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谘詢(1 / 3)

人際交往谘詢

集體活動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一個人的心理要正常的發展,絕對不能離開活動。班級的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育者的職責,就是精心安排這些活動,培養鼓勵兒童在活動中充分展露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個性。

班集體的建設有一個從鬆散群體到聯合群體再到集體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集體活動中完成的,衡量一個班級是不是集體有5條標準。

——班級有統一的目標。這是集體的靈魂,有的班級以“努力學習,建設和諧班集體”為總目標,大家在活動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有的班級調查一下,40個學生答出26種不同的班級總目標,顯然還未建設成集體。

——班幹部是真正的核心。班集體不是班級人數的簡單迭加,它反映一定的組織層次和合理結構。班級人際關係中,班幹部是否有權威是衡量集體的又一標準。權威是權力威信的合金,必須在集體活動中才能建立。

——班級有自覺的紀律。關鍵是自覺,而不是表麵上的鴉雀無聲。班主任獨裁式管理不能達到目的,表麵上似乎紀律很好,然而,“老貓不在家,耗子就造反”。放羊式管理更不行,效率更低。隻有民主式管理,小學生才能建立情感和信息交流,班級才會有自覺的紀律。

——輿論正確。班級成員在交往過程中對各種問題的是非褒貶多數人有正確的意見。例如學習風氣,有的班上課走神的多,做作業抄別人的多,不得紅旗也不急,這說明尚未形成集體。

——團結協作。這是是否組織集體的第5條標準,同學能善待他人,互相幫助,說明形成了集體。

班級形成了集體,無疑對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有極大的好處。除了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培養小學生好學上進的品質之外,教育者也要重視課外班級的集體活動,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

①比賽活動可以增強集體凝聚力,豐富學生的情感。教育者應設法使集體的榮譽融進每個小學生的心田。比賽前大家積極準備,比賽中互相支援,為班級榮譽而奮鬥。班級中也可以競賽,如給小組命名比賽,“團結組”、“拚搏組”、“七彩組”、“友誼組”都是小學生想出來的,還有設計班徽競賽等,都能激發兒童美好的情感。

②聯誼活動可以完美集體的形象,陶冶學生的情操。一次一個二年級學生說他做了一個沙包送給了一年級同學。班主任立即與班幹部商量,達成共識,在班上開展做沙包活動,然後把沙包送給一年級小朋友,派做得好的同學作代表去給一年級小弟弟小妹妹送禮物。還可以到低年級讀報紙,表演課本劇,到敬老院服務等。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做了些什麼而感到榮幸,同時也使他們產生一種自己要更進步的願望。活動的過程是陶冶情操的過程,也完美了集體的形象。

③參加勞動,可以堅定集體的信念,鍛煉學生的意誌。例如步行到郊外去拾麥穗,到馬路邊擦護欄等,使缺乏勞動實踐的小學生得到很好的鍛煉。一次拉練野炊,每個小組自己做飯吃,有的組做的飯中盡是沙子。同學們吃著這種飯,體會到做飯真不容易,不由對母親增添了幾分尊敬。

任何個體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人,因此,集體活動可以培養大多是獨生子女的小學生的群體意識。教育者又要注意,群體意識必須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這才是自覺的、健康的、牢固的群體意識。沒有自我意識的群體意識是一種低級的、虛假的意識,是以個體的盲從和愚昧為前提的。自我表現如果處理恰當,在群體中能夠起積極作用,使群體更生動活潑,更有發展前途。就如在團體操中,每個做操者必須從全局出發,使自己的動作服從整體的節奏,以保持協調、完美。然而,隻有當個體意識到自己重要作用,甚至認為自己是觀眾注視的中心時,他才可能真正自覺地一絲不苟完成動作。

學生怎樣搞好與父母的關係

親子關係指父母與其親生子女、養子或繼子女之間的關係。夫妻有子女後,家庭生活會發生很大變化,如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交往,餘暇時間的安排和夫妻關係都會有所改變。而子女由於生活能力弱、經濟上不能獨立,則要依靠成人的照顧,愛撫和教育。父母的人品,對子女的態度和撫養及教育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兒童身心的發展。親子關係是兒童最早建立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兒童身心發展,而且也將影響到兒童以後形成的各層次的人際交往關係。

家庭是每個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小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兩代人之間存在著差異,有時會發生矛盾。小學生應該了解,父母已為自己辛勤操勞了4000個左右的日日夜夜,應該如何對待父母和家人呢?

