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1 / 3)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因特網概述

一、什麼是因特網

什麼是因特網,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致的答案。但普遍認為因特網包含以下共同內容:

·基於TCP/IP協議的網間網

因特網是由基於同一協議標準(TCP/IP)的網絡組成,但因特網上也可以通過網關(gateway)連到基於其它網絡協議(如DECnet,SNA)的網絡上。

·使用和開發這些網絡的用戶群

因特網的用戶包括各種類型的人,圖書館員、教師、科學家、工程師、經理、將軍、學生以及商業組織、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都可以成為因特網的用戶。

·可從網絡上獲取的資源集

二、因特網的由來

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ARPA)開始投資進行多種技術聯網的研究。當時ARPA的這個項目包括一個稱為ARPAnet的廣域網與使用衛星和無線電傳輸進行通信的網絡。最初的ARPAnet隻有4台計算機,設計用來連接分散在廣域地區的異構型計算機,要求網絡在受到外來襲擊時,仍能正常工作。因此ARPAnet規劃在計算機間提供很多路由,計算機必須有能力通過任一可用路由發送消息,而不是隻能通過一固定路由。ARPAnet的這種思想及其實踐奠定了因特網的基礎。

與此同時,局域網和其它廣域網的產生對因特網的進一步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廣域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礎會NSF(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建立的美國國家科學基礎網NSFnet。1985年,NSF提供巨資建造了全美五大超級計算中心。為了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夠共享這類以前隻供軍事部門和少數科學家使用的超級計算設施,NSF首先想到可否利用ARPAnet的通信能力,由於這個設想因種種原因無法實現,所以,NSF決定建立自己的基於IP協議的計算機通信網絡NSFnet。其做法是在全國建立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區域網與超級計算中心相聯。最後,再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聯起來。區域網的構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於某一區域,在管理上隸屬於某一機構或在經濟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戶的計算機互聯而成。連接各區域網上主通信節點計算機的高速數據專線便構成了NSFnet的主幹網。這樣,當一個用戶的計算機與某一個區域網相聯後,他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級計算中心的設施,可以同網上的任一用戶進行通信外,還可以獲取通過網絡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數據。這一成功的設計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後取代ARPAnet成為因特網的主幹網。

NSFnet對推廣因特網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使因特網對全社會開放,而不像以前那樣僅供計算機科學家、政府職員和政府項目承包商使用。然而,隨著網上的通信量的激增,NSF不得不再次考慮采用更新的網絡技術來適應發展的需要。為此,NSF正在實施一個旨在進一步提高網絡性能的5年研究計劃,該計劃導致了由Merit、IBM和MCI公司合作創辦的ANS公司(AdvancedNetworkServiceInc.)的誕生。1992年,ANS建立了一個新的廣域網,即目前的因特網主幹網ANSNet(盡管人們還稱其為NSFNet)。新建的ANSNet的傳輸容量是被取代的NSFNet主幹網傳輸容量的30倍。

三、因特網的結構與管理(一)因特網的結構因特網實際上是一個“網絡的網絡”,它將位於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的網絡互連成為一個整體。兩個網絡在物理上隻能通過一個主機連接起來。為了能與另外的網絡互連,就需要一台能夠將報文分組從一個網絡轉變到另一個網絡上的主機。這種連接兩個網絡並將報文分組從一個網絡傳到另一個網絡的主機稱為路由器(Router)。因特網實際上就是由路由器將多個網絡連接起來的一個虛擬網絡。

(二)因特網的管理

目前,因特網由因特網協會(ISOC)負責協調管理。ISOC是一個誌願性的組織,其宗旨是促進世界各地的用戶通過使用因特網提供的技術交換信息。ISOC的因特網網絡委員會(IAB)具體協調因特網的技術管理與發展。IAB下設兩個主要部門:因特網工程任務組和因特網研究任務組。IAB的主要職責有:

(1)根據因特網的發展需要來製定因特網的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