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樓蘭消失之謎(1 / 1)

古城樓蘭消失之謎

在我國新疆塔裏木盆地內的羅布泊地區,有一座被流沙埋沒了千餘年的古城,這就是樓蘭。據曆史文獻記載,樓蘭古國曾以燦爛的文化、繁榮的經濟炫耀於世,它曾經一度是我國西北地區鼎鼎大名的36個城邦國之一。我國漢代大旅行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後不久,樓蘭即並入西漢版圖。

在曆史上,樓蘭的疆域曾擴展到羅布泊以東,民豐以西,孔雀河以南,樓蘭以北,是一個麵積很大的城池。城內人煙繁盛,城外溝渠縱橫,絲綢之路進入塔裏木盆地的第一站就是樓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大約在公元4世紀以後,這座很大的城市忽然從地麵消失了,從東晉到近代,我國史書上再也找不到它的名字,神秘的樓蘭古城從此蹤跡難覓,不為人知。古樓蘭到哪裏去了?它為什麼不聲不響地消失了?盡管多年來國內外地理學家進行了全麵考察,但仍沒有一個公認的看法。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為了考察羅布泊,來到塔裏木盆地,在盆地的東部無意之中發現了在這一片寸草不生、渺無人際的荒原上,竟有一座被風沙吞沒的古城,探險家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這座古城的城牆高4米,厚8米,在長寬大約300多米的城垣中間,殘牆斷壁比比皆是,滿地撒滿了大量的古錢幣、碎陶片,還有字跡依稀可辨的漢文木簡和紙張文書,一幢幢房屋,有的半掩著房門,屋內土炕、鍋台依在,似乎在向這位不速之客訴說著當年的繁華。這位探險家在挖掘時發現一張紙片,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樓蘭”兩個漢字,樓蘭終於被發現了。

自斯文赫定以後,德、俄、英、美、日等國的一些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紛至遝來,到這裏進行考察。解放以後,我國的科學工作者,也多次深入塔裏木進行研究,對樓蘭古城的消失作了種種猜測。

有人推測,由於樓蘭正處於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此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後來絲綢之路改線後,樓蘭盛況逐漸衰退。以後,又可能由於西涼、吐番等外族人的入侵,殺死了城裏的全部居民,或使樓蘭人多次外遷流散,侵略者的鐵蹄無情地踐踏,樓蘭消失了。但是上述兩個原因又缺乏有力的證據,難以解釋清楚,無法證明其正確性。

還有一種推測:由於近一、兩千年以來,這裏的氣候日趨幹旱,風沙日益增大,農業急劇減產,難以養活這麼多居民,樓蘭人隻好遷移到其他地方去。從前湖泊密布的樓蘭,開始淪為黃沙遍野、荒蕪不堪的不毛之地,最後被風沙埋沒了。但是,這種說法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氣候的變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一兩千年的時間裏,氣候不會改變這麼快。

第三種推測是河流改道、水源斷絕假說。在古樓蘭的繁盛時期,當時源源流長的塔裏木河、孔雀河就在樓蘭古城流過,並且注入距樓蘭不遠的羅布泊,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給樓蘭地區帶來了無限生機。但是,後來放蕩不羈的塔裏木河改道南行,河水從上遊流入新河道裏去了,隻有孔雀河一水注入羅布泊,羅布泊也逐漸減小,最後隻剩下幹涸的湖盆。沒有水源,生產生活用水無法解決,樹木野草枯死了,使原先水草樹木豐盛之地逐漸變為風沙彌漫之處,人們隻得背井離鄉,樓蘭古城也就逐漸被埋入沙層之下而消失了。在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夏有大洪,五百餘人修堤”,可是到了大約公元三世紀前後,塔裏木河改道,孔雀河水量不足,史書上也記載著當時樓蘭的水閘上封條記印,不許亂動,還有懲罰亂砍樹木的法律規定。野外實地考察,證明了水源斷絕假說是有根據的。樓蘭古城附近找到了古代河道的痕跡,羅布泊在曆史上也確實發生過多次重大的變化。

類似樓蘭古城消亡的例子還不止一個。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的且末、民豐、策勒、和田一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古城遺跡。揭開樓蘭古城消失之謎,對於研究我國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演變的規律,為今後開發和建設祖國的大西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32 地理小常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