文章屬我鄉,

我鄉文章屬再文,再文再文再攀登。

杜景雲(83歲)於北杜鎮

2007年7月25日

目錄

一、貧困的探因

二、洋紡線機

三、商業行碼字的興衰

四、少相公傳奇

五、我的老師

六、鸚哥嬉牡丹

七、在部隊的那些年

八、蘭州通車之奇

九、白蘭瓜的來曆

十、“我能行,我最棒”的啟示

十一、神秘的黑山湖

十二、戈壁曆險記

十三、金川公司老運輸部

十四、露天礦

十五、黃羊開槍打死獵人

十六、聽話的毛驢

十七、“於書記”的故事

十八、木炭汽車

十九、鳥兒之死

二十、“八鬥才”我的量解

二一、人們想望的金婚

二二、網民實話《醫生與強盜》的感言

二三、應聘者

二四、報應

二五、回憶“七·七事變”那天晚上

(紀念盧溝橋事變七十二周年)

二六、《紅岩》激勵幾代人前進

二七、吳夢芸和《夢芸文集》

二八、我在深圳的一棵樹

二九、老外朋友

三十、說神論鬼

三一、治療呃逆的特效經驗

三二、淺議《水滸傳》之我見

三三、童言趣說

三四、說說《打油詩》

三五、“貪”和“愛”的解讀

三六、茅房文化的發展史

三七、詩詞選:

1、興隆山感言

2、茅中漏雨

3、扇麵詩

4、看戲行

5、初春

6、嘉峪關清明

7、嘉峪關即興偶句

8、消滅四害

9、建金川

10、憶少年見一老翁亡

11、街頭有感

12、思年華

13、一顆紅心駕車行

14、卜算子(喜迎財經盛會的召開)

15、在上海找搬運

16、遊龍華公園

17、杭州一線天

18、台胞思歸寄語

19、日湖塔懷情寄語

20、滿江紅(慶通訊衛星發射成功)

21、寫詩感言

22、鎳都頌

23、訪戰友

24、賞花吟

25、桂林風景

27、桂林蘆笛岩

28、桂林七星山

29、憶童年

30、為李靜、李丹贈藏頭詩

31、晨練

32、解憂怨

33、敦煌莫高窟

34、廈門鼓浪嶼

35、為子婚慶

36、黃果樹瀑布

37、西江月(斥貪者)

38、深圳銀湖

39、留下的悲痛和眼淚

40、虞美人(拜謁三蘇墓)

41、巒城新曲

42、端午節喜雨郊遊

43、參觀樓蘭出土展

44、人生的總結

45、道德的基礎標準

一、貧困的探因

貧家門上一幅對聯: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額:南北

意為:缺衣無食少東西,橫額隻有南北少了東西

1、為生存經商北杜鎮、發財夢遺恨成千古

話說山西省(榮河縣)現為萬榮縣榮河鎮王顯鄉偏店村李宏山。自從那年山西大難之後,經濟生活就一蹶不振,人們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不可自拔,非他一家想到了走口外,晉商的又一次複出就在於此。

時值清光緒年間,李宏山選擇了經商,領著他的侄子李長慶,千裏拔涉,飛越驚濤駭浪的風陵渡口,來到漢唐古都的三秦大地。要選擇一處天時、地利、人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實不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們來到鹹陽縣,最北邊的北杜鎮古城,該村東西走向三裏多長,城牆少有殘缺,全村以杜氏為宗,雜姓皆為客家人也。

村裏有四處大的寺院,大街小巷都有廟宇,還有一座鐵塔,就連城牆上也有“魁星樓”,酷似佛教聖地。從眾多建築物上可以看出,是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亦堪稱古鎮。正因為如此,方圓十幾個村莊的人們常來此交流物資,貿易經商,也算是一處萬商雲集之黃金寶地。

李宏山叔侄帶著微薄的資金,在街上經營一處“當鋪”。他懂得初來乍到之不易,對處世為人之道深有熟知。必須入鄉隨俗親和人,語言和善迎接人,忠誠信實交往人,煙、茶、酒、飯溫飽人。故而寬以待人,以誠相見。

