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勇於創新(1 / 3)

突破傳統勇於創新

“北大人”是善於尊重和繼承優良傳統的,“北大人”更是勇於創新局麵的,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社會各領域,“北大人”總是敢於正視自我和善於突破舊我而蛻變新生的!

北大人是善於創新的,在我的印象中,從他們學習期間到考研,到走向社會上中關村搞軟件開發,時時在創新。創新的思維使他們在中關村一舉成名,智慧的模仿使他們在事業登上成功。

下麵是我對成功人士創新意識的總結作的創新規劃。

1.突破的讀書瓶頸——一“考”名聞天下的秘訣

北大才子破解讀書瓶頸

我們北大才子講過這樣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圍棋市斤,棋藝冠絕一時,名震天下。有兩個年輕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這位圍棋大師見他二人非常聰明,便收他二人為徒,並且傾盡平生所學所知,意欲栽培兩個有心有智的年輕人。兩個年輕人從此開始學棋,但逐漸地發生了差別變化。兩個人學棋時,一個專心致誌,全神貫注,惟恐有半點走神差錯。而另一個卻在聽棋的時候,總想著天空中有一隻大雁飛來,自己該怎樣將它射下來。三年過後,二人學滿出師,雖然同是一代大師的門下弟子。但前者棋藝精湛,一出手便連勝當時許多高手,而後者卻依舊棋藝平平,一生碌碌無為。

二人的求學經曆幾乎一致,但卻以天壤之別的兩種結局收場,究其原因,是二人在學習時的態度不同。一個專心致誌.將全身心都投人到圍棋的世界中。而另一個始終以為鴻鵲將至,三心二意。

這個故事蘊含著一個深刻而簡單的道理:我們在學習時,務必要專心致誌,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在讀書生涯中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我們,注意力不集中,是你最大的讀書瓶頸。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其具體體現就是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不要小看它,它是你突破讀書瓶頸的重中之重。

要知道,讀書習慣能支配你的行為。

對此,中西方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中國的“習慣成自然”(自然就是指天性)說法與西方的“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可是它的力量比天性大10倍”說法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習慣”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在從心理學上,對此問題有以下的三種解釋:

1.讀書習慣本身就是讀書行為

也可以說,你經常表現出的讀書行為,就是你的習慣。

2.讀書習慣就是指某種讀書行為的表現方式

第二種解釋,沒把讀書習慣視作讀書行為,而把它視為某種讀書行為的表現方式。

譬如說,看小說是一種行為,但此行為的表現,卻因人而異;有的人愛看小說,卻能適可而止,有的人卻要時時看天天看。雖然讀書行為本身相同,但表現方式卻各異。

3.讀書習慣就是指某種讀書行為表現時,與之伴隨出現的其他行為

譬如,寫文章是一種行為,可有人在寫文章時就必須要吸煙。因為他覺得吸煙就會使他有靈感。

我所談的讀書習慣,不是第一種解釋。所要論的問題是,在大家都有各自的讀書習慣下,要如何改進讀書習慣,突破讀書瓶頸,促進讀書效果。因此,所指的讀書習慣是後兩種解釋。

既然讀書習慣被認為第二天性,故而大多北大才子相信讀書習慣是後天養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讀書習慣的養成要經曆一個學習的過程。

對學習的過程最簡單的看法,就是刺激與行為反應發生了相互作用;本來刺激引不起某種反應,可是在經過數次練習後,該刺激就能引起某種反應。

譬如,小孩本來不怕黑的,但是,如果有人在夜晚的暗處大喊一聲,嚇他一跳,他以後就可能會怕黑。例如這種怕黑的習慣,一次的經驗,就可能會養成習慣。

有些讀書習慣是經多次練習養成的。例如:看小說,本來小說對人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它隻是中性的刺激,不會引起人看的反應。可是如果你多次看後,就會被小說的有些情節所吸引,就會慢慢養成看小說的習慣。

讀書習慣養成後,隻要刺激一出現,你就會不自覺的出現反應行為,此類反應被稱之為習慣性反應,習慣性反應不但有其強迫性,而且還能產生類化現象(類似的刺激也能引起習慣性反應)。

因此,一旦養成不良的讀書習慣,人即使知道那樣做不好,可是也不能控製自己做出這種反應。

譬如說,有些人在讀書時經常念出聲,他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也知道念出聲會影響閱讀速度,可是他卻難以自製。

