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逝的家園南靖的土樓世界
在閩西南山區腹地的南靖縣,重巒疊嶂,蒼茫四野,一座座夯土版築的土樓點綴在小溪旁、田野間,它並不富麗堂皇,卻純樸、寧靜,千百年來,默默地承受著歲月的風雨,依然巍然屹立。
這些建築曾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從衛星照片上誤認為是大得無法想象的“導彈基地”、“核反應堆”而引起一陣驚恐,後來派“間諜”到實地考察後才恍然大悟。
土樓,從遠古走來
西晉永嘉戰亂及唐末宋末戰亂後,“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中原漢人一次次告別家園,舉族南遷,來到南靖這個重巒疊嶂、交通閉塞的山區地帶安營紮寨。忍受長期顛沛流離之苦的人們,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遠”之感,為了獲得穩固的居所,以便長期生存下去,他們沿襲中原的夯土建築形式,結合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土樓。
他們用生土、石灰、細砂拌和,經過反複揉、舂、壓夯築成幾十米高的牆體,有的還在土中摻入紅糖水、糯米漿,增加土牆的堅硬度;每夯高一定距離,就在土牆內放入杉木條、老竹片作為牆筋,起著負重力平均分散的作用,這種古老的夯土牆技術,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實物,堪稱世界一絕。
在南靖,用夯土圍合建造起來的樓房尚存1000多座,有圓形、方形、半月形、交椅形、圍裙形、凸字形等。千姿百態,氣勢非凡,給人以奇特的藝術感染力和強烈的心靈震撼力。
土樓王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圓樓。為什麼偌大世界隻在閩西南才出現這種奇特的圓形民居?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文化之謎。據考證,南靖及其漳州一帶的圓樓是從城堡、山寨演變而成的。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陳元光率近萬名中原府兵抵達漳州,為征服“蠻獠”,他們“辟草莽,斬荊棘、建宅第”,《漳州府誌》就有關於唐代陳元光建“營寨”、“牧馬場”的記載。宋元以後,山寨成了早期山民的永久性住宅,或是兵災動亂時期的臨時居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顧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漳州府誌·兵防考》記載:“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輳集去處設有土城,嘉靖辛酉年以來,寇賊生發,民間團築土圍土樓日眾,沿海尤多。”可見明後大量發展的土築城、圍、樓、堡,是抗倭的產物。
明正德、嘉靖年間,南靖地方未靖,寇賊滋盛,流賊猖獗,許多山頂上都修建兵防寨。在動蕩的年代,人們隻好仿照山寨建造圓形住宅,至今南靖人仍把圓樓稱為圓寨。
走進圓樓,就仿佛走進時光的隧道,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
最古老的土樓——裕昌樓
圓形的裕昌樓是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建於元末明初(約1368年),為劉、羅、張、唐、範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故把整座樓分為間數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設一部樓梯,每個家族各居一卦。樓為5層結構,每層有54間大小相同的斧狀房間,底層為廚房,家家廚房有一口深1米、寬0.5米的水井,井水清淨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樓內天井中心建有單層圓形祖堂,祖堂前麵天井用卵石鋪成大圓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這座土樓建成後不久,樓內回廊木柱便開始從左向右傾斜,最大傾斜度為15度,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幾百年風雨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成為古建民居的活標本。
最精美的土樓——懷遠樓
圓形的懷遠樓是一座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土樓。建於1909年,高4層13.5米,樓基用巨型鵝卵石和三合土壘築3米多高,牆體至今光滑無剝落,可作為古夯土技術研究的標準實物。樓直徑42米,每層34間,共136間房。樓內排水係統十分講究,從樓中樓到大門共設計3個水道,每個水道安放3口水缸,樓內汙水中的泥沙可沉在水缸裏,以便清理。據說排水溝裏還放養有多隻烏龜,幫助疏理淤積。這座土樓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天井核心位置的祖堂與作為家族子弟讀書的私塾“斯是室”,它是極其精巧秀氣的“四架三間”上下堂五鳳樓建築,室內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借用於此,恰到好處。
最大的土樓——順裕樓
圓形的順裕樓始建於1927年,曆時20年才修建竣工。其外環外徑74米,高4層16米,每層72開間,四層共288間,樓中樓又有房間88間,全樓共有房間368間,若人在樓內每間房住上一天,一年還住不完呢!
最小的土樓——翠林樓
圓形的翠林樓建於明代嘉慶年間,樓外牆周長僅30米,內徑僅9米,樓高3層8米,每層12個房間,三層共36間,被稱為“袖珍土樓”,人站在房裏,伸手可觸及上層底板。這座小巧玲瓏的土樓雖然外牆老得斑斑駁駁,但樓內簷柱漆黑發亮,樓形仍絲毫未變,樓板亦堅實如初。
最高的土樓——和貴樓
方形的和貴樓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5層21.5米。樓的外牆用卵石砌就一米多高的牆腳,底層夯土牆厚1.34米,往上逐層收縮10厘米。樓麵寬36.6米,進深28.6米,每層24間房周邊對稱布置,圍成一個內院。四部梯道分布於樓的四角。這座土樓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瓦屋頂坡度平緩,出簷達3.3米,樓的外圍後高前低,九脊頂隨之高低錯落,顯得格外壯觀。樓的天井兩邊有2口水井,水質截然不同,左邊的井水清澈甘甜,右邊的井水混蝕不清,人稱“陰陽井”,讓人感受到“上陽下陰,陰陽交彙,氣聚丹田,否級泰來”的效果。這兩口水井的水位均超過地麵,但又不溢出井沿,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在沼澤地上建土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和貴樓就建在方圓3000平方米的沼澤地上。據說剛建一層就像沉船一樣,慢慢下沉到爛地裏,以後用100多立方米的鬆木打樁才得以建起如此高樓。俗話說:“風吹千年杉,水浸萬年鬆”,鬆木在水裏浸泡萬年不爛。因此曆經200多年仍堅固沉穩,巍然屹立。而今,人們站在樓內天井裏,隻要拿一根鐵線輕輕往地裏一插,就可以穿插四五米深;若是用力一跳,整座樓都會晃動。
形似交椅的土樓——長源樓
長源樓建於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是座依河邊陡峭坡勢地形建起的橫長方形土樓民居。由於地形較陡,建造時先從河床起建一道長46米、高5.2米的卵石擋土牆,再用巨大的水衝卵石填出大約長46米、寬14米的房基。樓體長36米、寬12米,正房與倒座均為11間。正房高3層,兩邊廂房為2層,屋頂形成迭落。倒座房單層臨溪,每間進深略小,且外向均開有木窗,可憑窗觀賞遠山近水,聽溪聲鳥鳴。正房的底層中房為祖堂,向前凸進,進深大於左右次間;二三層有外廊,正好朝向河流並行的西南方向。因樓宅地不是一個平麵,而像梯田那樣有幾個段差,以卵石砌起的牆礎露出光燦燦的積石麵,極富野陋古樸味。日本建築學家稱之為“建築藝術與地理環境配置的傑作”。
土樓,與秀麗山川交相輝映
有幸踏進南靖這片熱土,頓時被這裏迷人的土樓村落所吸引。田螺坑土樓群是“土樓王國”中組合最精美的一處絕景。站在觀景台上,人們隻見五座土樓依山勢起伏,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奇異秀麗,美不勝收。雲霧繚繞時,五座土樓時隱時現,呼之欲出,充滿著幾分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