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序:教育,永遠麵朝未來(1 / 2)

傅國湧

我曾在老杭大圖書館的七樓、八樓待了大半年,幾乎天天去那裏,主要是看《大公報》影印本,也順便看看其他的報刊。有一天,我在那裏發現了一期《教育雜誌》,隨手拿起來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號,有“全國專家對於教育救國的信念”、“全國專家對於學製改造的態度”、“全國專家對於教育上特殊問題的意見”,周予同、吳俊升、王造時、周鯁生、楊端六、高覺敷、陶孟和、吳經熊等各領域有專長的專家、學者談教育,他們知識背景各不相同,對教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他們各抒己見,坦誠地將自己對教育的看法貢獻出來。(已收入本叢書中的《給教育燃燈》)

撫摸布滿灰塵的舊雜誌,許多觀點今天讀來卻依然新鮮。冬天的圖書館,不僅鐵鑄的樓梯是冰冷的,而且連每一頁紙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個冬天因為這些很多的發現而變得溫暖。

1909年《教育雜誌》誕生,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興之初。已有十幾年曆史的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剛剛獲得巨大的市場,有意在教育上為古老的中國開辟新路。

1909~1948年,可以看成新式教育在中國最初的起步階段,也是一次壯麗的跋涉。《教育雜誌》在這四十年間,曆經世變:清朝垮台、民國破土、袁氏稱帝、軍閥混戰、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視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全麵爆發,內憂外患連綿不斷;《教育雜誌》也曾兩度被迫中斷,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停刊,直到1934年9月複刊,1941年12月隨著香港在太平洋戰爭中淪陷停刊,直到1947年1月才複刊,最終在政權更迭的前夜——1948年冬天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無可奈何的句號。然而,四十年間出版的33卷300多期雜誌,卻保持著連貫的氣韻,將幾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線教師和教育編輯的思考和事跡記錄了下來,體現了他們教育報國的情懷,他們在一個大變動時代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持續努力,他們在動蕩歲月裏以教育為切入點不斷回應外部環境挑戰的精神,他們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他們對每個具體教育環節細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後來者動容。如果考慮到這一切都是在那樣不安定的環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難能可貴了。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從容,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堅定;他們安靜的心態、開放的姿態,呈現出的正是這個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脈未斷時健康的狀態,他們麵臨的壓力、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但他們並不妄自菲薄,更沒有固步自封,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尋找合適的教育,在特定的時代探求一條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雜誌涉及教育的方方麵麵:不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探究,也有具體學科、課堂教學的深入;不僅有對中國教育的回顧、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國的教育資源;不僅有小學、中學、大學教育的討論,也有職業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別是公民教育的線索始終清晰。大量的國內外教育資訊和國外教育期刊的介紹,也為當時的中國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這裏,教育從來不隻是學校、學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終身教育。作者和編者呈現在世界麵前的不隻是對教育的專業思考和實踐,更是他們完整、健康的價值觀,他們的思想或許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他們的負責、他們的認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眼望世界,他們腳踏實地,他們有自信,更有謙卑。

台灣出版的《〈教育雜誌〉(1909—1948)索引》,使我們可以更便利地檢索四十年間《教育雜誌》留下的資源。在不同的時期,《教育雜誌》曾推出許多有深度的專號,涉及教育的各個層麵。1923年6月的“賠款辦學計劃專號”,就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餘額給中國辦學,陳啟天、周太玄、張印通等十多位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發表了看法。同年8月推出的“性教育專號”是中國對學生性教育問題首次集中的探討。(已收入本叢書《讓性回歸常識》)1924年1月、2月,連續推出“小學各科教學專號”,執筆的包括沈百英、舒新城、吳研因、黎錦熙、王伯祥、周越然、豐子愷等人。當年10月推出“小學教育參考書專號”。1925年1月20日推出“職業教育專號”,吳俊升、衛士生、劉湛恩、夏承楓等人執筆。1927年9月、10月連續有兩期“平民教育專號”、“城市平民教育專號”。1928年3月有“職業指導專號”。1929年5月、6月,連續兩期都是“實驗小學教育專號”。1930年6月、7月兩期是“現代世界教育專號”,不光介紹英、美、法、德國的教育,也介紹了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國的教育。1931年8月是“成人教育專號”。1935年5月,以全部篇幅刊登“全國專家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蔡元培、唐文治、任鴻雋、李書華、江問漁、翁文灝、陶希聖、林礪儒、柳亞子等數十人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同年8月有“上海市推行識字教育專號”。1936年4月有“畢業會考問題專號”。1941年1月,推出的“抗戰以來的高等教育專號”,穆旦介紹抗戰以來的西南聯大,王星拱介紹武漢大學,共介紹了中山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嶺南大學等二十七所大學,有國立、私立和教會大學,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專門的學院和上海美專、西北技專等專科學校。同年7月出的“抗戰四周年紀念號”,介紹了抗戰以來四川、廣東、江西、貴州、湖北等地的教育,以及中央大學等高校。1947年1月,《教育雜誌》複刊伊始,就連續兩期推出“戰後中國教育專號”,不僅討論大學、中學、小學、師範等學校教育,而且討論了國民教育、文盲教育、職業教育、華僑教育、邊疆教育等。1948年是《教育雜誌》辦刊最後一年,1月有“中國教育學會年會專輯”、4月有“教育心理研究專輯”、8月有“中學教育專號”、11月有“社會教育專輯”,專題如此密集已比較少見。包天笑的《馨兒就學記》《苦兒流浪記》,葉聖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夏丏尊譯的《愛的教育》等也都是首先在《教育雜誌》上連載的。這些作品今天仍有讀者,而《教育雜誌》早已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