當時的抽煙,對一般人來說是水煙、旱煙,更深交一層的便是大煙。當時的政府對大煙,也是明禁暗抽,就和那貪汙腐敗一樣的泛濫。當時洋人罵我們是“東亞病夫”不抽煙就躺下動不得了,曆來朝代的誇台也來源於此,朝廷官員帶頭貪汙腐敗不誇才怪。

他們結識了一位姓杜的朋友,家有莊房土地生活還過得去。杜朋友對他們友好關切,幾次的交往,親如兄弟。李宏山的生意日漸有盈,杜朋友也愛抽大煙,一鬥小麥的價錢,可買一兩個煙棒子。每一個煙棒子約3克重,是在燈火上燒烤,用煙槍抽吸煙的氣味以達過隱之目的,所以可吸十多次以上。他有李宏山這樣的“兄弟關係”,為他提供**的後盾,何樂而不為呢!抽大煙的次數和現在人抽紙煙一樣的頻繁。

李宏山與父母說好經營三年就回家,因為生意興隆得勝有餘,杜朋友以再勸他多幹幾年,從多方麵以友情關係,幫你個人之所需,保你生活之滿意,拖住你不讓走。古人雲:“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你知道他還有何目的?杜朋友給他在涇陽的崔郭村聯親,娶進一名孫氏姑娘為妻,幾年過去,生下一女一兒。

他的侄子李長慶上過私塾,不但能寫好毛筆字,還精通一手好算盤,打得既快又準確,就連那算盤珠子的撞擊聲也特別好聽,北杜人都叫他“神算子”,是他叔父的得力幫手。

李宏山的生意連年有餘,每年除吃用以外,把收入的小麥、棉花兌換成銀子在杜家存放。累計約幾十石小麥和上千斤棉花的庫存,也沒有契約文書和中見人作證。他隻知道《論語》所雲:“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憑一顆誠心相信朋友而放到別人家裏。未知別人是否言而有信?豈不知人人都有一顆私心雜念,更甚之有詭詐和貪心。他卻忘記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杜家的父母雙亡、兒子的婚事,全由他的庫存賒付,仍無一字之約。他不想值辦土地家產,總想拿回家建房、買地過日子來孝敬父母。

過年時,杜朋友給他商鋪門前贈送一幅對聯:“財如曉日騰雲起利似春潮帶雨來”以此來鼓勵他努力經營。

那時人的壽命都很短,孫氏夫人年進四旬因病去世了,全部由杜朋友操辦,你花錢他辦事,埋到杜朋友的田地裏。朋友見他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勸他紅運當頭八方來財機會難得,千萬別走,再幹幾年多賺些錢,幫你把家搬回去。未料想父母雙亡也未能見上一麵。

李宏山的大舅哥老婆去世,要他資助埋葬。窮得揭不開鍋,搬到他舅家的空園子,有一小土房和兒子倆蝸居。私自把外甥女——李宏山的姑娘賣給駱村一家為後房之妾,換錢給自己蓋了兩間瓦房。李宏山也得知大舅哥的困難,他確實是涵養性好,已知潑水難收,也就隻好作罷。

還是朋友相幫,給李宏山的侄子在南朱家定一門親,也娶妻生下一兒一女,同樣住在嶽母家中非常艱難。

大兒子李振海又到結婚年齡,媒人的說和給他娶進鄧村的魏氏為妻。這兩個新人住在嶽母家的窯洞裏,區區為安,洞外搭一小棚炊煙。窯洞經常掉土,裂縫掉塊,最後坍塌,幸未傷人。後來到處租房居住,在街上做點小生意,也常被搶竊。父親留下的資產也不給他動用,他們流落鄉下給人打工,自己又有了兒女一幫。先後在柳村楊二家、北門陶三家、中街李振基家、南門李敷仁偏院住、杜筱宣的街房住,生活顛沛流離,苦不堪言。朋友多次為他相幫,無利他能幫嗎?請客送禮吃吃喝喝都有利可圖,朋友為他接連辦事就是為了拖住他不走,他確實走不了啦,朋友又幫他娶進一門姚氏為妻,生一兒子名叫李德海,為李振海同父異母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