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藏錢幣的人感到驚詫:錢幣還能增值?
人們天天在用錢,出門乘車要掏出錢來交給售票員購票,吃飯要掏錢給收銀員買單,購物要掏錢付給營業員……同錢打交道的時候太多了。錢幣人人都有,無處不在,無處不需,錢幣和陽光、空氣同行,你沒有任何集藏品都可以活著,但沒有錢幣簡直寸步難行,並且危及生命。
錢幣除了消費用途外,第二個最大用途就是可用來收藏。錢幣是中國最古老的收藏品之一,也是中國收藏投資中最大的品種之一。即使到了當今,錢幣收藏投資也在中國大眾收藏投資浪潮中僅次於郵票,名列第二。
錢幣是可以用來收藏投資的品種嗎?這是不懂收藏投資的人發出的驚訝語。
錢幣當然可以作為收藏投資的品種。因為錢幣除了消費的實用功能、投資的增值功能,還具有欣賞的審美功能、史料價值的文物功能等,所以錢幣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眾化的、與郵票和磁卡齊名的收藏投資品種三巨頭之一,其投資收藏的大眾化程度僅排在郵票之後,位居第二。
在新中國,一般來說,錢幣投資的回報率平均每年10%以上,有些品種一年的投資回報可達十倍,如1996年流通紀念幣大漲,很多品種漲幅在一年內超過十倍。
一枚最普通的燕國明刀,20世紀50年代為0.5~1元一枚,到1993年為20~40元一枚,40年漲了40倍,平均一年一倍。而珍貴刀幣則需要萬元以上一枚,如小直刀,40年漲幅何止千倍。
錢幣不僅可以作為投資品種,還可以擁有驚人的收藏投資回報。
在古代,中國就有過幾次錢幣收藏浪潮,比如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研究論述錢幣的著作,盛唐、宋、明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有關錢幣欣賞和收藏的研究著作,在文人雅士、富商巨賈中出現過錢幣收藏的熱潮。
但中國最大的錢幣收藏浪潮出現在清朝以後,共經曆了五次浪潮。
第一次錢幣收藏浪潮出現在距今250多年的清乾隆時期。
這股熱潮從清乾隆時期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時,因受戰亂的影響才逐漸降溫,前後持續了七八十年。
清康熙、雍正大興文字獄,使得文人士大夫不敢為文,而興起考據之風。聰明的乾隆皇帝順時而為,利用這一“時尚”,希望人們鑽進考據之中,淡化社會矛盾。
就這樣,在官方的認可和提倡下,文人士大夫大量收藏研究錢幣,大膽議論、考證,出現了一大批錢幣收藏家和錢幣研究家,並出版了大量有關錢幣的書籍,如《古泉叢話》、《泉林小史》、《錢錄》等,官方還組織編撰、出版了《欽定錢譜》等。
第二次錢幣收藏浪潮出現在20世紀初。
此次錢幣收藏投資浪潮源自清末民初的動亂。伴隨著一個王朝的衰落和滅亡,皇宮王室中流出大量的古董、藝術品,在民間收藏投資市場大行其道,錢幣作為一種古董藏品,成為幣商、投資者和收藏家投資炒作的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