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中美農業協議的內容

1999年4月10日,朱容基總理訪美期間,中美雙方經過通宵達旦的談判,簽署了《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的簽署,表明我國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將有較大的提高。當WTO之門為中國打開時,中國包括小麥、柑橘、玉米、棉花等在內的農產品市場無疑將對美國等國家開放,相對落後的中國農業將直接麵對國外生產者的競爭和衝擊。這可能會對我國農業及農產品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關注和議論的熱門話題。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國,因此,與美國簽署的《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不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協議,而且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攬子協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WTO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當中,該協議就農產品國際貿易規範了四個方麵的內容:

1.市場準入規定成員國必須將非關稅壁壘關稅化,削減關稅水平。發達國家在2000年底前的6年裏平均削減36%,單項關稅最低削減15%,發展中國家在2004年底前的10年內平均削減24%,單項關稅最低削減10%;進口準入不足的國家,在協議實施的第一年,進口準入量應為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實施期結束時達到5%。

2.出口補貼成員國承諾削減用於出口補貼的預算開支和享受出口補貼的農產品的數量。就發展中國家而言,必須在10年內將有補貼的農產品出口數量減少14%,出口補貼預算開支減少24%;基期未進行補貼的出口農產品,不得實施新的出口補貼。

3.限製國內支持。對各種國內農業支持手段,農業協議對其中的一些進行了限製,如價格支持、農業投入補貼等,對有些則免予減讓,如研究、病蟲害控製、技術培訓推廣等,並且,發達國家隻要支持程度不超過該產品生產總值的5%,發展中國家不超過10%,就不必削減。對發展中國家還規定了一些免予減讓的範圍,如農業投資補貼、對低收入或缺乏財力的生產者提供農業投入品補貼等都不屬於限製範圍。

4.衛生及植物檢疫協議規定,各國采取的衛生及植物檢疫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歧視,從而對農產品國際間的流動造成隱蔽性的限製;各國采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上應以國際標準、準則和建議為基礎。

烏拉圭回合農產品協議從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發達國家的承諾應在2000年底前的6年裏完成,發展中國家的承諾在2004年底前的10年內完成。

《農業協議》的達成被普遍視為烏拉圭回合的一項主要成就。其主要特點是:第一,非關稅措施實行關稅化;第二,加強了對出口財政補貼的約束;第三,減少綜合扶植措施(AMS);第四,設立了最低市場準入標準,在過度期開始時最低準入標準為國內消費的3%,到期末提高到5%。發達國家執行降低關稅、國內扶植和出口補貼的過度期為6年,發展中國家為10年。

《農業協議》的執行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關稅高峰問題尚未解決,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實際影響僅限於各國對最低市場準入量和削減出口補貼的承諾。

在烏拉圭回合之後,農產品價格的上升曾促使對農產品的補貼大幅度減少,但隨著價格的下滑,補貼又大量增加。根據烏拉圭回合承諾的實施情況,新一輪談判的主要內容仍將集中在市場準入、國內扶持和出口補貼等問題上。美國是農業生產和貿易大國,取消補貼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上升對其十分有利,因此希望通過降低關稅、規範配額和限製國營外貿公司活動等途徑增加市場準入機會,並約束國內扶持和取消出口補貼。歐盟各國存在大量剩餘農產品但又無法與美國的優勢地位抗衡,因而希望繼續通過補貼擴大出口,提出在降低關稅的情況下,隻能對國內扶持和出口補貼進行逐步的改革。WTO的農產品協議中已經包括區分不同國家權利和義務的條款,但如果真的取消補貼,農產品價格必將上漲,儀器進口國的貿易平衡將惡化。為此,日韓等國堅持限製多種農產品進口,實行國內支持;而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出口國則支持全球農業自由化。由於《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的簽定是為了中國順利加入世貿組織而做出的,所以,它的內容應大致符合世貿組織對於農產品貿易的有關要求,即在關貿總協定(GATT)過度到世貿組織(WTO)前的烏拉圭回合農產品談判的內容,將作為中美農產品協議的基礎,其中涉及的市場準入、出口補貼、國內支持和衛生及植物檢疫等幾個重要方麵對成員國提出的要求,我國也須參照,並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約定的要求。由此,在農業協議中,包括下麵的一些內容:

