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名譽主任、曆史學家胡華因肝癌醫治無效,19時19分逝世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12月16日上午,他的遺體在上海龍華殯儀館火化。而這一天,恰巧是胡華的誕辰。生於1921年的胡華,時66歲整。親人們悲痛欲絕,難以接受這殘酷的現實;熟悉他的人傷心落淚,惋惜這位革命史家的過早辭世……十天後,1987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為胡華舉行追悼大會。這天,人們冒著嚴寒,從四麵八方彙集到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告別廳。除了胡華的親人,有身經百戰的老將軍,有著名的專家學者,有胡華的老領導、老戰友、老朋友、同事和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民大學老師和學生……他們其中有:蕭克、雷潔瓊、閻明複、鄧力群、馮文彬、彭雲、胡繩、李銳、高沂、黎澍、劉大年、金衝及、逄先知、沙健孫、張西帆、楊伯箴、李正文、梅岱、狄子才、周一良、姚遠方、張靜如、蔡美彪、孫思白、陳鐵健、帥孟奇、劉英、蹇先佛、王定國、劉競雄、程宜萍、殷子烈、周巍峙、劉健生等參加了追悼會;中國人民大學曆屆領導人聶真、崔耀先、劉壽彭、趙德芳、孫力餘、霍遇吾、張騰霄、謝韜、李文海、羅國傑、楊德福、力康泰、鄭杭生和知名教授宋濤、吳大琨、何洛、戴逸、甘惜分、高放……肅穆的告別廳裏,哀樂令人心碎,花圈層層疊疊……在每個花圈左邊的落款上,有著許多人們熟悉的名字:楊尚昆、宋平、胡耀邦、閻明複、雷潔瓊、費孝通等。送花圈的單位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檔案館、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共張家口市委和首都部分高等院校等單位。送花圈和花籃的還有:何長工、何東昌、林鐵、洪學智、莫文驊、曾三、黃火青、張淮三、李振軍、李新、劉導生、王光美、張文秋、賀捷生、邵華、佘滌清、蘇星、廖蓋隆及中國人民大學曆屆領導李培之、李震中、李煥昌、周興健、俞家慶、吳樹青……追悼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黃達主持,校長袁寶華致悼詞。他說:“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家和教育家、著名的中共黨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中共黨史係名譽主任胡華同誌。”
悼詞概括了胡華的人生曆程和主要貢獻:
胡華同誌1921年12月出生於浙江省奉化縣。1937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師範學校。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到奉化城鎮、鄉村演出救亡話劇,教唱抗日歌曲,主辦《戰時大眾報》。
1938年由中共奉化縣委介紹到長沙、武漢八路軍辦事處,不久奔赴陝北抗日根據地,入陝北公學旬邑分校學習。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隨羅瑞卿、成仿吾率領的隊伍,長途跋涉,抵達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1940年4月起,先後在華北聯合大學社會科學部和工人部、社會科學院、法政學院、教育學院講授《中國近代革命史》,兼任隊長和黨的支部、總支部工作。在這期間,他經常帶領學員同地方遊擊隊一起參加反“掃蕩”鬥爭,足跡遍及整個北嶽恒山地區;同時,在艱苦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深受學員的好評。1943年1月,他作為華北聯大的代表,參加了晉察冀邊區參議會。
抗日戰爭勝利後,胡華同誌接受黨組織的派遣,到張家口從事工人運動,當選為張家口市總工會執行委員,任宣傳部副部長、部長。他出色地指導和組織了張家口工人的反奸清算鬥爭和生產競賽運動。在《晉察冀日報》、《北方文化》雜誌上發表多篇關於黨領導新解放城市工人運動經驗的文章。
1946年10月,胡華同誌重返華北聯大工作,任華北聯大教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史地係副主任。1947年參加河北束鹿縣的土地改革運動。1948年4月任華北大學中共黨史教學組組長,在吳玉章、成仿吾、錢俊瑞等同誌直接領導下,從事中共黨史的教學和教材編寫工作,同時開始擔任吳玉章同誌的學術助手。新中國成立初期,他還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學習幹事會(後改稱委員會)的工作,在周恩來、李維漢、徐冰等同誌領導下組織、指導有關人士的理論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後,胡華同誌先後擔任中國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被評為教授,兼任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中國現代史組副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