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規劃
“北大”是偉大的,偉大的曆史經曆了一個多世紀,北大的學子是自豪的,自豪得足以令華夏學子們自歎不如,可是,誰又曾知道,在他們學習成功的背後,付出了多少的艱辛?
學習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必經之路,學習規劃在人生規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我從大一到大四的學習生活,我從中切實地感覺到學習首先在於勤奮,擠時間,打好基礎,同時還要善於獨立思考,在課外,對身邊的書籍要有所選擇地看,多聽講座,多參加文化節以開闊思維與視野,達到學貫中西,取其精華的目的。
下麵,就是我對學習規劃具體的總結。
1.梅花香自苦寒來,燕園才子勤奮出
①天道酬勤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北大不是享樂的天堂。在這座學府裏,人才雲集,全國高考狀元比比皆是。快節奏的生活,高度的競爭又時刻令人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壓力,潛移默化地催人上進。誰能想象,一進校就拿托福六百多分的同學有之,既在學業上十分優異,又在社會工作上得心應手,同時又在國際歌唱比賽上拿大獎的同學有之。
成績的得來可不像老鷹抓小雞那樣容易。停滯一步便會落後於人,因此,我們學生普遍形成勤奮的學風。很多同學早上六點就起床,晚上十一二點才去睡覺,去圖書館、教學樓苦讀,長年不懈。您在北大會不時看到這樣的畫麵:在等候打飯的間歇還有人捧著一個小小的單詞本念念有詞。
我們的勤奮還體現在我們勤於思索,勤於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始終是北大精魂裏長流不息的血液,我們思考著人生、思考著社會……,並為之付出相應的行動。每逢寒暑假,我們都不放過學習的大好機會,或留在校園中讀各類書籍,以強化專業、拓展學識;或積極投身於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走南闖北,了解祖國各地的方方麵麵,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比如,中西部發展協會,在1997年寒假期間就曾奔赴湖南沅陵作社會調查,以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勤勤懇懇地學習——思索——實踐。實踐——思索——學習,……如此互動,使北大學子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學業同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檢驗和強化。天道酬勤,“笨鳥先飛,尚可領先,”何況我們並非“笨鳥”。“勤奮”,使我們北大人如虎添翼,能飛又能闖。
來自河北石家莊的孫樹立,1986年考入了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力學專業——北大力學係力學專業,他以優異的成績和工作能力獲首屆光華獎及優秀畢業生獎,並以班內第一名的成績免試推薦出本係碩士研究生。1993年年僅二十四歲的他又被免試推薦為博士研究生,專門從事計算力學方麵的研究。自1989年起,孫樹立就開始參與袁明武教授領導的大型微機結構分析通用程序SAP84的開發、研製和維護工作。研究生階段,他在高層建築領域開發了空間剪力牆單元,改變了我國一直沿用傳統簡化模型不能處理複雜多變結構的狀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得到工程界的肯定。根據這一成果完善的SAP84成功地運用於許多高層及複雜結構工程計算中,效果良好。1993年,孫樹立又在前人的非線性有限元偽弧長求解算法基礎上,提出了該算法具體的數值求解方案,真正完全、高效地實現了偽弧長算法。另外,他在常旋轉自由度的有限單元的研究及應用方麵,綜合了眾家之長,提出了新的模型和觀點,還獨立開發了《高層混凝土建築結構有限元分析與優化設計程序》。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的為人正如他的導師袁明武教授所說:“勤勤懇懇、踏踏實實”。1994年到1996年初,他曾作為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公派到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工程係進行合作研究。他在港所選功課成績全部都是A等,那裏的老師以優厚的待遇真誠挽留,卻被孫樹立謝絕了。在學習期滿後他堅決地返回了北大繼續從事科研工作。1996年12月6日,他在人民大會堂被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授予中國大學生跨世紀發展基金建築獎學金1996年度特等獎,成為1996年度北京市眾高校中惟一獲此殊榮的大學生,這在全國也隻有十人。