1.市場準入。即在規定的時間內逐步開放國內的農產品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將非關稅壁壘轉換成關稅(這一過程稱作關稅化),也就是取消配額、浮動關稅、最低進口價格限製,以及各類限製性協議等非關稅壁壘,代之以從價稅和從量稅。對某些大宗農業產品,如糧食、棉花等規定了關稅配額。同時,在規定的時間內削減現有的關稅水平。根據農業協議,我國目前高達45%的農產品關稅,將在2004年之前根據不同品種將降至10~20%的幅度,在2004年農產品平均關稅要降至17%;重點農產品關稅則要降至14.5%。

2.出口補貼。應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削減現行的對於農產品出口貿易的補貼數量與預算開支。

3.國內支持。要削減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如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麵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計劃等,並對過去的國有糧食貿易壟斷進行改革。

4.動物及植物檢疫。除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產為目的措施外(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歧視),對於利用動物及植物檢疫的方式限製進口的行為,從而造成隱蔽性的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製的做法,要予以廢止,我國將撤銷對美國牛肉和柑橘的進口禁令。同時,TCK(“矮腥黑穗病”)小麥的問題得到解決。多年來,我國一直抵製帶有“矮腥黑穗病”(TCK) 的美國小麥進口。對此,美方認為不必要和不合理,要求我國解除這一禁運,這是中國和美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摩擦之一。所謂“矮腥黑穗病”是一種小麥病害,它具有種子傳播、土壤傳播、遠地傳播並且難以根除的特性。小麥感染這種病後,產生腥臭味黑穗,造成減產和商業價值損失,但尚未發現TCK 感染的小麥經加工食用後會影響人類健康。達成《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的關鍵是我國在涉及小麥、柑桔、肉類進口的動植物檢疫管理政策方麵做出了調整和讓步,尤其在“矮腥黑穗病”小麥進口問題上,中方就處理小麥病毒找到了解決辦法。協議已經得到明確,在今後進口美麥中,將不再對此做限製,我國將撤銷已實施長達30年的不允許進口美國西北部各州小麥的禁令。

加入談判是建立在周密的考慮上的。我們的立場是以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規則為基礎、采取逐步開放的方式、合理確定我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因此,我國決不接受超出農業協議框架的不合理要價,這也是我國過去與美國等WTO成員談判難度較大的原因所在。

由於中國農業產業化、工業化進程緩慢,集約化經營水平不高,市場農業還未形成,加入WTO後,中國農業將麵臨嚴峻挑戰。盡管形勢嚴峻,但加入WTO後,於國於民都有利。國內農產品市場受到影響不可避免,但出口環境的改善和過度性貿易保護也將使我國農業受益。無論從長遠的趨勢看還是從農業的發展趨勢看,中國與美國簽署農業協議並加入WTO ,都是有利的。可以增加我國農業的競爭力,促進農業向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它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改善國際貿易環境,加強農業國際合作,增強中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且有利於中國在農業中發展市場經濟,加快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步伐,這是非常難得的積極因素。加入WTO,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目標,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對加快實現國家農業現代化將產生積極影響。

加入WTO,我們習慣的評價是“機遇和挑戰並存”,那麼對於中國農產品市場來講,到底是機遇多還是挑戰多?

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由於要削減農產品出口補貼,因此農產品出口的阻力將增大。當前中國農產品並非總量過剩,而是價高質低,科技含量少。我國每個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麵積僅相當於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麵積的1/118,我國國內糧食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出20%~50%。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生產成本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食糖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高出國際市場價格,不具備商業競爭優勢。我國在出口方麵長期以來一直給予出口商較高數額的出口補貼,這一方麵是出口創彙的需要,一方麵也是為了增強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但今後,我們麵臨削減出口補貼的問題意即要用較高的價格來角逐國際市場,這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總的來看,我國的水果生產目前依然處於粗放型的生產狀態,科技含量低,現代化的生產設施少,因而受到自然力的嚴重製約。果品的貯藏、加工、保鮮、包裝等仍然跟不上居民的消費和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的農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一般在較低層次上有競爭力,而且還常因質量和衛生問題遭到外部的索賠,同時國內也發生過一些對外貿易過程中過度競爭、“自相殘殺”的事情,遭到國外反傾銷指控。“入世”後,這些情況可能會更嚴重,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嚴重影響這類農產品出口。

而對於我國的優勢產業,如茶葉、棉麻等,加入WTO則為它們提供更加廣闊的出口市場,前景看好。美國和歐盟現行的農產品補貼政策都僅有利於我國糧食產品的進口,而十分不利於出口。

