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曆史,但象中華民旗這樣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在世界上卻為數不表。每個民族都熱愛自己的曆史,以自己的曆史為榮,而中華民族在尊重、學習自己曆史方麵,有著獨特的傳統。千百年來,曆史教育一直是我知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上自帝王將相,下至百姓平民,莫不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曆史教育。長期的薰陶,潛移默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凝聚力,即使在我們民族的苦難時期,我們的先人也大都堅守民族氣節,以炎黃子孫為榮。

“曆史無用”論是不正確的。誠然,曆史不能解決穿衣吃飯,不能直接增加物質財富,然而,它卻能開拓人們的精神境界,給人們以啟迪,使人們溫故知新,鑒往知來,在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方麵有其獨特的意義。從長遠的觀點看,誰也不應當否認曆史在當前四化建設中重要的、持久的作用。

清朝(1644—1911)二百六十八年的曆史,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這一時期,世界和中國發生了許多對後代影響深遠的事變。清朝入關定鼎燕京之前四年,即1640年,歐洲的英國發生了克倫威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世界的一部份已進入了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曆史變革,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而中國卻正在進行長達幾十年的廝殺,重演曆史上反複出現的改朝換代。清王朝取代明王朝統一全國之後,集中注意力於加強國內的統治,閉目不看世界。當它感到外來威脅時,不是奮起直追,尋求富強之道,而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以為這樣便可求得安全保障。誠然,當它國力強盛,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力量尚不足以衝破古老的堡壘時,它是安全的,但它離世界曆史發展的潮流卻越來越遠,越來越落後,盡管它在國內的統治方麵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卻不能保障王朝的命運,也不能保障民族的安全。曆史是無情的,愚昧者必將受到懲罰,厄運悄悄地接近這個巨大而古老的帝國,它的大門終於為外國侵略者的大炮轟開,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許多誌士仁人,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安樂,努力探索,奮鬥犧牲。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無情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朽統治。的確,清朝末年,清王朝確實成為曆史前進的障礙,不打倒清朝馭府,中華民族便無複蘇的希望。但是,一般說來,在革命風暴時期,對前朝曆史的剖析,難免偏頗。當暴風雨過去之後,平心靜氣地探討一個時代的得失,可能會接近於曆史的真實。清朝二百多年的曆史,有其重大的失誤,也有它成功之處。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能維持那麼長久,論武力,元朝的統治者比清朝的君主更慓悍,蒙古騎兵曾經使世界發抖,但元朝君臨天下卻不足九十年;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封建王朝能夠建立對邊疆地區的穩固統治,能夠象清朝那樣比較妥善地處理同北方各民族的關係;在中國曆史上,外戚、宦官、朋黨、藩鎮割據,象惡性腫瘤一樣,造成許多強大王朝肌體衰竭,也造成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而這些在清代是看不到的,有之也很淡薄,不足以引起政治上的危機;在中國曆史上,開國之君及其以後的第二、三代皇帝,一般都能奮發有為,至四、五代(有的更短一些)以後,便大都驕奢昏聵,無所作為,但清朝前期的幾乎所有皇帝,卻多能圖謀遠略,勤於治事。可見,清朝的曆史既有教訓可供汲取,也有經驗可供借鑒,熟習這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對於了解我國的國情是大有好處的。

近年來,文藝界以清朝曆史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電影、電視陸續出版和上演,吸引了大量讀者和觀眾,引起了人們的強烈興趣,同時也給讀者和觀眾留下了許多問題,曆史工作者有義務給予解釋和回答。

為普及清史曆史知識,增進讀者對清代也就是對我國昨天的了解,我們決定出版《清史知識叢書》。這套叢書既不同於專深的史學專著,亦有別於文藝作品和曆史演義。列入叢書的作品,都力求具有科學佺、知識性、可讀性的鮮明特色,內容要依據史實,不隨意杜撰。表達要短小精練,新鮮活潑,富於情趣。叢書的選題範圍,包括自滿族興起至辛亥革命清朝覆亡為止的有清一代曆史,凡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典章製度、邊疆民族、社會風俗、學術流派、書畫名著、宮廷掌故等等,一人一題或一事一題,每本五、七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