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輝——做一個快樂的人(1 / 3)

吳福輝——做一個快樂的人

吳福輝生於滬地,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卻是久居東北而熏染出來的純粹北方男子的豪氣,內心率直,喜縱情談笑;二十年教鞭粉筆生涯,使他對年輕人更是情有獨鍾,興奮所至,雖竟日傾談而不倦。慨言一生憾事,是未能終身為人者師。他始終對他傳道授業解惑的老行當葆有一份濃厚的留戀之情。

吳福輝戲稱自己和錢理群是“末班車上的乘客”。他不會忘記1978年在東北某市的郊區,參加“文革”後第一次研究生考試的情景。最後一場現代文學卷答畢,他滿身冷汗,幾乎癱倒在那裏。為了這一刻,他已等待了多年。39歲的他,清醒然而卻是痛苦地意識到,這是命運女神賜給他的最後一次機會,倘若失之交臂,那將意味著他終生在文學圈外掙紮,永無見天日之時。“我蹣跚走過的路會通向心目中那個神聖的殿堂嗎?”他一次次地問自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北大,對他們這一代特殊的群體而言,不僅是一種輝煌、一種光榮、一種凱旋、更是一次拯救、一次裁判、一次煉獄般的考驗。進入北大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幾位同窗,幾乎都有著相似的履曆:都做過無數年的文學夢,都以為此生已與文學無緣了,都突然地為這個“文學之神”的降臨而久久後怕,不敢想象他們是怎樣僥幸才“趕上末班車”的。三年讀書,辛苦倍嚐,戰戰兢兢,害怕考試,害怕學位答辯,害怕論文不被采用,怕這怕那,他們已經過了那種可以毫無顧忌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年紀。他們已不會瀟灑,也不敢瀟灑了。年近不惑,他的心裏,滿是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隻望發奮三年,修成正果。

吳福輝自稱並不幽默,但對於幽默文字卻能夠心領神會。他所涉足的領域,本是相當廣泛的,從作品鑒賞到作家綜論和文學流派的客觀描述,從資料的輯佚到相遇時,則煥發出一種特殊的才情,目光炯炯,感覺敏銳而充盈。諷刺小說可以說是吳福輝傾注心力最多並始終光致不減的話題。但是,他所麵對的研究對象,卻個個是令人心怵的人物,其中有具有“冰山風格”的小說名家沙汀,有30年代便飲譽文壇的“最大的笑匠”張天翼,更有被尊為“文化昆侖”的學識淵博的諷刺家錢鍾書先生。每一位都具備豐厚幽深的底蘊,有研究者文闊馳聘的空間,同時也對研究者提出嚴峻的考驗。但是吳福輝憑著自己的深厚功力,駕馭起這個題目來卻是遊刃有餘。在那篇論沙汀的文章結尾,他甚至情不自禁地把探討“詩與喜劇的藝術特質”稱為“愉快的工作”。吳福輝被評論界稱為“諷剌藝術的鑒賞家”。他含英咀華,尤其擅長於從蘊藉深厚的藝術品裏悟出個中真味,彈撥出象外之旨,音外之韻。這品鑒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應得自於他的人生閱曆。在一篇分析沙汀的文章中,他曾寫道:“熱情單純如水一樣清淺的青少年,驟然間很難全部領會沙汀的作品,可是,凡親曆過生活的磨難已經在社會的陰暗麵之前沉思起來,而又仍舊保持著活力的人,卻特別地感受到他的小說回味無窮。”這是夫子自道。

北大對這批“老童生”而言,已經不複是花前月下、湖光塔影般的浪漫情懷,但是由於緊迫意識所煥發出來的激情,卻一點也不比弱冠小生遜色雖然,雖然曆史造就了畸形的一代,在談及北大師友時,吳老談到不幸之中有幸運,他們得以最後見到老一輩學人的風采,一睹大家學為人的風範。第一批光彩照人的碩儒大師,他們有幸得以聆聽最後的教誨。他們客串聽林庚先生在講壇上忘情地長吟詩詞,看他滿黑板的漂亮瀟灑的書法,到川島先生家去問他同魯迅的軼事,然後起勁地與比他們小十幾歲的本科生一塊奔教室搶座位,以便聽到吳組湘先生場場爆滿的小說史課。舊事重憶,吳福輝顯得有點興奮,兩眼放光,先自開懷大笑了。談及學友錢理群、趙園、淩宇、溫儒敏等人,他更是神采飛揚,其中趣談不可勝記。他與錢理群同年,皆以鼾聲響亮持久而聞名,每逢學術會議便同居一室,兩“鼾”無猜,怡然兩得。這些同窗,都經曆過人世滄桑,故格外珍惜彼此的友情。王瑤的弟子群內部之團結,陳容之強大,在文學批評界早有定評。他們互相汲取,也相互競爭;相互呼應,也互相激發;雖各具風格,卻相處無間。吳福輝坦言,在“偷取”他的幾位傑出的同窗的治學方法和研究文字的獨特敘述風采方麵,他差不多是個成功者。