從總體上講,加入WTO將使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普遍有所下降,但對目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影響不大。隨著農業有效保護率的上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高於其潛在國際競爭力。

對農業生產水平和生產結構的影響

加入WTO後,農產品放開經營,國際國內市場融為一體,中國農產品將接受國內外市場的嚴格挑選,價廉物美的健康農產品,將會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而現在中國農產品質量、品種、結構遠不適應市場消費需要,已突出表現出來。如不盡快調整農業結構、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中國農產品很難打入國際市場。

美國農產品較多進入我國市場後,將會給我國農業帶來一定的壓力,這主要是由兩國農業生產效率以及人均自然資源的差距所造成的。據最新出版的《美國農業》一書介紹,美國的農業生產效率現已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98個本國人和34個其他國家的人。現在美國的農業人口不足2 %,而耕地麵積達1.9 億多公頃,人均接近0.8 公頃。美國的草地、森林資源人均擁有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美國現代農業的高生產效率主要得益於其農業科研及推廣體係。美國的農民絕大多數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並且有一批具有學士和碩士文憑的農民。

針對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力的狀況,中國農業還基本處於傳統農業狀態,大多數地區還在“靠天吃飯”,機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生產成本高、市場銷價高、品種更新慢、產品品質差,農副產品特別是其主導產品,如玉米、小麥、水稻等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那些非綠色環保農副產品將受打擊,如糧油、棉花等將因小規模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市場及加工設備落後等因素,受到負麵影響。加之整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應用科技的意識較差,一時難以適應即將加入WTO新形勢的要求,形勢嚴峻不容掉以輕心。我國農村由於農產品賣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勞動力轉移受阻等問題,積累了不少矛盾,這些問題在入世後可能更為突出。

這些都將對我國農業經濟構成壓力,同時也將為我國糧食生產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效率、調整農業部門的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提供動力。市場競爭同時會導致農村教育的普及和農業科技開發應用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產業結構將出現革命性變革,傳統耕作方法將加快改革,從而可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如果加入WTO,我們食品的出口就能達到120億至130億美元,順差60億至70億美元,僅此一項就可以實現我們在農業上的承諾。

但是,中國的農產品近幾年的發展隻注重數量而忽視了質量,價格也不便宜,麵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會促使中國農業加緊調整產業結構,向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發展,壓低不合理的成本,降低價格。過去的糧食高自給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環境惡化為代價的。中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尤其是耕地資源不足,但勞動力豐富。對中國來說,土地密集型的農業不是優勢,勞動密集型農業——養殖、畜禽、水產、園藝等才是優勢。加入WTO有利於中國進口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水果、蔬菜、園藝、畜產品、水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進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長遠看,加入WTO將推進我國農業國際化進程,使我國能在國際大市場裏有效地配置各種資源,有助於實現農業現代化。由於麵臨全世界範圍的挑戰,我國將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加入WTO將有利於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入WTO後,中國將按照國際規則,進一步完善國內政策法規,優化農業投資環境,開放國內市場,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入農業領域,充分利用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最大限度爭取國際金融機構和各締約國的優惠貸款,引進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帶動中國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促使中國農業與國際接軌,加快農業對外開放進程。

加入WTO,我國的進口量大了,但相應的出口機會也會增加。目前世界糧食貿易總量為2億噸左右。如果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量控製在6000萬噸,既不會對國內糧食安全問題產生太大影響,又能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優化國內農產品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實施可持續農業發展和農村環保戰略,由於我們占據了1/3的國際市場份額,無論買與賣我們都有相當的市場發言權。那時,中國將成為全球農產品貿易“遊戲規則”的主要製定者之一。

對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目前,我國對糧食的進口實行的是配額管理製度。在配額以內進口的糧食關稅稅率很低,而配額以外主要糧食品種的稅率則高達180%。隨著市場的開放,會逐漸大幅度增加配額,並降低配額以外進口的關稅稅率。根據已簽署的農業協議,我國目前高達45%的農產品平均關稅,將在2004年之前根據農產品的不同種類,降低10%~12%,在2004年農產品平均關稅要降至17%;重點農產品關稅則要降至14.5%。中國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及非關稅措施調控。加入WTO後,各種非關稅措施將被禁用,隻能轉化為相關的等效關稅之後,按規定削減。

