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把“生活”比作“學校”,因為生活能教給人們明辨真善美、假惡醜,也能讓人們找到人生的真諦、事業的支點、情感的依托。那好的學校應該比作什麼呢?好的學校就是一種生活。
因為,最雋永的真理總藏在生活的細微處,最有生命力的科學總在生活裏綻放光華。在一所好的學校裏,學習和成長,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潤物無聲,源遠流長。
很多清華人感受最深的,不是清華的大、清華的美,也不是清華的綜合性,而是清華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其說這是一種精神,毋寧說這是一種品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的品格。這樣的讚譽,清華當之無愧。
清華之魂在於“清”和“華”。
水木清華之美。水木清華形容園林裏池水花木清幽美麗。水木清華是清華園中最著名的景點,位於清華大學工字廳的北側。清華園的名字即來源於此,被稱作清華園“園中之園”。水木清華的主體景觀是工字廳後麵的一個荷塘,荷塘之畔垂楊山水之中掩映著一幢秀雅的古建築,常與頤和園中的諧趣園相比。“水木清華”據曆史記載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禦筆。而清華人更是清華園中最美的一道風景。
自強清華之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中國不是富強的象征,而是被肆意割占的代名詞。這個用恥辱條約賠償款的退款設立的學校,一開始就承受著恥辱和自強的暗流湧動。因為清華人不想在自己的國土上傳播別人的文化和思想,他們要創辦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學堂。於是,在每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有清華人衝鋒在前;在每一次需要挺身而出的時候,都不乏清華人的背影和胸膛,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渴望能夠讓自己的國家富強。
厚德清華之善。勿忘國恥這是清華人的自我要求,也是清華品德的體現。創建於國難之中的清華學堂曾被稱作“國恥學校”,一代代清華學子感同身受,牢記國恥,並以“救國興邦”為己任,將個人的追求融入民族振興的大業之中,形成了清華光榮的愛國傳統。清華自建校以來,一直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自強不息,要求清華人具有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爭創一流的品格;厚德載物,要求清華人具有團結協作、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胸懷。
真理清華之真。曾在清華工作多年的錢偉長說:“我們的校訓是‘自強不息’,我希望加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是什麼,是老百姓;憂的是什麼,是火箭升不了空,是假冒偽劣產品那麼多。”這就是清華人的真,他們堅毅地追求真理,在學術上站到了世界的前列;他們執著地追求真理,在良心上堅定地站到了老百姓一邊。他們用學術上的成功努力塑造著人性的成功,他們用人性的成功努力造福著越來越多的人。
求實清華之實。“嚴謹、勤奮、求實、創新”是清華的學風,她要求清華學生摒棄浮躁、懶惰、粗枝大葉、墨守成規等陋習,辯證地塑造了清華學生的行動與思辨、學習與創造、務實與求新相結合的作風,成為清華畢業生在各個工作中取得良好聲譽的堅實基礎。清華人以時代的責任為使命,聽從祖國的召喚,不務虛名、不貪利祿、兢兢業業、埋頭苦幹。正是在這樣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熏陶下,清華大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治學、興業和治國之才。
清華的第一個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已成為清華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道德力量、強烈的感召力量;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已成為清華永久的行動指針、偉大的方向指引、強大的目標召喚。它們曆久彌新,啟迪陶冶了一代代清華人,鼓舞著他們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貢獻力量。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某種程度上,梅貽琦校長的這句話造就了清華,造就了清華的諸多大師,也造就了清華的方向和方針。百年來,清華成就著學術的殿堂,造就著國家的棟梁,培養著合格的人才,孕育著明天的曙光。
本書從不同的視角,以清華的精神、品格為依托,試圖解讀清華帶給人們的諸多感動和啟迪,同時探究清華培養人才,造就大師的方法和思考,揭開清華學子的成功之路,為廣大讀者提供可資借鑒的素材和啟發,希望您在領略清華風采的同時能夠找到適合學習的思路和感悟。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