有人說:“人到中年才開始學術生涯而成為卓有成就的學者,幾乎可比擬為沙粒在蚌殼裏磨滾成珍珠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痛苦,也充滿誘惑。吳福輝感到這一代人的尷尬外境,但這種清醒並未使他局促不安,反而使他更準確地把握自己的宿命。先天的曆史枷鎖套結在他們的心靈之上,那上麵磨礪著他們整個青春歲月。但是這一代人是不知道什麼是怨尤的。他們將苦難視為賜予,他們並不準備放棄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他們更珍惜也更反思這個年代曾給予他們的一切。吳福輝的身上,正是折射出一代人敢與命運抗爭的堅韌和勇敢,這是一場頗具悲劇色彩的較量。“戴上枷鎖的笑”,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絕妙的比喻。但新時期的學人身上普遍存在批判情緒和對思想命題的關注,在吳福輝身上並不強烈。盡管他對現實的文化關懷的介入意識也相當強烈,但他努力保持一種平和溫厚的鑒賞心境,一種洗雪過的空靜的精神。他的平和正反映著他中年後自信的心態。生命在一點點地消逝,而思想卻仍在激劇地運轉,他在內心渴望並幻想過一種無憂無慮、閑心讀閑書的真正修閑自在的文人生活。

自信,才會快樂

誰都喜歡快樂,都希望自己每一天都快樂。而快樂卻並不這樣想,它隻對應該快樂的人情有獨鍾,而對那些失去自信、沒有自我的人,它是絕對不予理睬的。隻有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快樂。

要快樂,首先要改變你錯誤的觀念,人們往往非常顧忌自己的缺點,甚至有很多人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是個無用之人,就象童話故事中的“醜小鴨。”

假定某一個人有良好的家庭、優秀的學曆與高尚的職業,一切生活都非常順利,那麼真可謂是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了。但是,另外有一個人,不過是高中畢業,服務於一家小企業,他和前者比較起來,似乎相差懸殊,然而隻要你的想法稍微轉變一下,你會發現他也可以改善目前的頹勢,並且從獲得許多好處。

誠然,一個人成長的環境往往會對他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全部,隻要你稍微改變自己的想法,隨時就會有一條大道展開在你麵前。因此,你要學習適時糾正自己的想法與觀念。

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待遇上也許有所不同:大企業的福利製度和員工宿舍都較周全,生活環境也很好,置身此企業範圍,便可受到充分保護。由於身受此種優惠的待遇,少有人萌生離職的念頭。但是,為了維持這樣安定的工作與生活,常常要極力壓抑自己,“忍人之所不能忍,耐人之所不能耐。”在這方麵,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就不需受到此種約束,而能夠自由自在去過自己的生活,如此,也就有了開發自我的能力與積極參與挑戰的機會。

所以,隻要能夠改戀觀念和想法,你的立場和情況自然就有天壤之別。

冷靜分析一下自己現今所處的情況,並且細心列舉出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來,這樣你就可以發現自己過去不曾注意到的優點了。

假如你過去天天生活在愁苦中的話,現在還有改變方式的機會,隻要你立刻糾正自己的觀念,你的生活就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講述過信心帶給人類的力量的影響。成功者與失敗者的信念就是截然不同,而我們現在對自我評斷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相信美妙,未來就會過著美妙的日子;如果我們自行設限,轉瞬之間那些限製就在眼前。所以,若我們相信有可能會成真的事,它就必會如你所思。有些人雖有熱情,但對自己的能力懷疑或期許不高,因而從未采取能讓願望實現行動。但成功者不然,他知道所追求的並且相信能夠獲得,他們有足夠的自信讓自己成功。自信猶如汽油,推動你的人生之車駛向卓越之境。

在考入北大之後,吳福輝格外珍惜來之不易機會,滿懷感激地踏上這條布滿荊棘卻是鍾情已久的文學研究之路。對於一個40多歲才起步的研究者而言,他所承受的信心、學識、精力上的壓力,可想而知。此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也。想到已是人到中年,他便有“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衝動。然而,光有衝動是不夠的,內心根深蒂固的空虛感使他在初期也曾步履維艱。而對自我的超越,是一個研究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促進持優勝的研究心理,不比研究本身更重要。由“我怎麼趕得上別人”到“你也不比別人差多少”,獲得這個意識,吳福輝身上的能量似乎有了新了釋放口。他外表溫和,甚至有些柔弱,而內在的浙東先民遺留給他的倔強需要激發和調動。過去,他習慣於順從接納他人的觀點。如今,他動卻常起反叛之心,這給他帶來從未有過的“獨立”的暢快。他天性豁達,現在更加小心地維護它,在眾多英才行列中奮爭才會不使自己萎縮,他不再相信“寧為牛頭,不為鳳尾”的虛假的自信哲學。“我珍視健全的學術自信心。”他說。也正是這種自信,使他穩下陣腳,埋頭苦幹,終於打出一方天地,作出一番不遜於同儕的成績。也正是緣於這種自信,才奠定了他獨特的學術風格,獨樹一幟的學術追求和學術理想。

