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的課前準備(1 / 3)

物理教學的課前準備

怎樣分析中學物理教材

教師講好一堂課的關鍵在於備課,隻有備好課,才能保證教學質量,而教材分析則是備好課的前提。有的人可能會說,課本對教學內容都作了詳盡的闡述,教師按課就是了,對教材還有什麼可分析的呢?我們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一種貯存狀態的知識,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把這種貯存狀態的知識首先轉化為傳輸狀態的知識,然後通過學生的學習再把傳輸狀態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貯存形式。而這兩種知識形式的轉化過程與方法,由於受多種形式的製約,課本上是很難把它們全都寫出來的。因此,不經過對教材的分析與研究,就難於把握和完成知識形式的這兩次轉化。

教材中所講的知識,要放在知識整體中去認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內容,認識它在整個教材結構中的地位,認識與其它知識之間的聯係。而這一點對提高教學質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師,講課隻照本宣科,書本上怎麼寫的,就原原本本地怎麼講,對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規律的本質及它們間的聯係,抓不住教材的重點。這是造成教學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而且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培養能力需要認識和比較各種知識的能力價值。而知識的能力價值具有隱蔽性,表現為不思則無,深思則遠,遠思則寬。隻有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沒有寫出來的知識的能力價值,以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確定不是隨意的,它既受教學思想的指導,又受教學內容的製約。進行教材分析,同時也是在醞釀設計教學過程和選擇教學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廣程度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教材分析是進行教學工作的一項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這一環節,並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據

分析教材時,主要應以以下幾個方麵的要求為依據。

(一)物理學的知識體係

所謂物理學的知識體係即學科體係,就是物理學按其自身發展所形成的知識內容和邏輯程序。從整個物理學的知識體係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經典物理,它是由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學等部分所組成的知識係統。另一部分是近代物理,它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基礎的知識係統。認識這個知識體係,在分析教材時,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係,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內容放在物理學知識體係中來理解。認識它們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從知識方麵居高臨下,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容,作到深入淺出;才能從發展的觀點掌握好知識,避免教學中的絕對化和片麵性。

(二)學生學習物理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

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並落實在學生學習的效果上。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地認識和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規律。隻有充分把握住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才能使教學活動落實到學生身上。因而分析學生學習物理的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是分析教材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初中學生學習的特點是學習興趣的範圍大大擴展了,這為我們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和可能,但學生這時的興趣一般還限於直接興趣的水平上。初二的學生往往表現為對物理隻有直接興趣,他們隻滿足被新奇的物理現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鮮明、生動、不平常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實驗,而未產生探索這些物理現象原因的需要。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對物理開始表現有操作性的興趣,他們要求通過自己的活動對物理現象施加影響,但往往忽視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重視物理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注意聯係生活現象,使課本上的物理能變成生活中的物理,這對培養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學生思維認識過程的特點是,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初中後期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初中物理教學要充分重視由形象思維開始,教學需要形象、具體材料的支持,重視展現物理圖景,重視表象的作用。同時,又要不失時機地、適時地向抽象思維過渡,重視進行因果邏輯思維的訓練。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生覺得物理難學的情況,其原因除物理學科自身特點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出現了思維上的障礙和某種心理傾向的幹擾。物理學以概念、規律為基礎而形成完整的體係,物理學的思考要嚴格以概念和邏輯關係作依據來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但學生還沒有形成這種邏輯思維的習慣。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已經接觸到大量的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這也很容易養成一種從現象出發,想當然地看問題的習慣。他們常常用事物的現象代替本質,用外部聯係代替內在聯係,在現象和本質發生矛盾的時候,相信現象而懷疑物理理論的正確。此外,心理傾向和思維習慣的幹擾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障礙的重要原因。如隱蔽因素的忽視或幹擾,由於改變問題的方式造成思維的混亂,習慣思維的定勢影響,不善於尋找替換方案,抓不住關鍵的中間環節,用數學方法代替物理概念等,都是造成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不重視這些因素的分析,就難於保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分析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因素和思維規律,也是分析教材特別是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

(三)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所製定的對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它是根據教育目標,考慮到學科結構、學生情況而製定的。大綱既是指導教學和編寫教材的依據,也是評價教學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鑽研教學大綱,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和精神進行教學,才能做好教學工作。

教學大綱包括兩大部分:說明部分;內容綱要部分。說明部分主要反映大綱的基本精神,它規定了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提出了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說明了教學中應注意的原則問題以及教學方法的要點。內容綱要部分具體地規定了教學內容的課題、教學時數、學生實驗、演示實驗等項目,並對某些課題的要求作了說明或限定。