②手不釋卷的“玩命學生”
北大的學生號稱“玩命的學生”。我們不怕學生不努力,隻怕學生太用功。圖書館裏修乎永遠無法改善的擁擠不堪、未名湖畔此起彼伏的琅琅書聲、教室裏的深夜燈光……一直是北大最常見的景色,常見到似乎沒有就不成其為北大。北大學生愛讀書,但從不死讀書、讀死書。各個方麵的一流學者、專家的講座常常多得打架,各種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更有我們北大的傳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每個北大學生可能都有這種體會:當四年的大學生活即將過去時,往往覺得四年生活無非是宿舍、食堂、教室、圖書館,四點一線,似乎和其他學校沒有什麼兩樣。但出校門後,卻又會或遲或早、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母校對他一生的影響,並從心底裏對母校充滿感激,對當年的學生生活無限懷念。回想起來,好像燕園的空氣也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樣似的。
錢穆是從鄉土中走出來的國學大師。
錢穆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後又隨西南聯大到西南後方,直到1940年離開昆明去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教。這期間也曾在清華兼課,可以說是對北大、清華兩校都有影響的國學大師。
錢穆是江蘇無錫人,1895年出生,原名恩,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幼年喪父,家境貧苦,中學畢業後即無力求學,以自學成名家。自1912年始在無錫、廈門、蘇州等地任小學、中學、師範教師,直到1930年經顧頡剛推介,任燕京大學教職止。
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與同代其他思想家、學問家不同,他沒有念過大學,非學院派;他沒有留過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長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來自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鄉村。他是從鄉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來的史學巨掌。他在中小學任教之餘,利用一切時間,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考據、訓詁亦極嗜好,終身以史學為歸宿。
他讀書見縫插針,善於擠時間,哪怕是吃飯。課間休息、上廁所都要看書,無論嚴寒酷暑。夏天為防蚊叮,他學父親把雙足放在水中堅持夜讀。又效仿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的方法,定於每日清晨必讀經、子等難讀之書,夜晚後開始讀史書,中間上下午讀一些閑雜書,科學安排時間。為了提高讀書效率,有時間思考問題,1918年他學會了靜坐,每天下午四點後必在寢室靜坐,體悟到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才能靜,才能排除雜念,專心攻讀和思考。
出身貧寒的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傳授他的治學之道。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的刻苦勤奮。他年輕時夜以繼日地看書,天文地理、經史子集,博覽群書,打下了後來做學問的基礎。他24歲學英語,“27歲學法語,50歲學俄語,80高齡開始學日語。這種精神使他後來精通六國語言和幾十種中國方言。文革期間,王力遭到批鬥,晚上堅持著書立說。1976年以後,他加快了研究的進度,每天堅持工作8小時以上。
王力的成就在於,從20世紀初開始,將國外語言學的理論方法運用於漢語研究,使長期處於經學附庸地位、缺乏係統性的語言學得到挖掘,並逐步走向現代化。