要聽從父母教導,好好學習,幫助父母分擔家務;要關心父母,幫父母分憂,盡自己的義務,要誠實,不任性,不隨便發脾氣,使家庭氣氛和諧,有意見可以提出來。然而在親子關係中,對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孩子必須尊敬父母。

教育孩子尊敬父母,目的並不僅是讓父母得到自我滿足,而且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對所有其他人的態度的基礎,孩子對父母的看法將成為以後他對學校、對人們,以及對社會看法的基石。例如小明睡前想要巧克力吃,父母拒絕給,他就坐在地板上尖叫,媽媽屈服了。下次在商店,又用叫喊得到了一個大玩具。他逐步建立一種用叫嚷索取的模式,期望別人都像他軟弱的媽媽一樣答應他的一切要求。當這些要求被一個權威斷然拒絕之後,長大了的小明與之會發生劇烈的衝突。

當然,父母對孩子施以粗暴的、反複無常的處罰是不好的。但如果事先很好地確定一些準則,對什麼行為可以接受,什麼不能接受,毫不含糊。當孩子對他所知道的界限以一種傲慢的態度進行挑釁時,要讓他覺得會為此後悔。對不聽話的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我讓你這樣做,是因為我愛你。”

對小學生來說,怎樣才能避免與父母產生矛盾而與父母融洽相處呢,可考慮以下做法。

①要加強學習。經常與父母交流思想。這是小學生與父母融洽相處的根本措施。

②要了解父母心理。小學生要能設身處地,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考慮一些事情。本來父母就特別希望子女能尊敬自己,如果受到頂撞,就會感到格外痛心、難過、怒不可遏,獨生子女的父母尤其如此。因此,做兒女的要盡可能心平氣和地與父母討論,不要惹他們生氣,促進兩代人的心理相容。

③要善於進行反思。小學生畢竟知識經驗少,考慮事情不易周密,遇事好隻進不退。但是如果能遇事冷靜地反思一番,會有助於矛盾的解決。例如,我們一定要讓父母買個名牌書包,我們就應該想到父母經曆了不少艱難困苦的日子,現在也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大款,也許就對父母不同意買這個書包覺得有道理了。又例如,當我們抱怨父母對自己有成見時,我們是否想過,自己對父母有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等等。隻要能與父母來一個“心理位移”,就可以解決諸如此類的矛盾。

④要與父母約法三章。可與父母約定,今後家庭中彼此間如果出現矛盾,可以分別采取以下措施:

——接納。在真正弄清對方意見和態度後,感到合理、現實,因而心悅誠服地接受對方的意見;

——折衷。就是將雙方意見取長補短,都有所讓步,結合為一個新的方案;

——保留。允許雙方各有自己的意見,但不相互構成障礙。在並存中保留意見,此時,尊重和遷就必不可少。

30.怎樣做不被人討厭的孩子

生活中有的小學生活潑天真有禮貌,人見人愛;有的小學生卻在同學中連一個朋友也沒有。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本文就要研究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兒童的交往。一個小學生不會交往、沒有朋友對他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教育者應該幫助被人討厭的孩子學會交往。

先說說人際吸引的外部因素。第一個外因就是雙方接觸的次數,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賴於雙方的相互了解,要達到這一點,就要加強人際交往,在思想和態度方麵經常溝通。小學生在學習之餘應該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例如主動找同學談談心,討論某個問題,與教師、家長交流思想和某些信息,也可以和朋友們下棋、打牌,搞點體育、郊遊之類的集體活動。總之,一個人隻有了解他人,與他人交往,才可能密切人際關係。

第二個外部因素是外部吸引力。小學生的容貌、穿著、舉止、言談、風度都影響著人際吸引。如果衣著整潔、舉止得體、言談文明、風度高雅,大家都會喜歡這樣的孩子;如果穿著不幹淨,給同學起難聽的綽號,舉止輕浮,交談時頻頻搶話,滿口髒字,別人當然要退避三舍,自己就成了一個被人討厭的孩子。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是小事、小節,滿不在乎,聽人談話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初到別人家就隨便翻人家的東西,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隨著交往的深入,人際吸引的外部因素就逐漸向內部因素轉化,也就是說,內部因素越來越起關鍵性的作用了。人際吸引的第一個內部因素是:交往雙方的相似性與互補性。人都喜歡在某方麵與自己相似的人。兩個學生都喜歡學習圖畫,這兩個人就容易成為朋友;他們三人都反對抄襲別人的作業這種做法,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友誼。“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與相謀”。所以,要與他人交往,應該找與他人的共同之處,共同去做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所謂互補性就是雙方能滿足對方的需要。急脾氣和慢性子,外向的學生和內向的學生也可能成為朋友,因為互補。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也是這樣,小學生希望得到成人的教育和幫助,使自己健康成長;成人則希望孩子能夠成功,所以,存在著形成和睦的親子關係與師生關係的因素。雙方都要注意這個重要的相似性和互補性。例如,多多幫助別人,同學學習有困難,學生主動去幫助,同學一定很感激。經常幫助別人將能使別人懂得你的存在對他的價值。結果必然是“愛人者人恒愛之”。要想使別人喜歡,必須記住助人為樂是處世之要。