成功,永遠是美麗的。成功的快樂,永遠隻屬於那些獲得成功的人。你自信嗎?你就會有成功的機會,你就會有快樂的源泉。

快樂,源於正確的心態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會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人,不如意的事,此時,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麵對這一切呢?

當人們遭到嚴重的(或一定的)挫折以後所產生的一種失落、無奈、困惑之感,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因而處於牢騷滿腹的心理狀況,於是老氣橫秋,怨天怨地,長籲短歎。這些本是一些力不從心的老年人的“專利”,卻使血氣方剛,本應開拓事業、享受生活美好時光的年輕人,也沾上了這個毛病,就會未老先衰,失去青春的活力,失去人生之樂趣。

他們埋怨不止。

這類青年人卻相信“人的命是天定的”,總是認為自己生不逢時,命運不濟,總是埋怨自己怎麼會生在這個“倒黴”的時期之中。

他們還牢騷滿腹。

不僅暮氣橫秋,而且牢騷特別地旺盛,怪話特別地多,對什麼都持不滿意的態度,逢人就訴說自己的不幸,似乎他生到這個世界來就是與這個社會鬧別扭似地,到處都渲泄自己的不滿,將發牢騷看作為自己生活中的必需品。

他們對現實看得過於灰色。

因為心境不好,收到眼中的,盡是社會的陰暗麵、黑暗麵,對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根本不想看也不想聽,講給他聽,他也會用“這是騙人的”這類話將你“彈回來”,因為將社會看得比較灰,因而自己的心境也是灰色的。

他們整天都處於一種“三無”心態。

這類年輕人無理想、無活力、無興趣。對什麼都感到沒有勁,生活沒有勁,讀書沒有勁,工作沒有勁,甚至談戀愛交朋友都沒有勁,有時在在人類中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厭世情緒”。

從來不想與社會或自己的命運“抗爭”。

其身上總是缺乏青春的活力,總是缺乏拚搏奮鬥的動力。他們有時也想要自己活得好一點,但是,就是不肯付出“代價”,或者稍稍付出一點代價就會產生“受不了”的感覺了,因而使自己的“抗爭”半途而廢。

他們失去了調節、減壓的功能,使自己的精神狀態處於一種消極的循環之中。這種心態,怎會快樂呢?麵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分析一下造成如此局麵的原因。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第一,從整個社會來說,這是人們對社會改革開放的複雜性、艱巨性缺乏思想準備的產物。人們對改革開放或多或少地帶有“天方夜譚式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的,總想在一個晚上就實現這些美好的理想。因此,人們的期望值總是很高很高的。

第二,從我們的大學校園來說,這是“學子”們自身在轉型社會的發展、作用產行困惑的產物。從理論上來說,青年人應該是最積極、最富有生氣的一代,然而,坦率地說,社會在改革開放的現階段還沒有為當代青年找到或提供一條很好的、有效的參與社會變革的方法和途徑。

第三,從整個民族的民族素質來說,這是人們缺乏對自己在複雜社會如何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失去信心的產物。由於幾千年來的封建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由於在我國在“育人”問題上曆來采取的“大包大攬、一包到底”的傳統,由於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對人的發展也采取了“計劃”的態度,因此,應該坦率地承認,我們社會中有不少人在複雜社會裏的生存能力是比較低的。具體表現是:社會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承受挫折的耐受力相當地低,個性也特別地脆弱,容易走“極端”,片刻之際的情緒可以高漲得不得了,而一過之後又像掉到“冰窖”裏麵一樣。就是人們在複雜社會缺乏生存能力的一種表現。

第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對當代不良的社會風氣一種無奈的反應。

從整個現實來看,當前社會社會風氣很不理想,腐敗泛濫,道德滑坡,行業精神衰退,敬業精神下降,假冒偽劣橫行,似乎到處都不盡人意。不要否認社會的這種現實對當代青年人心靈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涉世不深的、分析能力不太強的、缺乏發展觀點的、還經常受到一點這樣或那樣挫折的年輕人來說,其消極影響就更大了。

正如北大一位 教授所說的那樣:

怎樣能夠使自己變成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可真是一門高深複雜的學問。單單叫你要快樂,叫你笑,微笑,以及大笑是沒有用的。假使你是一個很不幸的人,假使你看不見你自己的全世界的前途,你對人類的善良美好失掉信心,你覺得自己很瑣碎、卑微、無聊而又墮落,你可能笑,然而你笑出來的不是快樂,至少你的笑不能使人快樂。

