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還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係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有人把健康比作“1”,把名譽、權力、金錢、情感、物質、心態等比作“0”,當這個“1”穩穩地立在那裏的時候,後麵跟著的“0”越多,表明一個人越富有;如果這個“1”不幸倒了,那後麵跟著的“0”再多,總和也還是“0”,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對一個人的人生來說,“1”是需要全力保住的。

身體是人生的本錢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話,樸素但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沒有好的身體作保證,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機會和依托。

還有一句話是:“現代人年輕的時候是拿命換錢,老了的時候是拿錢換命。”這是對現代人的壓力和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其豐富,可是精神生活卻非常貧乏,壓力使得很多病擋也擋不住,憂鬱症、猝死這些原本“稀罕”的病現在已經變得很平常;汙染的日趨嚴重,導致各種稀奇古怪的病層出不窮;再加上生活習慣的改變,運動量的減少,使得許多人的身體越發肥胖,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並發症”。

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人們隻能靜靜地躺在床上休息,那時候所有的一切再著急也沒用了,都成了真正的身外之物,什麼理想、抱負、誌向……連站起來都困難,哪裏還顧得上那些。用時下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後麵的“0”,如果“1”不存在了,那後麵的“0”再多也沒有意義了。所以,保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最起碼的要求。

要想身體健康,沒有什麼比運動更好的方法了。如今的很多學校,學生的大量時間都被擠占用來補課,這其實是短視的做法。青少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必要的鍛煉是有助於身體強健的。再加上繁重的學習壓力,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緩解壓力,激發活力,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打疲勞戰是最浪費時間和缺乏效率的做法。在這一點上,清華絕對是有著先見之明的。

從建校伊始,清華就很注重學生的體育鍛煉。1914年,清華開始強製推行課外體育活動,用行政手段和教師的檢查督促,要求學生必須參加每天下午的課外體育鍛煉。屆時,學校關閉所有的教室、圖書館,教師到宿舍進行檢查,到操場上進行輔導,督促所有學生積極鍛煉,學生除生病者外,不得停留在室內,必須到戶外或體育館去,自由選擇自己愛好的一個運動項目進行鍛煉,不論嚴寒酷暑,一概不例外。

“強迫運動”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早操、課間操。每日各10分鍾左右。當時叫呼吸運動,冬天改跑步。無故缺席者,將受到警告和“思過”(“思過”是星期六下午不得參加全校性集體娛樂活動,在“齋務處”閉門思過)的紀律處分。

2.體格檢查和體育測量。每學年進行一次,分別在第一、二學期進行,前者由醫生負責,後者由體育教師負責。登記卡片要歸檔,作為體育課分班參考,並作為下次檢查的參照。

3.“五項運動”。這是一種自定的早期“體育鍛煉標準”,內容共五項。這些標準並不高,但必須達標,否則不準畢業或赴美留學,而且要求嚴格,毫不通融。

4.體育課。1919年後為整個學段的必修課,每周兩個學時,有一定的考核標準。學校規定,體育課學生必須穿白背心白短褲,必須進行長跑訓練,也就是所謂一英裏跑的普及訓練。

“強迫運動”的實施,使全體學生都受到了嚴格而全麵的體育教育。清華學校開展的全麵教育,促進了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由於“強迫運動”使體育鍛煉真正普及,加上開展校內外競賽,又對高水平運動員采取了加強訓練,使清華培養出了一批馳名全國和東亞的運動員,形成了重視體育的良好傳統。

說到清華的體育傳統,就必須提到一個人的名字——馬約翰,毫不誇張地說,是他一手締造了清華體育及體育教育。當時幾乎所有清華學生都受過馬老的熱心教誨。他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解鍛煉身體的意義和方法。許多卓有成就的校友在校時都是體育愛好者,如周培源得過全校中距離賽跑冠軍,施嘉煬是跳高和高欄的全校冠軍,錢偉長參加的清華越野隊曾多次獲得五大學越野賽冠軍。

1964年1月欣逢馬老來校工作五十年,師生代表200餘人舉行茶會祝賀。蔣南翔校長致詞說:“馬約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體育運動的一個活榜樣。他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孜孜不倦地堅持工作半個世紀……成為我國體育界的一麵旗幟。”這是對馬老工作的肯定和高度認可。

清華優良的體育傳統一直延續至今。2003年,清華有6000多人參加北京國際馬拉鬆賽,282人跑完全程。而到了2006年,已經有489名清華人能夠跑完全程。清華大學現有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健美操等30餘個學生協會,每年舉行課外競賽數千場,參加人數約4萬人次。一代代清華人勇於實踐,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清華特色的體育強校之路。