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政策手段的喪失,為國外農產品大舉占領國內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加入WTO後,美國等許多國家、地區的農產品因價格低廉將擠掉我國一部分市場。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其農產品以質優價廉而著稱。

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具有巨大的市場,美國當然要千方百計地擠進來。以小麥為例,據美方估計,目前我國約每年進口200萬噸美國小麥,今後有可能增加到500萬噸。增加進口300萬噸美國小麥,將使我國麥農損失54億元人民幣。加入WTO後,除美國小麥外,美國玉米、柑橘、肉類將進一步擠掉我國農產品的一部分市場。尤其是肉類產品、禽類產品及飼料業受衝擊嚴重。有兩方麵的問題應予重視:一是對不同農產品的生產影響不同。具體而言,與小麥、大米和玉米的情況相比,國內棉花生產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配額與以往實際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而且配額相當於國內產量的15%以上。植物油的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的影響可能也會較大。二是對不同地區、不同經營方式的農民影響不同。加入WTO後,由於進口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食糖料等農產品的壓力增大,對一些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民會產生不利影響,比較突出的是小麥、玉米和大豆的主產區即東北和華北地區。不但這些產品的進口增加會給這些地區的生產造成直接的壓力,而且,加入WTO後,中國玉米的流通格局就可能發生變化,南方一些需要飼料糧省區可能直接從國際市場進口玉米而不再從東北調玉米。

我國目前對糧、棉、油、食糖等重要農產品的進口采取如限量登記、配額等非關稅措施來進行保護,對肉類、水果以及食品加工品等的進口采取關稅保護。從市場準入的三個方麵——關稅、配額和配額使用——來看,加入世貿對我國國內農產品市場的衝擊是可以加以控製的。

第一,關稅減讓不會對國內市場造成衝擊。

此次中國同意將農產品進口關稅下調,從品種來看,葡萄酒、奶酪關稅降得多些(葡萄酒由65%降至20%,奶酪由65%降至12%),而這不會對農民甚至許多市民產生太大影響。牛肉、水果會從30%~45%下降至10%左右,但這幾個品種正是中國農產品中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因為80年代初我國放開水果價格後極大調動了果農的積極性,果品生產非常豐富。從價格上看,目前我國水果價格大都低於國際市場價格,蘋果、鴨梨、柑橘的國內市場價格低4~7成,有較強的競爭力。而肉類產品除禽肉外,國內市場其他肉類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場。其中豬肉價格比國際市場低60%左右,牛肉價格低80%左右,羊肉價格低50%左右,所以這方麵的關稅減讓不會對國內市場造成衝擊。相反,加入WTO會對中國水果、肉類、蔬菜產品的出口有利。

進口關稅降低後,從長期看,國外的農產品可以更多、更便利地進入到中國市場,但在短期內,在國內需求不旺,而供給增加的條件下,影響不會太大。如果考慮我國農業的實際特征,如農業家庭分散經營模式,使我國農業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易受到明顯衝擊;大部分農產品商品率低,如糧食的商品率目前最多35%,對市場信號的反應不可能充分;近年少數農產品走私猖獗,如食用植物油、食糖、畜禽肉等,走私數量已有相當規模,隨著今後打擊走私力度的加大,關稅下降的影響應打一定折扣;我國作為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大國,具有典型的“大國效應”,即使進口少量的農產品,也會引起世界市場價格的攀升,這樣,反過來又會抑製農產品的進口等等。

中國擁有12億多人口,農產品市場規模龐大,而且全國人口與消費水平還在不斷增長,農產品市場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大,抵禦國外衝擊的能力也大,不會像一些小國家,市場容量小,國外農產品一衝即垮。從產品價格看,盡管國內不少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但總體而言,國內農產品價格仍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關鍵是品質和加工包裝水平較差,解決了這些問題,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會提高。另一方麵,通過增加進口一定量的農產品,可以為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發展戰略,淘汰低質過剩的農產品,提供實物後備支持。

我國雖然年自產糧食5億噸,油料近3000萬噸,近兩年出現分層供給過剩,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人均水平仍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時每年新增人口上千萬,過剩是低水平的,也可以說是暫時性的。因此,我國自產農產品仍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可以這樣認為,我國目前的作物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大致是吻合的。長遠看我國加大農產品的進出口量是必然的選擇。

