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鐵甲的誕生
戰列艦(又稱為戰鬥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防護力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這種軍艦自1860年開始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末期,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
一、從風帆到蒸汽動力
相對其他戰艦而言,戰列艦的曆史可謂古老,它經曆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動力戰列艦兩個階段。1638年,英國建成世界的第一艘風帆戰列艦“海上群王”號,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19世紀中葉,由於人們對蒸汽機的功能不是很滿意,所以,風帆仍是船舶的主動力,而蒸汽機隻在無風或出入港口時使用。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但有意思的是,它仍然掛著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的木殼戰列艦“光榮”號在法國下水。第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的鐵殼戰列艦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曆次海戰中,戰列艦充分顯示了大艦巨炮的優勢,成為各國海軍競相發展的重點。1873年,人類造艦史上最早風帆,使用純粹的蒸汽機動力的戰列艦“蹂躪”號在英國誕生,它標誌著機器動力的勝利,同時意味著船舶史上新技術革命的來臨。1892年,富有創新精神的英國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君主”號戰列艦,它的滿載排水量達15.585噸,航速達到創當時紀錄的18節,前後甲板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43毫米炮塔炮,兩舷還裝有副炮。此艦一建成,立即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成為各國戰列艦的設計樣板,並被公認為近代戰列艦的鼻祖。(圖2圖3)
二、蒸汽鐵甲艦時代
早在1821年,一個名叫派漢斯的技師發明了爆破彈,並在翌年出版了中篇小說《海上力量》。他在書中提出用平射爆破彈代替圓形實心彈。此後,有些戰列艦改用有來複線的平射炮和爆破彈,使艦炮的命中精度和破壞威力大大提高,給木質戰艦帶來了災難性後果。以致使得人們驚呼:“嚴防平射炮!”十分有趣的是,這位剛剛推銷了“矛”的派漢斯,緊接著又向人們兜售他的“盾”。他又寫了一本書,提倡用重裝甲來防護平射炮的襲擊。可喜的是,那時冶金工業的發展水平已經具備了這種條件。於是,在英、法等國的試驗場地,整天響著轟轟隆隆重炮攻擊厚鐵板的聲音,以期研製出可抗擊爆破彈轟擊的裝甲板。
派漢斯的觀點終於在戰爭實踐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1853年,克裏來亞戰爭中的兩次戰役使人們感到震驚:在黑海的錫諾普,土耳其艦隊的11艘木製戰艦很快被俄國一個中隊的平射炮所摧毀。而在堪布爾要塞的戰鬥中,法國的3艘鐵甲戰列艦因裝有10厘米厚的鍛鐵作裝甲,岸炮的炮彈不能穿透戰列艦的裝甲,戰列艦卻很快駛近要塞,用猛烈的炮火將要塞夷為廢墟。它們成為世界海戰史上首批使用的鐵甲艦。
此次海戰的奇跡刺激各海軍強國競相建造新型裝甲艦。至1859年,法國建成了“光榮”號鐵甲艦,該艦排水量達5617噸,裝備36門艦炮。艦的裝甲厚11厘米,裝甲後麵用大肋木支撐。1860年,英國的鐵甲戰列艦——“勇士”號下水,該艦下水標誌著木殼戰列艦時代的結束。(圖4)
“勇士”號的滿載排水量9210噸,艦速14節,帆機並用時航速可達17節。艦上裝有40門炮,其中發射50千克炮彈、炮尾裝填的線膛炮10門,發射31千克炮彈、炮口裝填的滑膛炮26門;後甲板上還有發射18千克炮彈、炮尾裝填的線膛炮4門。艦上裝有4台920千瓦的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一個氣缸,質量重達28噸,隻能用專用車輛在天寒地凍的雪道上運送到目的地。建造“勇士”號鐵甲艦時,還沒有電焊焊接鋼板的技術,裝甲的安裝比較複雜。首先在14毫米舷側鐵板外側,橫置一排254毫米麻栗樹角材,在其外側再縱向放一排203毫米麻栗樹角板做成襯板。接著在其上部鋪一層每塊高91厘米、寬336厘米的裝甲。水上裝甲4.9米、水線下為1.8米,裝甲總高6.7米。這種層狀結構用雙頭螺栓固定在舷側鐵板上。“勇士”號的第一代艦員共695人。
“勇士”號鐵甲艦雖然沒有什麼光輝的戰績,但在它的建造和服役中卻有很多可資誇耀的記錄。1859年5月25日,“勇士”號在倫敦的布萊克沃爾開工;次年12月29日下水時,海軍大臣瓊·帕金頓等數千人參加了盛大的下水儀式。在1863年3月,英女王派“維多利亞·阿伯特”號導遊艇專程前往迎接皇太子妃丹麥姑娘亞曆山德拉時,由“勇士”號戰列艦護航。“勇士”號在泰晤士河口輕巧自如,皇太子妃令導遊艇發出了“女王很高興”的信號,這段讚語被鐫刻在“勇士”號的舵輪上,以示紀念。
在建造鐵甲戰列艦的初期,由於設計不合理等原因,“勇士”號曾進行多次改裝。為了減輕艦首質量,曾將其第一斜桅由9.4米縮短為7.3米;又由於炮尾裝填炮常出故障,於是改成炮口裝填炮。改裝之後,“勇士”號曾在海峽艦隊服役。1881年,它轉屬克萊德警備區之後,充當訓練艦之後在樸茨茅斯灣擔任預備艦達18年之久。後來它被改為水雷驅逐母艦,充任水雷學校訓練艦。至1978年,拉尼安油站關閉,“老驥伏櫪”的“勇士”號隨之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