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與邪知見、十惡業相應,是為一闡提。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以此連綿,求出無期。——《地藏菩薩本願經》
《明錦衣衛實錄-皇族宗親-卷三十》燕王謀不軌,寧王欲入太祖廟恭啟遺詔責令殺之。指揮及十七衛密謀刺殺寧王於太祖廟中,寧王逃,遺詔歸於指揮。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擔心子孫無力掌控開國老臣和軍中宿將,於是迭興黨獄,重用錦衣衛秘密搜羅朝臣罪證。明初四大奇案之一的胡黨之獄則是對後世影響最廣。大明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下旨,指責胡惟庸“謀不軌”因而誅殺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處死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大臣。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牽連韓國公李善長、滕國公顧時、列侯陸仲亨等開國勳臣。罪臣家屬中不論老弱婦孺皆遭錦衣衛屠戮,總計死者萬數以上,南京城中棺板木材價格連連數月隻升不降。當時太子朱標性寬仁恕,喜好儒學、結交儒生,不忍太祖多造殺戮,屢屢勸諫,卻是每次都被太祖狠狠責備,心中憂鬱不樂。數年後朱標便憂抑成疾,抑鬱而死。太祖終生共得二十四子,這二十四個兒子中燕王朱棣性情陰鷙、頗有城府,太祖認為燕王和自己很是相似,因此特別鍾愛燕王,欲將燕王立為太子。太祖在朝會上與眾大臣商議此事,朝臣都認為此事不妥,學士劉三吾更是上書直言“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太祖因此改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燕王對此憤恨不已,進一步結交錦衣衛以圖為自己所用。太祖駕崩,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本是個仁柔寡斷的人物,但是對各地藩王有所疑忌,接受親信侍臣齊泰和黃子澄的削藩建議,著手布置一係列的削藩措施。此時道衍被派駐到燕王府,一日道衍見到燕王,急急下跪,連說拜見真龍天子,燕王很是高興,將道衍奉若上賓,密謀篡位。建文元年七月,天象大變,各地災禍不斷,熒惑守心。燕王朱棣借機起兵,靖難之役由此開始。
《明錦衣衛實錄-江湖-卷三十四》韓國公私藏寶璽,不知所蹤。指揮密令十七衛之飛熊隱於市井,散親軍於民間。一則暗暗密查,尋回寶璽;二則若有變,以燕王名義起兵,配合其餘各衛共圖大事。
大明順天府西房山的一處偏僻小路上,有一老一少正趁著月色急匆匆的趕路。那少年麵若冠玉,未脫青澀神情,頭上有一個發髻上麵裹著一方四方平定巾,身穿玉色青布所製的長衫,腰上圍著黑色絲繩織成的軟巾,腳上穿著黑色的布鞋,鞋上布滿塵土,月光照射下鞋竟泛著白光。雖然已經入夜,但天氣悶熱,少年邊走路邊用有黑邊的寬袖扇風取涼。少年旁邊的人,年歲看起來約有四十左右,身上穿著黑色粗布所製的衣服,腰上圍著一條褐色布帶,身後背著兩個包裹,布鞋上也是沾滿塵土。少年抬頭看了看周邊環境,轉頭向身邊人發問:“李叔,你看周圍黑影憧憧,樹柳無風自擺,為什麼不等到天明再趕路?”旁邊人回答:“小少爺,你沒看見剛才的村莊有戶人家正在舉辦婚禮?”原來是一對主仆趁月色下匆匆行路,但是不知所為何事?少年:“有人舉行婚禮是一件好事,不賀喜湊湊熱鬧也好啊。”老仆:“小少爺,你可聽過有在半夜舉行婚禮的事麼?中午我在村子周圍打探道路時,發現這裏聚集了不少燕兵。”少年:“燕王起兵清君側,在這裏有些駐兵也是正常的。”老仆道:“清君側?連老仆我都知道燕王起兵是為了篡位。小少爺,我仔細看了看那些燕兵,不像是駐軍的官兵神情,他們眼神四處打探,行為上像是一些下級兵卒,痞氣十足,此地也不宜多留,我們趕緊趕路吧。”正在這時,忽然聽得身後人聲呼喊不止,有紅色光亮把前方道路照射的分外清晰。