清華大學為學子們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氛圍和環境,這無疑是非常有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的。當然,對很多青少年來說,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階段,鍛煉是很好的強健體魄的方式,這更多時候需要自己養成鍛煉的習慣和堅持的決心,長期堅持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作一部車,那麼鍛煉就是保養和維護,是為了消除小的隱患不至於變成大的毛病,進而影響正常的運轉。如果總是一味地開,而不進行必要的清洗和維護,那必然會導致某些零件長期運轉而損壞,造成安全隱患。

體育是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

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夠健全人格。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熱愛運動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顯得活力十足、精力充沛,常以微笑對人。這就是運動對一個人人格的影響。

還比如,治療抑鬱症的一個好辦法就是運動。一個人之所以得抑鬱症,就是因為長期將很多負麵情緒壓在心裏得不到釋放,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人的精神狀態出現紊亂,進而導致身體機能出現異常。而運動恰恰可以讓人得到釋放,趕走負麵情緒,讓人的精神和身體回歸正常。

美國醫學研究人員通過對1 799名男女18年的觀察,又一次證實長期堅持積極、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者患抑鬱症的危險明顯低於不運動者。

英國科學家也通過研究發現,運動的確能使人產生情緒亢奮的感覺,有助於改善人的心理狀態,消除憂鬱、沮喪等不良情緒。

由一個抑鬱的人變為一個開朗活潑的人,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人心態和人格的改變。

體育一直有著健身和強誌的雙重功效。1917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以“非第強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識”描述體育的功用,並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

在他之前,梁啟超也強調過,有了健康強壯的體魄才會有堅忍不屈的精神,並認為“中國民族之不武”,因此才會“二千年來,出而與他族相遇,無不挫折敗北,受其窘迫”。

體育在清華,既是增強體質的必修學程,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課堂。馬約翰曾說:“體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養人格,補充教育的不足,教你們注意自己,怎樣保護身體,照顧你自己,培養一種‘幹!幹!幹!’的精神。負責任,幫助別人。……體育是培養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

在清華的教育者看來,健全人格應有的含義,其一是頑強拚搏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其二是體育道德和團隊精神。馬老說:“我在體育的普及中,特別強調一種精神,即普遍的、活躍的、自動的、勇敢的精神;強調‘堅持到底,絕不放棄(Fight to the finish and never give in)’的精神。”梅貽琦校長曾說:“體育主旨不在練成粗腕壯腿,重在團體道德的培養。要借團體運動的機會,去練習舍己從人、因公忘私的習慣。”清華校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競賽作風、態度及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運動家精神和協力。這兩個字很難翻譯,而正是清華人之所以成為清華人的精神內容。……重要的是把這種精神貫徹到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處的社會能賴以健全和發展。”

清華體育教研室王維屏教授概括說:清華的體育傳統和體育實踐,培養清華學生具有5種精神:

奮鬥到底,絕不退縮;

高尚的道德品質;

要為社會作出貢獻與犧牲;

互助友愛,團結合作;

永葆清華精神。

體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使清華人不僅獲得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思想,也為他們完善人格,個人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其實,體育應是一種生活方式,從小開始貫穿人的一生。英國的孩子,與父親一起踢球和看球,是最重要的人生經曆。再看看中國的孩子,十有八九與父母更多的交流可能是在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西方校園裏,“書呆子”被人看不起,橄欖球場上的四分衛才是校園偶像;中國則是成績好的孩子往往能得到更多寵愛。

體育之所以能夠起到健全人格的作用,原因在於,體育鍛煉不僅是一種身體活動,不僅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還伴隨著知識的信息、心理的活動、情感的體驗等一係列因素同時出現。它通過激發和調節身體各個機能的運動和變化來使人們通過運動感受和體驗不同的情感變化,從而達到鍛煉意誌品質和心理素質的目的。

比如,體育鍛煉可以培養一個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誌品質(如體操、球類等);培養一個人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結構健全的個性心理;培養一個人良好的氣質,提高審美意識,使人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如韻律操、體育舞蹈等);還可以通過體育實踐體驗後的“成功感”和“收益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保健素養,形成科學用腦、講究規律的現代生活模式;也可以通過複雜技術動作的教學和實踐,使人們既了解內部結構又能感知外部形態,促進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調發展。體育運動與思維訓練的巧妙結合,不僅有利於誘發和促進一個人想象力和創造的靈感,而且有利於智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改善。

各項體育活動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如較高的自我控製能力,堅定的信心,勇敢果斷的品質和堅韌剛毅的意誌等。所以,如果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鍛煉對培養、健全自己的性格有特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