從長期來講,我國在人口增長壓力和食品結構轉變壓力的雙重作用下,對世界糧食市場將有更多的依賴性,但就目前的形勢看,國內糧食供給總量平衡、略有盈餘的局麵還將維持一段時間,部分品質不適應市場、生產量大的產品仍將處於賣難的窘境。另外,雖然農產品的進口稅會有所下調,但是這會有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從目前看,盡管我國的農產品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優勢,但是,考慮到進口稅後,在價格上就優於外國產品了。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等農產品保持14.5%左右的進口關稅不可能拉大國內產品的價格劣勢。目前上述農產品價格高出國際市場2~7成的確是事實,但其成本構成中,流通成本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三提五統”同樣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兩項幾乎占了上述農產品成本的一半,但勞動力成本沒有進入構成),這些成本都有壓縮的餘地。在糧食短缺的1994年之前,糧食曾實行過零關稅,當時未對中國的糧食市場形成衝擊,所以現在保持14.5%左右的進口關稅稅率更不會有多大的衝擊。

第二,農產品進口配額也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中美雙方就大宗農產品在5年過度期內進口配額盡管做了規定,即從2000年起逐年增加,至2004年達到最高,如小麥最終配額930萬噸,玉米最終配額720萬噸,大米最終配額530萬噸。但進口總是在價格合理和有需要兩者都存在的前提下發生的。國外大宗農產品的大量傾銷是不會出現的。就目前中美商定的糧食進口配額,不會對糧食市場造成衝擊。棉花方麵對美進口配額最高是89萬噸,占到國內生產能力的1/5。盡管現在美國的棉花有價格優勢,但隨著中國放開棉花價格,棉花價格將進一步降低,因此將來除了紡織必要的配棉需要(紡織要有不同的棉纖維搭配)而進口外,價格不會是導致棉花大量進口的原因。配額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很難講。

首先,從進口的量上來講,中美在協議中規定,在過度期內糧食進口配額最大的年份2004年也才隻有2180萬噸(占國際市場糧食總量2億噸的11%左右),實際上中國在進口糧食最多的年份1995年曾進口糧食2081萬噸,10年後中國再多進口100萬噸自然是有承受能力的。

在1996年10月羅馬召開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也講到:“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是安全可行的。”這樣說來,按目前國內糧食年產5億噸計算,5%的進口量即達2500萬噸,2180噸的糧食進口配額相比來講並不高。

其次,糧食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價格變動趨勢來預測,目前國內外糧食價格的差距會隨著進口的增加而達到平衡甚至反轉。近兩年我國糧食進口比較少,1997年隻有400多萬噸,1998年500萬噸,而這兩年國際市場糧價也處於低穀。如果我們進口大量的糧食,國際市場價格將會明顯上漲。我國糧食進口量如果達到2000萬噸(即國際市場糧食總量的10%),會拉動國際市場糧價上漲30%~40%。這樣一來國外糧食將不再具有價格優勢,自然不會再進口。因而可以說,即使過了過度期,沒有了配額,價格也可以從中起到調節作用,大量傾銷也不可能發生。

再次,當前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農產品,在國際貿易過程中隨著彙率的變化也可能變得有競爭力。

中美在農業問題上達成的協議取消了美國7 個州向中國出口小麥的限製,還解除了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美國4 個州向中國出口柑橘的禁令。但我國的水果產業在價格上有優勢,也有一定的競爭實力。1998年我國蘋果產量約1850萬噸,梨680萬噸,香蕉325萬噸,柑桔1010萬噸,水果的總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國果業品質較差,市場營銷也顯得較為薄弱。由於國外水果多為質優價高產品,其市場主要定位於少部分高收入階層,況且現行水果進口關稅已大幅下調,配額內關稅已下調了50%,因而進口水果對國內市場的衝擊不會太大,相反,國外市場的開放對我國部分名特優產品出口提供了空間。

加入WTO的談判中,像糧、棉、油、食糖、肉類、水果等市場的開放是必要條件。但我們可對一些重要農產品如糧、棉、油等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製度等管理辦法,掌握控製市場開放風險的主動權。

關稅配額談判中所承諾的準入量實際上指的是市場準入機會,而不是最低購買義務。關於關稅配額準入量的執行,WTO也無任何強製性要求,其他成員亦無權要求該成員必須完成所承諾的配額準入量。從關稅配額管理製度實際執行的情況來看,許多成員並未完成其承諾的配額準入量進口。在加入談判中,我國對應取消非關稅措施的小麥、大米、玉米、棉花、豆油、食糖等重要農產品已爭取到實行關稅配額管理的權利。因此,盡管這一開放過程會給農業發展帶來風險,但不能簡單認為加入WTO後我國的農產品市場會大門洞開。應該說,在加入談判中,我們利用WTO規則掌握了農產品市場開放的主動權,因此,這種市場開放的風險也是可以控製的。