博學多才、勤奮撰述的王力,一生寫了40多種學術著作,近200篇科學論文,共上千萬字(譯著不計在內)。他的研究涉及語言學的廣闊領域,無論是語法、音韻和詞彙,無論是漢語的現狀和曆史,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漢語語法方麵,王力的貢獻反映在他1926年在清華園做研究生時的畢業論文《中國古文法》中,他的導師梁啟超和趙元任曾備加推評。1936年發表的《中國文法學初探》對漢語語法的若幹特點和研究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王力說:“這仿佛是一篇‘宣言’,我在這篇文章裏確定了我的研究方向和方法。”1937年發表的《中國方法中的係詞》,揭示了漢語不同於印歐語的突出特點:漢語的句子不一定都要有動詞。
王力造詣最深的是漢語音韻學。1931年,他以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其後,又在上古音、中古音研究方麵頗多建樹。1957年出版的《漢語史稿》,首次建立了一個漢語語音史體係,係統地敘述了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發展變化及其規律。70年代末寫的《漢語語音史》又重新建立了一個漢語語言史新體係。
王力早年留學法國專攻實驗語音學。回國後曾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教。1954年秋,王力來到北京大學任教,開出了“漢語史”課程,編寫出五六十萬字的講義。這就是後來陸續出版的《漢語史稿》的雛形。
王力非常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文字改革、漢語規劃化和推廣普通話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他還積極領導漢語教研室對語言文字教學的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他主編的《古代漢語》,從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國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③用辛勤戰勝貧窮和厄運
人生難免會有貧窮威脅你,也保不準有不幸降臨到你的頭上。我們的社會發展並不完善,貧窮還是人類所麵臨的危機;而天災人禍,厄運也不時地出現在生命的征途上。而這時,用怎樣一種態度和方法去戰勝這一切呢?辛勤工作,應該不失為一劑良方。
沈從文說:“自立的精神,正如它在充滿活力的個人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它在任何時代都是成功者性格的一個令人側目特征,它構成了我們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
沈從文指出:在那些少數人超凡脫俗、出人頭地、鶴立雞群的社會裏,人們所看到的是人群中一部分優秀的個人遠遠超越其他人,這少數傑出人物誌得意滿地統領多數人對他們的臣服和敬意。然而,我們民族的進步則不是這樣,它要歸功於眾若星辰的那些小字輩和並不太出名的廣大勞動者們共同的辛勤工作。雖然在曆史上任何一場偉大的戰爭中,隻有將軍們的名字名垂青史,但是,從一個偉大的意義上講,正是由於士兵們發揮個人的勇猛和英雄主義的作用,戰爭才贏得了勝利。同樣,生活也是一場“士兵式的戰鬥”——無論身處何種社會地位的人們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偉大的勞動者,其中絕大多數人終生默默無聞,他們對人類文明與進步的影響力當然無法同那些更加幸運的在曆史上名垂青史的偉人們相比。但是,即使是出身最低賤的人,隻要他在自己的同行麵前勤奮、節儉,對生活抱持公正誠實的態度,那麼,他對他的祖國的幸福生活就擁有了不僅是現時的而且也是長遠的影響力了,因為他的生活和品行會無意識地影響他人的生活,並被未來的時代普及為良好榜樣,產生巨大的示範作用。
沈從文列舉了大量事例以證明隻要辛勤勞動,有創造力就能夠戰勝厄運的事例:
在普通勞動者的陣營裏產生了工程師布蘭德雷。航海家庫克和詩人伯恩斯。泥瓦工和砌磚工能以本·約翰遜為自豪,他在倫敦的林肯法學院大樓裏工作的時候,手中拿著鏟灰刀而衣袋裏裝著一本書。此外,成為工程師的愛德華茲和德爾福特,成為地理學家的休·米勒,成為作家和雕刻家的阿蘭·卡林漢姆等人都是泥瓦工們引以為自的榜樣。在眾多傑出的木匠中,我們發現了建築師伊利戈·瓊斯、天文鍾製造者哈裏遜、生理學家瓊·亨特、畫家羅姆雷和歐比、東方學專家李教授和雕刻家約翰·吉卜生。
從紡織業階層中產生了數學家西姆森,雕刻家培根,鳥類學家彌爾納、亞當·沃克、約翰·福斯特。威爾遜,雲遊四方的傳握寸利文斯通博士,詩人唐納希爾。在鞋匠中產生了偉大的海軍上將克勞德斯雷·肖威爾爵士、電力學家斯特金,隨筆作家塞纓爾·德魯,《季刊評論》雜誌的編輯吉福特,詩人布萊姆菲爾德,傳教士威廉·卡雷,另一位吃苦耐勞的傳教士莫裏遜,則曾經是一位鞋植頭製造商。在班佛的鞋匠中出現了一位頗有造詣的博物學家,名字叫托馬斯·愛德華茲,他在從事自己的商業貿易的同時,把自己的業餘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生態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之中,他對十分細小的甲殼蟲的研究所得到的回報是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這種新物種被博物學家們冠名以“普拉尼茨·愛德華茲”。