像這種讀書習慣一般都是小時朗讀時養成的,長大以後也無法完全將其革除,有些人甚至在數學演算時,仍念念有詞,這些都是習慣反應。

有助於你讀書效果的讀書習慣,就被我們稱之為好的讀書習慣;有礙於你讀書效果的,就被我們稱之為不良的讀書習慣。

而且,好與不好,都要根據學生讀書經驗的數據來判斷。

我們對北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他們以不記名的方式,憑個人的求學讀書經驗,自由列舉有礙讀書的不良習慣。

調查資料經統計後,得出了以下的結果。

女生人數為107人,男生人數為71人。

·姿勢不良:

讀書時喜歡臥在地毯上,伏在桌上。女生占了49.30%,男生占了71.03%。

·胡思亂想:

心不在書上,想東想西。女生占了55.34%,男生占了65.42%。

·不能持久:

缺少定力,沒坐多久就休息或改作別事,自己還常原諒自己。女生占了9.86%,男生占了10.28%。

·兼顧雜務:

照鏡子,打電話,寫信,翻東西無事忙。女生占了58.88%,男生占了53.52%。

·邊吃邊讀:

讀書時吃東西,使得讀不能獲益,吃不能知味。女生占了69.16%,男生占了40.85%。

·音樂電視:

沉迷於電視音樂之中,耽誤讀書。女生占了61.68%,男生占了47.89%。

·情緒困擾:

讀書時有很多心事,常有莫名的憂慮與恐懼。女生占了34.58%,男生占了43.66%。

·外因分心:

不能排除外在幹擾,不能讓自己專心於書本。女生占38.32%,男生占73.23%。

·拖延:

讀書時不能迅速進人狀況,總東磨西蹭的拖延時間。女生占了19.72%,男生占了16.82%。

·打瞌睡:

攤開書本,沒看幾頁就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女生占了11.27%,男生占了27.10%。

由以上的調查數字看來,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把不良的讀書習慣歸屬於以下6種:

(1)邊吃邊讀

(2)外因分心

(3)姿勢不良

(4)胡思亂想

(5)音樂電視

(6)兼顧雜務

其實,這6種不良習慣可歸到以下三類讀書瓶頸中:

第一類瓶頸: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類瓶頸:讀書的姿勢不良。

第三類瓶頸:邊吃東西邊讀書。

在分析被調查的我們北大學生的讀書瓶頸中,姿勢不良居讀書瓶頸首位,但此讀書瓶頸受環境支配較大,想要革除並非易事識要讀書場所沒有躺臥的可能,此瓶頸就不難革除。

至於邊吃東西邊讀書的習慣,倒是一個非常值得分析研究的心理問題。該瓶頸女學生居多,幾乎占了70%。

據了解,由於近年來生活條件的增加,食物的營養成分也很豐富,所以,女孩子們特別注意身材的保護,故而形成了節食的風氣。因此才會在讀書時吃東西,但是讀書時吃東西,照樣會使人發胖。

據了解,有許多女學生都因不能戒吃零食而感到苦惱。因此,邊吃邊讀的習慣,是一個認知與行動不一致的心理現象。

“讀不能獲益,食不能知味”這句話,正好可以表達了女學生們的這種心境。

為什麼讀書就想吃東西呢?

據女學生們反映有以下兩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吃東西能減輕讀書的苦感

因為,讀書是為了升學考試,而升學考試又有失敗的威脅,故而讀書時大多數人都既苦又懼的。

“嘴裏有東西”就會感到輕鬆一些,可以使焦慮的痛苦減低。久而久之,自己就覺得,吃些東西就能給自己一定的支持和安慰。

第二種原因:父母給養成的這種習慣

由於,父母重視子女,所以,對於學生們回家讀書作功課經常給予特殊的關照,父母怕子女不努力讀書,於是就不遺餘力地哄之捧之;父母的這些心思主要表現在行動上,例如給孩子準備其愛吃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就把讀書和吃東西聯係在一起了。