鑽研教學大綱首先要吃透大綱的精神,並能聯係教學實驗來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如大綱中明確地提出了物理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教師必須十分明確認識這些目的要求,並以此來分析教材,處理教材,進行教學。離開總的目的要求,每節課的教學就失去了依據。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既是我國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總結,反映了教學中的規律性的認識,也是針對當前教學提出的,對開展教學改革有實際指導意義。分析教材和進行教學不能就事論事,隻看到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囿於個人經驗,抓不住大問題,這就不能從根本上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以及大綱所要求達到的程度,教師應當很熟悉。特別是在幾年後過渡到一個大綱多種教材的情況下,準確掌握大綱的知識內容更為重要。掌握大綱才能對不同教材進行分析比較,以便在使用中做到刪選取舍,達到物理教學目的的要求。

二、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分析教材一般可按全書、各部分、章節等層次進行,通常采取從整體到局部逐步深入的方法。分析中要注意整體和局部之間的聯係,具體地把教學大綱中的要求落實到教學過程中。

(一)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的特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學,要以觀察、實驗為基礎,分析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物理現象,初步掌握一些物理概念和規律,並了解這些知識的應用。初中學生開始學習物理,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我們要把握住這些前提。這樣,我們才能夠對教材分析得全麵深入,在教學處理中才能夠符合初中物理教學的目的要求。

現行初中物理教材是按照大綱的要求編寫的,使用現行教材,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點,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更好地發揮教材的優點,克服教材的缺點和不足,有助於我們以整體為背景來分析和處理各部分教材。有些教師隻重視教材中個別講法如何,不重視了解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結果往往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思路不開闊,教起課來照本宣科,教材的優點不能發揮,教材的缺點不能彌補,因而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二)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係和深廣度

教材體係或教材的知識結構與物理學科體係有所不同,它不僅受學科體係所製約,而且要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來安排。同一內容和程度的知識,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即不同的教材體係。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必須清楚地認識教材的體係或知識結構,明確各部分知識的邏輯關係,明確教材是怎樣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教材內容是怎樣一步一步來展開的。把握住教材的知識結構,才可能更好地分析各部分教材,才可能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據教學實際和自己的經驗,重新組織教材體係,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現行初高中教材是按照力學、熱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的次序來安排的,但這並不是中學物理教材唯一可行的體係。特別是初中,由於內容淺顯,較少受學科體係製約,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可以考慮不同的安排。

在教材的結構上,通常有兩種組織方法。一種是直線式,即把整個初高中教材組織成為一條在邏輯上前後聯係的“直線”,前後教材基本上不重複。另一種是螺旋式,即教材內容在初高中不同教學階段逐步擴大範圍,加深程度。現行中學物理教材是按照螺旋式結構編寫的,因而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初高中有個反複過程。針對中學生的特點,這樣做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同時要注意初高中教材之間的聯係和銜接,避免不必要的重複。考慮到學生初中畢業後並不都升入高中,有一部分人要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因而現行初高中教材各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分析初中教材,既要分析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又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聯係,以及小學自然的知識準備,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初中教材,在教學中給予正確的處理。

初中物理教材主要是對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和過程作定性的研究,隻對某些基本的、重要的物理定律如阿基米德定律、液體的壓強、熱平衡方程、歐姆定律等作適當的定量計算。分析教材,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教材的深廣度。講深講透是有條件的,不能片麵地一味追求深、廣、全,而任意加深教材。這樣做,學生不能很好消化,加重了負擔,不利於學好知識。

(三)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

教材是一節一節編的,課是一堂一堂講的,因此在分析教材的時候,往往易於把著眼點放在對局部、具體問題的分析上,而忽視對教材整體的把握,這樣就難於看到知識的背景和發展變化,難於看到各部分知識的聯係。所以在分析教材時要特別強調從整體和局部兩方麵入手,使其互為背景,真正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明確各部分教材的特點、地位、作用。

如初中力學教材中,力的概念是整個教材的重點。但若不是把力放在整個初中物理教學這個大的背景下去分析,而隻限於一章一節的範圍裏,孤立地進行分析,就不可能很好認識這部分教材的重要,恰當地掌握這部分教材的要求。如果從教材整體來分析,就不難看出力的概念貫穿於整個初中物理教材始終,它關係到運動和力,壓力和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和能。這樣一來就會使我們增強對這部分教學的認識,看到教材的發展和聯係,認識到力的概念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是逐步擴展和加深的。處理教材時才能掌握住分寸,而不是企圖畢其功於一役,想一次完成對力的概念的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