人際吸引的另一個內部因素是內部吸引力。一個人的高尚的品德和某些高超的能力,某種突出的個性品質都是重要的人際吸引因素。例如運動員王軍霞人稱“東方神鹿”,屢次在世界重大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風度又好,是全國人民喜歡的運動員。又如陳景潤,雖然在生活中有時顯得呆頭呆腦,但1966年他就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問題上取得“1+2”的成果,至今無人打破這個紀錄,得到全世界數學家的尊敬。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朋友,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為人有什麼缺點。是太自私,還是沒有令人佩服之處?是不講信用,還是對別人太苛求?改正自己的缺點,就會改善人際關係。

教育者要注意幫助那些被別人討厭的兒童。要培養他們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和活潑的性格。多帶他們參加一些有趣的集體活動,逐漸改變他們的性格,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

作為小學生的父母,千萬不可嬌慣孩子。過度保護和嬌寵,反而養成孩子變化無常的脾氣和怪異奇特的行為。建議在日常生活中愛嚴結合,建立規範,不要養成自己自私自利、隻顧自己不顧他人的毛病。

小學生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影響著他們心理健康的水平,教育者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你的人格美嗎

所謂人格的美,就是指人的品行、道德、情操的美,也就是心靈美,美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激發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我們在培養美的人格的同時,要注意到人是男女有別的,應著意塑造美的男性和美的女性。

人在進入青春期以後,會自覺不自覺地注意人體美,父母應在孩子懂得欣賞人體美之前,引導他追求精神上、心靈上的美。因為在人和人之間,美德具有超於人們想象的吸引力。這樣在孩子進入戀愛階段以後,才能以他美好的心靈去撞擊另一顆美好的心。

審美活動是愛情的成分和因素,在戀愛中,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會充分表現出來。熱戀中的情侶,都會把對方看成審美的對象,從對方身上看出獨一無二的美。這種審美活動,往往首先從人體美開始,例如女性肌膚圓潤光澤,麵龐秀麗,身體柔軟白皙,靈活勻稱,給人以優美感。男性體格健壯,勻稱結實,步伐矯健堅定,給人以健與力之美。但是,這種外在的美不能使愛情的審美活動持久。人的美應該是發自體內的光。在古希臘神話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雕塑家用象牙雕刻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姑娘,雕塑家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的深情感動了愛神阿佛羅狄忒。阿佛羅狄忒給雕像放進了靈魂,因為若是沒有靈魂就不算盡善盡美。人外表再美如果沒有美好的靈魂也是不美的。純潔的愛情更需要心靈美好。一個人的審美趣味越高,精神世界越豐富,他的愛情就越能擺脫赤裸裸的性關係,而追求更高的審美化程度。在兩性關係中若沒有審美活動,就隻是生物性的低等欲求。審美化要求愛情的雙方在感情交往中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尚情操,使心靈的歡樂更勝於肉體的歡樂。

在愛情中,戀愛著的雙方都展示自己的美,都從對方身上努力發現美,美具有征服的力量。因此,孩子將來在婚姻問題上的幸福,很大程度來自父母的教育,不僅要使孩子成年以後審美情趣高,而且能為自己特有的魅力感到驕傲。