第三,關稅配額的使用對價格控製有利。

大宗農產品進口的國家經營權,我國政府並未讓步。進口具體時間、數量將由國家控製,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而定。同時,低價農產品進口的分銷係統仍以國營糧油企業為主,市場出售價可以有效控製。

美方在中美加入WTO談判時,對如何分配進口配額的使用有很大爭執,因為如果進口配額由國有進口企業專營,可能會對壓低進口農產品價格有利,而美方堅持要分開使用,私營部門比例要逐年提高,年末國有進口企業未用滿的配額重分給它們,實現最終由私營部門平分,這樣競爭可能會對維持美國農產品的價格有利。雙方最後達成了妥協:中國國有部門退出豆油貿易,玉米的進口配額50%讓給私營企業,玉米、棉花到2004年由私營部門平分,但對小麥的進口配額使用,國有部門將占到90%。這也說明,國家對小麥進口還將保持一定的控製力。

由於農業對國計民生的極端重要性,估計國家會在進口配額、關稅壁壘、財政補貼等方麵對農業進行保護,這並不違反國際慣例,發達國家也常用這些手段,因此,WTO對農業的影響是中長期的,短期內影響不大。

糧食安全問題是製約我國糧食政策選擇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我國農業對外開放所涉及的一個基本問題。

從中美農業協議以及我國國內農業供求關係來看,我國糧食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受到進口糧食的特別大衝擊。因為我國糧食國內供求目前處於相對過剩狀態,價格較低,大量積壓。因而雖然WTO協議規定了我國糧食的進口關稅配額,但進口配額是進口機會,實際進口量可能會明顯低於配額水平。但這是短期情況,從長期看,在一個比較自由化的貿易環境下,我國糧食進口可能會有增長的趨勢。

對於傳統的糧食自給自足政策,需要結合新的內外條件,加以重新認識和評價。在50年代,國內糧食緊缺,農業科技水平很低,加上國際上處於冷戰的政治環境,選擇自給自足方針是必要合理的。現在,情況與幾十年前發生了具有實質性變化。第一,農業科技水平有了曆史性的提高,因而,在給定數量的耕地麵積上,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生產可能性空間有了很大的拓展。第二,我國糧食供求已從建國初期不足溫飽的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基本溫飽水平上,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緩衝區間,使得我國糧食消費抵製市場波動的能力大大增強。第三,國際環境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使我們在糧食問題上更多的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成為可能。我國的糧食進口用彙,占我國出口總值的比重曆來很低,僅1%左右,1998年為0.396%。而若用糧食淨進口用彙占當年出口總值的比率來計算的話更是微乎其微。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外貿出口發展速度測算,到2010年我國的出口總值可能達到5000~6000億美元,即使按較悲觀的說法,我國2010年要淨進口6000萬噸糧食,若當時糧食價格比現在上升50%,約需用彙180億美元,也僅占3%左右。並且,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現在和將來都會是雙向的,且多數年份是順差,如1997年是49.5億美元,1998年是55億美元。進口糧食用彙應不存在問題。

還要看到的是,即便是在比較自由化的貿易環境下,我國糧食進口數量也會受到市場機製本身的製約,不會出現我國糧食進口會買空世界市場的局麵。前幾年,美國一位研究人員認為我國將買空國際糧食市場,這一觀點無論在國內國際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但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無論從國際經濟學的“大國模型”原理,還是從國際貿易的實際經驗來看,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糧食進口與國際糧價之間存在一個滅亡內生的互動關係。糧食進口量增加,會導致國際市場糧價上升,而國際市場糧價上升又會抑製進口量的增加,從而使我國長期糧食進口會表現出一個收斂的長期趨勢,不會線性上升,最終買空國際市場,因而,有理由相信,即便在自由化的貿易情況下,我國糧食的長期自給率也很難低於70%~80%。這當然不是說我們要進口20%~30%的糧食,也不是說我們不應該用適當的政策措施對糧食進口加以必要的調節和限製。上述分析是要強調,糧食自給率的下降本身會受到市場機製的製約。當然,目前的農業開放,不會危害我國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