在裁縫匠中並非沒有傑出人物出現。約翰·斯通成了曆史學家,在他一生中他抽出部分時間和精力從事貿易。成了畫家的傑克遜,在他成年以前一直製作衣服。約翰·霍克斯伍德在波依蒂爾斯工作時因表現出偉大傑出的勇敢而被國王愛德華三世授予爵士稱號,早年他給倫敦的一位裁縫當徒弟。1702年在維戈摧毀了敵人的柵欄網的海軍上將霍布林,也是屬於相同的行業出身,他曾在威特島上靠近本徹奇的一個裁縫師父那兒當徒弟。當海軍中隊的戰士要途經該島的消息傳到本徹奇這個村莊時,他馬上從裁縫店蹦出,糾集一夥同伴來到海邊,欣賞海軍通過時的壯麗景象。這孩子突然萌生了要當水手的雄心。然後跳進一艘小船,劃向海軍艦隻附近,走向海軍司令的船上,向他表明了自己的願望。最後他被作為一個自願兵而被留下了。多年以後,他衣錦還鄉,在他曾作為徒弟工作的小屋裏就餐,吃烤肉和雞蛋。然而,裁縫出身的人中最偉大的人物毫無疑問是安德魯·約翰遜了,他曾任美國總統——這是一個具有超常的性格力量和才華出眾的人。他在華盛頓的就職儀式上發表演講,說他的政治生涯其實從他當市議會議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當他在立法機關各部門之間往來穿梭時,人群中有個聲音突然喊出:“這是個裁縫匠出身的人。”在美好事物中攙雜點人為的嘲諷,甚至把它當真來玩玩,這是約翰遜的性格特征。“某些先生們說我過去曾是個裁縫匠。這根本沒有使我感到難堪;因為當我是個裁縫匠的時候,我享有一個優秀裁縫匠的良好聲譽,而且我特別勝任自己的活。我總是對我的顧客熱情周到,並取得了出色的業績。”
在那些對令人肅然起敬的天文學做出偉大貢獻的人物中,我們發現了哥白尼,一位波蘭麵包師的兒子;開普勒,一位德國小旅館老板的兒子,而開普勒自己也曾當過“有歌舞表演的餐館的服務生”;達隆巴特,一位棄兒,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在巴黎對讓宏德教堂的台階上被人撿到,由一個玻璃安裝工的妻子撫養長大;牛頓和拉普拉斯牛頓是格雷哈姆附近一個地產商的兒子,拉普拉斯則是漢弗勒爾附近的波蒙特奧奇一位貧窮的農民的兒子。盡管在他們的早年生活中有如此不利的困資;這些困貧人物通過他們的勤奮,最終取得了堅實和永久的聲譽,這是人世間任何財富也無法買到的名聲。事實上,擁有財富被證明是比低賤的出身條件對人生的成長起更大的阻礙作用。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拉格朗日的父親在都靈提任戰時財務主管,然而他父親的多次投機活動把家產全部賠盡了。他的家庭重回貧窮的深淵。功成名就以後,拉朗日還習慣於把他的功名和幸福歸功於當初的艱難生活條件對他的磨練。“如果當初一開始我就富裕的話”,他說,“我就很可能成不了數學家了。”
這種通過憑借自己堅韌不拔的努力和充滿活力的奮鬥,從而把自己從最低微的辛勞的社會底層上升到對社會發揮作用和影響力的社會上層的傑出地位,這些事例是如此眾多而廣泛,以至於這種情形再也不能被當作是生活中的例外情況來看待了。隻要我們看一看這些成功者中那些更為出色的人物的遭遇,那麼,我們就可以這麼說,早年遭遇人生的艱難和不利於自己的困境還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和不可代替的條件。
沈從文先生少時家貧,他刻苦讀書,用旁聽的形式使自己步入了北大教授的行列。他用辛勤的勞動換取了成功的果實,戰勝了生活中的困難。
古今中外,多少成功者不向厄運低頭,用辛勤戰勝他們,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理查德·科布登,他也同樣出身低微,他是薩斯克斯的米德哈斯特一位農民的兒子。年紀很小時就送往倫敦,在該市一個倉庫受雇為童工。他是個勤奮、行為規矩的孩子,他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識。他的主人是舊式學校出來的人,警告他別讀太多的書,但這孩子不聽,繼續他的事業,他把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財富貯藏在心。他很快獲得提升,從一個倉庫管理員到旅行推銷員——從中他建立起了大量的關係網絡,這為他以後下海經商奠定了基礎。最終,他在曼徹斯特當印花布漆工時,開始了他的商業生涯。由於他對公共事務頗感興趣,尤其是對大眾教育情有獨鍾,他的注意力逐漸地被有關穀物法的問題吸引過去了。