如何革不除不良讀書習慣

“注意”這一個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對於它我們並不陌生。

“請注意,火車馬上就要進站,下車的乘客請做好準備”,在旅行時,我們總會聽到列車員親切的關照聲,“請大家注意,現在開始考試”,在教室裏,教師總會這樣提醒我們。在汽車駕駛員的座位旁,總有一張醒目的標誌:“請不要和駕駛員說話”。“鈴……”一陣自行車鈴響從身後傳來,我們總會很警覺地向後一望,很小心地避開駛來的車子……雖然,在這所有的活動中,你都在頻繁運用和涉及著“注意”這一個概念。

注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你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存在著、運動著,而你往往占領對這麼多繁雜的事物中的一片段或一部分有清楚的印象,而對另外一些事物,你隻能模糊地感到它們的存在,或者根本就沒有感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你往往是把眼光盯在一些事物上,而這些事物往往有與眾不同的特征和性質,像這樣的心理活動現象,就叫注意。

嚴格地講,注意是心理活動對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所謂指向,就是說我們總在一堆事物中選擇出我們所要注意的對象,如你聽講時,你的注意力不是指向教室裏的一切事物,而是把老師所講過的內容從許多事物中挑選出來,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心思投人在老師的講述上。而注意的集中,則是指注意不僅是對講課的內容這個注意的對象進行了選擇,而且對有礙於聽課的其他內容如周圍的談笑聲、桌洞裏的畫書等誘惑進行了抑製,這樣就使得老師講課的內容在頭腦中留下更加清晰、更加鮮明的印象。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讀書必不可少的條件,大凡在讀書生涯中有所建樹的人,都非常重視注意力。

數學家華羅庚就是其中一個注意力特集中的人。華羅庚在雜貨鋪做學徒時,常常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數學公式的推理演算中。一次,有一位顧客進來向他詢問貨價,他正在計算一級數據,便隨口把香煙盒上的數字說了出來:“8356723”,把這位顧客嚇了一跳。從此,他的故鄉金壇街就傳開了“羅呆子”的趣事。

注意的形成總是有引起注意的目標,根據引起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確,可以將注意劃分為兩類: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又稱不隨意注意,指那些沒有預定的目的,隻是由於某些新奇的、強烈的、變化著的刺激而引起的注意。這種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的。

例如在路上,突然發生了一場車禍,會使你不由自主地去看一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籃球場上,一個運動員被撞倒在地上摔成重傷。你的注意往往會從緊張的比賽一下子轉到對這個運動員的救護上。其他像強烈的光線、鮮豔的色彩、巨大的聲響、奇異的氣味,這些很有特點的外界刺激,都會使無意注意發生。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隨便翻翻”的讀書方法,它實際上是一種無目的無計劃的讀書方法,是受書中內容對讀書者興趣的吸引力所支配的,其實這也是一種無意注意。

就是在這種隨便翻翻中,你可以輕鬆愉快地獲得某些有用的知識,當然,這樣得到的知識往往零零散散,不成體係,人們要想獲得豐富的係統的知識,還主要靠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稱隨意注意,它是有預定目的的注意必需時還要為之付出一定的代價。

例如老師布置了作業,為了完成它,就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在做作業上;交通警察為了保障正常的交通秩序,必須一動不動地高度注意來往的車輛情況;射擊比賽中的運動員為了射中目標,一定要目不轉睛地盯住靶心。這些都是有意注意。

在你平時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有意注意,沒有這種注意,就不可能對事物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古語講得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全身心地去注意某個事物,即使它們就在你的身旁,你也會不見不聞,甚至吃在嘴裏,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在此,我想舉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例子,在他25歲生日那天,他的朋友給他買了點魚子作禮物,愛因斯坦一邊吃,一邊與朋友興致勃勃地談論問題。當他把魚子都吃完時,朋友們問他:“你知道吃的是什麼嗎?”愛因斯坦一時語塞,他隻是全神貫注地與朋友討論有趣的問題竟然忘記了自己一勺勺送到嘴裏的是什麼食物。可見,注意特別是有意注意是多麼重要。

革除不良讀書習慣主要是為了強化讀書的注意力。要達到強化讀書注意力的目的,隻有進行學習,因為,讀書習慣原就是在學習中不斷養成的,所以讀書習慣必須由學習而改變。

北大才子認為,改變既有讀書習慣的方法有以下四種:

1.懲戒法

這種方法是一種強迫性的製止法,隻要你出現習慣性的反應,即對你施以懲罰。

懲罰的方法有別人實施和自己執行兩種,別人實施的懲罰如上課打瞌睡被罰站,自己執行的懲罰如古人的頭懸梁錐刺股。

但是,懲戒法不是一個革除不良讀書習慣的好方法。

因為懲戒時常伴隨著痛苦情緒的產生,所以即使對舊習慣暫時製止了,雖然,你可能因痛苦情緒的反應和懲罰時的刺激之間聯結學習,但是,卻可能因此形成新的不良習慣。

2.耗盡法

耗盡法是一種訓練動物時常用的方法,此法是一種不仁慈的方法。

譬如說馴服野馬時,由於野馬騎上去並不受指使。所以善騎者跨上馬背,任其跳躍,鞭策有加,使之不得休息,其體力耗盡後,最終會向人俯首貼耳。

有時學校的訓導人員也會采取此法,糾正你的一些惡習。譬如說,強迫吸煙的學生連續吸大量的煙,直到他吸的惡心為止。此種方法對改變習慣不易產生持久的效果,且難免產生不良作用。

3.代替法

這種方法是以良好的讀書習慣代替不良的讀書習慣,此種方法最適當。

此法根據一心不能二用的原理,在引發舊讀書習慣的情況下,引起另一種新的讀書習慣,使舊的讀書習慣受到壓抑沒有出現的機會。

在進行多次練習後,舊的讀書習慣就會因沒有機會出現而逐漸淡化,新的讀書習慣也會因慢慢增多而增強,最終使新的讀書習慣代替舊的讀書習慣。

此種方法就像看電視一樣。每次隻能看一個節目,要想消除看固定節目的舊習慣,隻有改選另一個新節目代替。

如想使代替法行之有效,就必須要符合兩個原則:

(1)在原刺激下不容舊的讀書習慣出現。

(2)強化新的讀書習慣與原刺激之間的聯結。

譬如說,你習慣讀書聽音樂,但是,一心不能二用,音樂會對書本的注意產生幹擾。這時就要采用代替法,讓音響設備離開讀書現場,使你不能聽到音樂,這時不妨許下一點心願,例如隻要自己讀書達到某種程度,就可以欣賞音樂。

將愛好的東西作為改變舊的讀書習慣的報酬,就會在無形中對於新的讀書習慣的建立予以強化。

4.改變環境法

改變環境法是人們最常用的方法。此種方法對於姿勢不良、邊讀邊吃等讀書瓶頸非常有效。例如,因為有了躺臥讀書的地方,才會邊吃邊讀的。

因此,把環境改變,把原因消除,習慣性的反應也就不會出現了。覺得自己定力不夠的學生,最好在圖書館裏讀書。因為在圖書館裏讀書,不但可以避免不良讀書習慣,還可以得到兩種副產品:

一種是,因大家都讀書的氣氛讓你覺得你不能不讀書。因為周圍的人都在讀書,惟有你沒讀書,就會顯得與大家格格不人。

另一種是,由於身處在成千上萬本書的氣氛中,使你覺得不能不讀書,因為,你感到了自己的學問渺小,而好書當前又不去讀它,就顯得有些辜負這些好書。

不過,讀書習慣的改變是件知易行難的事。如想采用的方法行之有效,北大才子認為,必須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1.每次隻選一個習慣改變

當一個讀書習慣改變成功後,再改第二個,第三個。這樣,實施起來比較容易成功,而且也能增加自信心。

2.先改變最容易改變者

對於那些不容易改變的讀書習慣,改變時常虎頭蛇尾,難成全功。與其勞而無功,還不如暫時留置,等有了經驗和信心時,再來改之也不遲。

3.了解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革除不良讀書習慣時,應采取微效漸進的策略。因為,讀書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所以,也不可能一日就將其革除淨盡。隻要覺得你革除舊的讀書習慣的方法行之有效,你就要繼續進行,你應如滴水穿石,切忌一暴十寒。

2.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成才的關鍵

具有創新意識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人,曾在北大工作10年的李大釗先生在一次北大教職員全體大會上的演講中說:“北大兩字,本旁視者對北京大學之縮稱,吾校人員亦省而用之,外人即不免認吾校自我北大,帶有驕氣,其實此正北大之精神。益吾校要研究各種學術,自然算大。希望同仁以後都從大字上做去,發揚偉大的精神。”北大,已不單單是北京大學的縮稱,而且被人們賦予了特殊而豐富的含義,它代表著一定的實際水平,某種程度的尊重,蘊含著悠久的曆史傳統和獨特的人文精神,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的具體解釋又是什麼呢?1989年,北大校長丁石孫在接受《大學生》雜誌記者采訪時曾這樣說過:

“北大有其獨特的校風,但是要讓我用非常準確的語言來刻畫北大校風或者叫‘北大精神’,這也是非常難的。北大一百周年校慶時,我是從以下幾方麵來刻畫的:

“北大的學生是不斷要求改革,常常不滿意現實的。當然不滿意現實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但是北大學生總想把曆史不斷地推向前進。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精神,因為我們的社會總是要前進的。

“北大的學生有曆史的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我可以說北大學生有相當大的比例是關心國家大事的,當然我不是說每一個都如此。有些從外麵來的人同北大學生接觸以後告訴我,北大學生談自己的事情比較少,談國家大事、談事業的比較多。我認為這是好的,這種精神要發揚……

“與此相聯係,北大學生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也就是說,為了科學的進步他們可以廢寢忘食,為推動社會前進提出主張,他們可以不顧個人安危,這樣的例子曆史上多得很。

“我覺得恐怕還有一點,我很難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北大的學生非常嚴謹和踏實。民主和科學都包括在內,嚴謹就是科學的態度,我們不隨便亂說話,一切都服從真理;民主就是說我們不懼怕權威。”

實際上,丁石孫校長這幾句話,我們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字:北大的大,就在於北大人身在校園,心係天下。北大人的心中裝得天下,當可謂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與古聖先賢們一脈相承之優良傳統。即使麵對今天走向新世紀的一派繁榮景象,北大學子中仍不乏憂心忡忡者。一個北大中文係的學生給她中學時代的老師寫信說:“大學生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英語了,過級、出國、考研,樣樣離不了它,自習室裏刻苦鑽研者有一大半在學英語,怪不得有人戲稱北大是美國大學的預科班。在北大,為出國而奔忙已經像一日三餐那樣平常了。”另一位北大學子說:“北大人才大量流失,或遠走於他鄉,或隱匿於民間,很少為國家所用。雖然以北大之素質,行走世間也算從容,但畢竟缺乏一種為國家民族奮鬥的向心力,莫非真要到國難臨頭,方能顯世間英雄本色。”

從使命感向責任感發展,我們北大人正走向成熟。作為北大的學子,首先應該秉承北大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北大治學精神的一個特別突出的方麵。這種“創新”,決不是胡思亂想、嘩眾取寵的胡鬧;而是發於勤奮、嚴謹、探索、求實,繼而又善於獨立思考之基礎上的功到自然成的智慧的迸發與閃射!

遠如俞平伯,他在北大講詩詞,深入、新奇,見前人未見之處;早在解放前就敢寫《紅樓夢辨》,遠出時俗。胡適,則為“語言革命”之鼻祖,大力倡導白話文,並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嚐試集》。……

現在的北大,學術潔難、爭鳴之風依然彼伏此起,相互競爭和敢為學派的創新之事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學生不願重複導師所設計的現成的道路,寧願在自己開拓的道路上碰得頭破血流。

北大出現了如此“混亂”的局麵和如此多的“逆徒”,可是學校領導和老教師們不但不生氣,反而非常的欣喜,因為在他們眼裏看到的是北大的勃勃生機和無限的希望。

在北京大學,無論是祖師爺輩的老師,還是師爺、師父輩的老師,也無論是剛剛轉為老師的師兄師姐輩的老師,他(她)們都特別喜歡和鼓動學生“反對”自己的觀點。他(她)們經常在課堂上或課堂下對同學們說:“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動腦筋,要善於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去分析問題,要學會發現新的材料、新的問題,要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善於提出新的觀點或看法;就是在考試的時候,你們也可以不必按老師的觀點去答卷,完全可以寫上自己的觀點,老師的也隻是一家之言。隻要你們闡述自己的觀點或看法時,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是與老師的觀點完全相反,也照樣可以得高分!”社會學係的一位老師談到他的評分標準時,說得更詳實:“完全照筆記回答的給八十分以上,答自己想的給九十分以上。而完全照老師課上講的內容回答問題的很少有九十分以上的。”曆史學係的一位老師也曾說過:“你們按照我講的內容和觀點答卷,等於把我給你們的知識又還給了我,這沒有多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