主仆二人詫異的轉身回顧,隻見得原先落腳的村莊竟然有大火雄起,照亮了黑夜,咒罵聲、呼救聲不絕於耳,隱隱飄來肉類燒焦的味道。老仆一看之下,頓覺有一股涼氣直直的從腳後跟向後背竄去。老仆急忙轉身拉著小主人,不顧小主人連連哭著似得喊疼,就往小路奔去,就連鞋跑飛了也不自知。主仆身後一陣馬鈴急響,聽得一群人高呼“賊人哪裏去?”老仆拉著小主人哪裏敢理會身後的呼聲,撒開腿沒命似得跑,隻希望跑得越快越好。可是人跑哪有馬奔來得快?老仆身後的馬蹄聲越來越響。老仆跑著跑著,看見不遠處樹下好像躺著一個人,情急之下高喊“壯士救命!壯士救我!”那棵樹下確實有一個人,不過卻是在坐著,那人頭戴紫金冠,身穿藍白的八卦道袍,腳穿一雙青色布鞋。那道人正在樹下打坐,聽得周圍忽然響起馬蹄聲,正欲起身戒備,就看見一隊手執火把的燕兵追趕一老一少。不多時,官兵就把這三人圍在當中,馬上的軍官仔細地打量他們,幾名兵卒更是上前將老仆的包裹搶了下來,兵卒打開包裹呈到騎馬的軍官麵前讓他查看。那個騎馬官兵,定睛瞧了瞧包裹,一共兩個包裹,一個包裹中裝有一大一小兩件衣服和兩雙鞋,衣服內藏著兩個百兩大錠黃金和一百兩散碎銀子,此時眾士卒眼睛不眨的直直盯著那兩錠黃金,同時拔刀戒備周圍,生怕誰先下手搶了那兩錠黃金;另一個包裹中隻有用厚厚的棉花包裹住的一個用牛皮封的小管子,那名軍官拿起小管子就要拆封。少年看小管子就要被拆,正欲上前阻止,老仆立即上前拉住少年,連遞眼色讓少年不要動。道士也對那個小管子好奇,隻見軍官正借著月色仔細瞧拆封的小管子。那個小管子在月光下卻顯得泛黃,好似金光,隱隱約約的可看見管子周圍刻著一條長蟲,長蟲具體是什麼卻瞧不真亮。此時軍官正擰著管子的上端,片刻從管子裏取出一把鑰匙。道士再瞧那名軍官的神情,看見那名軍官的眼睛骨碌骨碌的轉。道士率先打破沉默:“不知幾位軍爺,額,深夜在此所為何事?”那名軍官回過神來答道:“前麵陳家莊,夜遇歹人,歹人凶惡,殺人放火,故在此緝捕。”燕王幕僚中,道衍和尚最受燕王重用,道衍首提並且積極建議蓄兵,燕兵有此之勝,道衍功不可沒,所以燕兵對出家人倒是頗客氣。那道人仔細看了看這一老一少,少年是生員打扮,老人四十多歲左右鄉下仆人打扮,怎麼看也不像歹人,不禁一怔。道士反問:“軍爺為什麼認為這二人是賊人?”軍官將小管子插入腰間,約束士兵並將金銀包裹放在馬上,不理道人。老仆看官兵竟將包裹收歸己有,噗通一聲,跪倒在道士身邊,向道士求救:“我和小少爺隻是去往濟南府探親—額。”一名士卒趁老仆說話的空隙拔出腰刀,一刀將老仆砍翻在地。道士大怒,質問:“爾敢如此?”官兵均冷笑不答。道士見一兵卒欲從身後砍殺嚇得早已無魂的少年,立刻起手拔劍,將劍運用內力向前推送。劍直接將那士卒釘死在原地,解了少年之危。這手清風送月,道士已經練了五載,如今已有小成,本是破殺追敵,保命用的。軍官看道士反抗,指揮其他士卒進行搶攻。道士急忙走出梅花步,避開刺到身邊的兵器,向那柄長劍靠攏。道士兵刃在手,如魚得水,青光所到之處,隻留長條傷痕卻不見有血流出。一盞茶過後,道士頭額以經微微出汗,官兵卻有三十多人躺倒在地不再起來,但是官兵仗著人多圍攻勢頭不減。道士暗思:這樣下去如何是好?忽然聽得左方一人高喊:圍住他,結環形陣形。道士心生一計:有了,擒賊擒王。道士身子一沉,運起輕功,身子一縱,踩著一兵卒頭頂,淩空挪步,將手中劍扔向那人所騎之馬。馬匹受驚亂竄,將騎馬之人震落倒地。道士欺身上前,五指變爪,抓住軍官的喉嚨,將軍官提起並且喝令眾兵卒住手。眾兵卒見軍官受製,紛紛不動。道士見有機可乘,急叫讓少年扶著老仆往遠處奔去。道士見少年已經跑遠,自己也慢慢的後撤,大喊:誰敢追上來,我就殺了他,你們也不好交代。道士撤到遠處見自己安全,搶過軍官的腰牌並給軍官硬服了一顆丹丸後說:“你現在就帶著你的士兵往回跑,那個陳莊有口古井,井水可解此毒,遲了你就找個坑把自己埋了吧。”軍官吃了藥後,頓覺腹痛難忍,不敢不信,立刻就跑得遠了。道士見此事已了,便尋著少年逃跑的路線追去。一炷香的功夫,道士便尋到,隻見少年抱著老仆跪倒在路邊慟哭。道士上前查看,發現老仆胸部傷口入骨,出氣多進氣少,已經救不活了。老仆自知命不久矣,便緊緊抓著道士的手,要交代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