為了廢止該項法律,他可以說是把自己的財富和畢生精力都奉獻進去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令人納悶不已的事實;他首次在公眾麵前發表的演講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但是,由於他具有非凡的毅力恒心。實幹精神和充沛的精力,隨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實踐,他終於成為了公共演說家中最具說服力和最具震撼力的人物之一,就連一向不苟言笑、在讚揚別人方麵一向吝嗇的羅伯物·皮爾爵士本人也不得不對科布登的演講抱以讚美。法國駐英國大使德魯阿·德·魯斯先生曾精彩地評論科布登先生,認為他是“一個個人才能、堅韌不拔和辛勤勞動所能完成什麼樣的一種偉業的活生生的標本;他是那些出身社會最底層的貧寒之士通過發揮自己的價值和個人的服務才能而擠身社會公共生活中受人尊敬的上層地位的人士中最完美的一個例子。
2.擠“海綿之水”的時間神童
(1)擠出“海綿裏的水”
時間有獨特之處,她也是勤奮的見證人,它“有時過得慢一些,有時過得。快一些,有時它停了下來,呆住不動了。有的時候,特別敏銳地感到時間的步伐,這時,時間飛馳而去,快得隻來得及讓人驚呼一聲,連回顧一下都來不及。而有時,時間卻慢步不前,慢得像粘住了一樣,簡直叫人難受。它突然拉長了,幾分鍾的時間拉成一條望不到頭的線。”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正是利用時間的這種特性,不斷充實時間的容量,就像蓋樓房一樣。本來隻有幾十平方米在的地基,蓋起樓房卻可以占據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平方米的空間。
充實時間容量的好辦法就是擠。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一樣,隻要你願擠,總還是有的。”
謝覺哉老人也曾精辟地說:“擠,……工作要擠才緊張,時間要擠才充裕。”謝老還說:“擠是正常的,不擠才是不正常的,應該歡迎擠,要知道,擠是使人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一生多少有點作為,對人民有點貢獻,大凡都是靠擠出來的。一個人如果常年不覺得擠,反而覺得有的是時間,鬆鬆垮垮,他將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浪費了生命。”謝老自己也是這樣做的。那是一九六三年夏天的事。謝老突然得病,半身癱瘓,右手不能動彈,他就試著用左手寫字,由於他頑強堅持,竟然左手也能寫字了,謝老對人說:“左手能寫字是被右手擠出來的,可見,擠對人沒有壞處。”
(2)積跬步致千裏,善用零散時間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有這樣的詩句:“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彙涓涓細流以成大海,積點滴時間以成大業。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點滴”的時間看起來很不顯眼,但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積累起來卻大有用場。史書上記載了陶宗儀積葉成書的故事。陶宗儀是元末明初人。他在江蘇鬆江做鄉村教師時,親自耕田種地,休息時,常把自己的治學心得、詩作、所見所聞,隨手寫在摘下來的葉了上,放進一個甕裏。滿了就埋在樹下,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裝滿了十多甕。後來,他將這些甕挖出來,將葉子上的文字摘錄、整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共有三十卷的《輟耕錄》。
知識做夢做不來,伸手要不來,隻有靠刻苦學習,日積月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在一個同學的筆記本上寫道:“百文之台,其始則一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焉,四石以至千萬石焉,學習亦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有的人覺得,讀書、寫作、科研,就得有大塊時間,零散時間在他們看來是毫不足道的,誰要這樣想和這樣企求,誰就永遠做不成大事。
曆史學家吳含晗曾這麼說過:“那些年思想找個比較長的完整時間寫東西……光寫文章,這個不現實的主張想法,害苦了自己,老是在等,總等不來,可以利用的時間也就輕易地滑溜過去了。如今,不這樣想了,一有時間就寫,化零為整,許多零碎時間妥善地利用起來,不就是一個大整數?這筆賬過去不會算,自己想想,真是蠢得可以!”