隻有正確地對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克服以上所提到的困難,從而快樂地生活。比如說:

想盡辦法將自己的誌向立得高一點,讓自己人生的目標堅定一點、現實一點、高一點,那麼自然能克服那種消極的心境。

北大一學者說過:“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的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

的確,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己的誌向充滿信心,而不滿足於苟安偷生,那麼他就能禁得住任何的“風吹雨打”的。

而且看問題不要隻看到社會的陰暗麵、消極麵,這些東西的確存在,然而必須看到,我們的社會不是正在飛快的發展、大踏步地前進嗎?要看到,中國現在的社會比曆史上的任何時期都要好得多,因而中國還是很有希望、大有希望的。一個人如果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心態自然會變得正確。當你能夠坦然麵對一切時,還會有什麼苦惱呢?

給自己些壓力,以求發展,譬如說,有不少外地來的大學生很想留在北京深造、發展,然而中國的社會現實是對外地的學生采用“指標”的方法進行“適度控製”,對社會管理者來說,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無奈的選擇,然而對外地學生來說,直接留京不行,難道你就不能采取考碩士生、博士生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宿願”嗎?這就逼使你將學問做得好好的、紮紮實實的,如果真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自己對自己的將來就會很有信心,也就在奮鬥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樂。

對年輕人來說,年輕本身就是一種資本,要充分利用它、珍惜它,在大好的學習時機中,充分利用青春精力充沛的發展時期,好好學習,將該學到的本領都學到手,增強一點自己的適應能力。如果一個人有了強大的“實力”,他的選擇機會、發展機會就會大大地增大。那你的生活中就會少一份憂愁,多一份快樂。

請展開你緊皺的眉頭吧,不要陷入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麵而心煩意亂,情緒消沉。也許下麵這個故事會使你更深地體會“選擇人生正麵”的積極意義。

這個故事是一名留美的北大學生講述他的美國朋友的經曆。

傑裏是個飯店經理,他的心情總是很好。當有人問他近況如何時,他回答:“我快樂無比。”

如果哪位同事心情不好,他就會告訴對方怎麼看事物的正麵。他說:“每天早上,我一醒來就對自己說,傑裏,你今天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心情愉快,也可以選擇心情不好。我選擇心情愉快。每次有壞事情發生,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受害者,也可以選擇從中學些東西。我選擇後者。人生就是選擇,你選擇如何去麵對各種處境。歸根結底,你自己選擇如何麵對人生。”

有一天,他忘記了關後門,被三個持槍的歹徒攔住了。歹徒朝他開了槍。

幸運的是事情發現較是,傑裏被送進了急診室。經過18個小時的搶救和幾個星期的精心治療,傑裏出院了,隻是仍有小部分彈片留在他體內。

6個月後,那位北大學生見到了他。並問他近況如何,他說:“我快樂無比。想不想看看我的傷疤?”那們北大學生看了傷疤,然後問當時他想了些什麼。傑裏答道:“當我躺在地上時,我對自己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一是活。我選擇了活。醫護人員都很好,他們告訴我我會好的。但在他們把我推進急診室後,我從他們的眼中讀到了‘他是個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你采取了什麼行動?”

傑裏說:“有個護士大聲問我有沒有對什麼東西過敏。我馬上答,有的。這時,所以的醫生、護士都停下來等我說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大聲吼道:‘子彈!’在一片大笑聲中,我又說道:‘請把我當活人來醫,而不是死人。’”

傑裏就這樣活下來了。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充滿了選擇,而生活的態度就是一切。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的人生,生活就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你消極,生活便會暗淡;你積極向上,生活就會給你許多快樂。

快樂的力量

快樂是無形的,但快樂是有力量的。而且快樂的力量又是超乎想象的。它可以使你的心靈永葆青春,使你的生命光彩奪目,使你的周圍落滿成功的陽光。

我們永遠無法阻止歲月帶走我們的青春容顏,但是我們卻可以永遠有一顆年輕的心靈。但對我們當中的一些人來說,在人還沒有變老之前,心卻先老了。其實,很多人都有一種心理定勢。在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45歲就一定老了,到50歲就日落西山了。

我們的心理往往在加速自己的老化。北大一位老學者所說的:“你害怕什麼事情,這些事情就會降臨到你頭上。”有的人總是害怕變老,為變老做著準備,尋找著它的一點點蛛絲馬跡,猜測著它的到來。於是,這樣的人很快就變老了。

思想的作用是巨大的。從來不要認為自己太老了,不適合做這樣那樣的事情了。這樣的想法很快就會從你的皺紋和你蒼老的表情上表現出來。我們就是自己所想象的樣子,我們會變成自己所想象的樣子。這是許多人公認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