男性和女性的解剖生理不同,在氣質、感覺、思維方式、心理等諸方麵都大不相同,男性美與女性美更是迥然有別。自古人們就在藝術中充分表現男性與女性不同的美。如蒙娜麗莎溫柔、優雅、含情脈脈;而大衛則肌肉豐滿、神態鎮定安詳、全身充滿力量和信心。這兩個藝術形象不僅表現了男女體態上的差異,還表現出男女不同的氣質。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特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特點是比較急躁、易怒、熱情、頑強、精力充沛、剛強、動作快而猛;多血質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敏感、不持久、注意力易轉移、興趣易變換;粘液質的特點是安靜沉著、情緒持久而不顯露、冷漠等;抑鬱質具有敏感怯懦、傷感、孤僻等特點。一般來說,在一個人身上不會存在單一的氣質,往往是兼有幾種氣質的特點,而以一種氣質為主。由於男性多為膽汁質,所以具有感情熱烈、剛毅頑強,精力充沛等特點,被人們看作是男子漢的氣質。人們又把含蓄、溫柔優雅、細膩脆弱認作為女性氣質。但這不是公式,不能認為男人必定是膽汁質,女人就應該是多血質。在實際生活中,有比男性更威嚴,更暴躁的女性,也有比女性怯懦、脆弱的男性。溫柔優雅的男性和果敢頑強的女性也並不使人反感。男性身上的男性氣質是一種美,但絕對的剛陽之氣則令人生畏。女性的美包括柔弱,但過於脆弱敏感也難於讓人接受。真正受人喜愛的氣質,男人是男性氣質中帶有溫柔細膩,女性應是溫柔而又剛毅頑強。隻有這樣才使一個人豐滿起來。

康德曾說過,女子是美麗的性別,男性的顯著標誌是崇高。男孩子從小要逐漸形成堅強不屈的意誌,雄心勃勃的進取心,光明磊落的坦蕩胸懷,不論他先天氣質如何,仍不失“崇高”的美。在培養男孩子崇高、壯美感的同時,還要培養他獲得優美感的能力。柔嫩、秀麗、輕盈、婀娜、活潑等特點均屬於優美,優美處處可見,但要感知到它,必須有豐富、細膩的情感。粗獷的性格和細膩的感情相結合,會使男性內心更豐富、更完美。

你的形體美嗎?

少年進入青春期,人體的發育趨於成熟,男性和女性的體態逐漸顯露出來,使他們對體態美、衣飾美突然敏感起來,這個時期是人體美的覺醒時期。在這個時期,應加強對少年的美育,既不能把他們對人體美的追求當作思想不健康而加以批判,又要防止他們產生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思想。

父母應首先使孩子分清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對人體的美,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的認識。戰國時楚靈王愛細腰,不僅宮內多有餓死者,而且民間也以之為時尚。到唐朝時,以豐腴為美,據說楊貴妃就很豐滿。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崇尚纖細、蒼白等病態,以之為美。而在今天的社會,是以健康作為衡量人體美的標準的。體格健壯、結實、紅潤形成健美的身體,這樣的身體,是為祖國四化奮鬥的資本。家庭中的人體美教育,主要是健美訓練,在青春期進行健美訓練,可將少年正在發育的體魄塑造得更富於魅力。

少年人注意體態美,必然會關心自己的服飾。孩子的用品服飾盡可能簡樸一些,不要緊隨時尚,不要使孩子在具有一定審美能力之前,先學會盲目模仿和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兒童的服裝應該色彩鮮明、舒適合體、式樣簡單、衣料便宜,有利於孩子活動量大的特點。學生的服裝應該美觀大方,莊重樸素,而不應該是高級的麵料和奇異的款式。女學生的衣服更不應該過於短、薄、露、透。

時髦是“群眾標準化的行為的一種短暫的形式,它多半是特定時期和特定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情緒、趣味、愛好的影響下自發產生的。”時髦有兩個特點,一是模仿,一是標新。人們一方麵學習被自己崇拜的人或物,一方麵又要表現自己的個性,以示不同於一般人。這便使時髦有如萬花筒,花樣翻新,變幻無窮。時髦具有永不枯竭的創造力,昨天還不屑一顧,今天便被公眾追求,明天將被淘汰。時髦的東西一旦被人們普遍接受,便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也就失去了魅力。因而可以看出時髦是很膚淺的。

不少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一談起時髦便很反感。實際上,時髦涉及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比如家具、娛樂、藝術愛好、語言、衣著、音樂、發式等等。但是對時髦的敏感性,以及對時髦的追求程度取決於一個人的獨立性、文化水準、道德觀和審美觀,當然,還有經濟條件。對時髦完全模仿,就失去了與個性的協調,顯得俗不可耐。時髦雖有權獨出心裁,但若擺脫了道德的約束,不顧社會的接受能力,那便會偏於淫穢。如果有損健康,危害人的尊嚴,那就是醜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