平時,我們常想一篇很有價值的論文、一部想像豐富的科幻小說、一篇說服力強的政論文的作者從哪裏搜集這麼多的資料呢?其實這決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積月累,辛勤勞動的結晶。沒有平日的艱苦努力,企圖在一個早晨突然成為世界上智力超凡的人物,那隻能是空想。
時間像水珠,一顆顆水珠分散開來,可以曬化,變成煙霧飄走;集中起來,可以變成溪流,變成江河。集中的方法之一是用零碎的時間學習整塊的東西,做到點滴積累,係統提高。獲取高深的知識,沒有“捷徑”可走,隻能靠平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實現。我們應該以陶宗儀、李賀等為榜樣,在學習中注意積跬步致千裏,不斷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
(3)“一心二用”的妙使
每天清晨漫步在北大校園,都可看到許多邊跑步邊聽外語廣播的學生,他們懂得了充分利用時間的奧秘。許多人認為,通過看原版電影,既可學習外語,又是較好的娛樂方式。
“一心二用”即在某項鬆散活動進行期間同時開展另一項活動。例如著名電影藝術家夏衍在看一部片子之前,先把影片說明書拿來,了解一下故事情節;然後自己設想,假使這個本子叫我來編,我該怎樣介紹人物,怎樣介紹時代背景,怎樣展開情節,怎樣表現人物性格,心裏打下了一個腹稿;而在電影開展之後,一邊進行藝術欣賞,一邊進行學習。青年編輯王同憶,利用點滴時間勤奮學習多門外語,甚至碰到說話呷嘯的人就在心裏思考著如何將此人的空話譯成外語、辛勤耕耘自有收獲,他熟練地掌握了十多門外語。
表麵上看起來,好像集中精力於某件事情上,比較專注、有效,可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過分集中在某件事上,就會變成不能融會貫通或趕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現代生活要求我們,必須在自己身邊廣布天線,隨時接受社會的動態信息。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習慣在吃飯時打開電視、攤開報紙,這樣可以同時使用聽電視的耳朵、看報紙的眼睛和吃飯的嘴、手,這對培養靈活的大腦非常重要。
當然,一開始試著這樣做時,可能會有些力不從心。專心於吃飯的話,眼睛卻被忽略掉,雖在看報紙,卻不知講的是什麼消息,也無法注意到耳朵的作用,即使打開了電視也不知所雲;如果過分地集中精神看報紙,就聽不見電視的聲音,不知不覺中,又常常放下了手中的筷子。
而想把三件事同時做好的秘訣,最好做瞬時性的意識變化,也就是3~5秒的精神集中於吃飯,再分別用5秒鍾集中於看報和看電視,如在意識集中於電視前,即使中斷了幾秒鍾,也可以知道連續的消息,又不會忘記剛才閱讀過的報上的訊息。如此做瞬間意識上的轉變,則有可能使三種行為同時協調地進行。一旦養成了習慣,這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行。
(4)具體的時間規劃
宋代著名學者朱竟有一首詩叫做《觀書有感》,詩中這樣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在這首詩之中把讀書所獲得的思想及知識比喻成了源頭的活水,他非常形象地告訴了我們,如果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清澈透明,知識不但廣博而且精深,就要像池塘引進活水那樣,通過讀書對於新的東西源源不斷地加以補充。
讀到這裏,你是否已經知道讀書在生活、學習、工作之中的作用,並且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呢?你是不是為了考大學而抓緊時間、孜孜不倦地讀書了呢?
如果是的話,北大才子勸你先規劃一下你自己的時間。
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時間比過去任何時代的時間都要寶貴。因此,時間的規劃,也就成為了判別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誌之一。
那麼,你該怎樣科學地規劃時間呢?
1.節省時間
“一切節約,都要歸根到時間的節約上。”從時間中節約時間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安排時間時要先問三個能不能
·能不能取消它
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什麼都去做。所以你應節製一下過於廣泛的興趣和交友的。
對那些可以不必去做的事,不必見的人,應該取消。對做不做都無妨的事情,亦可不予安排。
·是否合並起來做
把那些可以合並起來辦的事,盡可能合並起來辦,並盡量做到兩全其美。
譬如說你在排隊買東西時可以看報紙雜誌;在用洗衣機洗衣服的時候,可以同時洗菜、做飯;在看電視時可以打毛衣;在散步時可以進行交談等等。
·能不能代替它
用費時較少的辦法代替費時較多的辦法。
在了解某部名著的內容時,可以看部電影或一本連環畫,而不用去看原著;一個人可以辦好的事,不要派兩個人去做;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等傳播工具了解信息等。
(2)利用時間先抓三個快不快
·節奏快不快
調節工作(生活)頻率,加快工作(生活)節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性活)效率。
·動作快不快
動作的快慢決定著要耗用時間的長短。
有這樣一件事,這件事說的是一個閑著無事的老大爺,為了給遠方的孫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老大爺買明信片時用了二個小時,找老花鏡用了一個小時,找孫女的地址用了一個小時,寫明信片用了二個小時,投郵明信片用了一個小時。
這位老大爺所作的事,如果換作一個動作迅速的人來作,隻要幾分鍾的時間就可以辦好。
·進展快不快
我們所講的時間觀念和節奏觀念,都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如果一個小時就把需要兩個小時辦的事辦完了,其進展速度提高了一倍。在有限的時間裏辦成更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