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記憶的規律和原則(二)(1 / 3)

研究表明,左腦主要具有語言機能,從事論理的、分析性思考的功能,右腦與直觀表像力、空間認識能力、圖形和繪畫認識能力有關。在攝取情報的便捷方麵,右腦比左腦發達。充分啟用右腦比左腦能準確地記住更多的情報。比較畫、圖表和語言三者,畫和圖表反映出來的信息量遠遠超過語言。

許多記憶研究者都認為,記憶的基本點就是通過形象記憶事物。要把抽象的、不容易構成形象的事物在大腦中描繪出來,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和竅門就是把這些抽象的事物與自己最熟悉的事情聯係起來記憶。任何人隻要注意這方麵的訓練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本的高木重朗先生說,一邊看書,一邊接觸實物而引起的真實感,能夠加強記憶和理解。他還說,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比如曆史),再通過實地考查加以印證,想象當時的風物情景,緬懷曆史舞台上各種人物的行為、事件,就會增加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從而加強記憶。

有一個學生在學習曆史時,特別注意收看曆史題材的電視片,他講起這些曆史事件和人物時也是繪聲繪色,他的曆史考試幾乎全部是滿分。著名作家徐遲在一篇報告文學中寫道,華羅庚教授走路的樣子是“邁著切線與橢圓的步伐”。這句話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一條腿直線邁向前,另外一條腿則劃著橢圓邁出去。這是作家的高明之處,它比描述華羅庚小時候因傷寒導致了腿部殘疾要形象得多。這個例子說明,材料本身含有的形象和通過想象浮現在腦海中的物像,同樣能夠給人以深刻的記憶。有人稱這種方法為物像法。

物像法在體育訓練中也能收到與實際練習相近的效果。美國的馬克斯韋爾馬爾茲曾舉過一個例子。六、8工三組人同時進行籃球罰球的訓練,但方法各異。組進行了20天,每天20分鍾的實際練習;8組什麼也不練;組在20天中每天隻練習投籃的物像動作(即憑想象投籃)。結果是人組的投籃準確率提高了,8組毫無進步。隻進行物像動作的組,準確率提高了挪。這種物像訓練法被稱為“心理排練”,現在已逐步被人采用。當然如果沒有實踐的積累,不付出紮實的勞動,隻憑在腦子中空想,運動成績是不能提高的。材料係統易於記憶開篇語大腦就如同一個圖書館。書籍進入圖書館以後,要經過編錄和分類,才能井井有條地擺上書架,才能有條不紊地隨意取出。這種編錄和分類就是係統化,它把雜亂無章的東西排列整齊,不出差錯。在幫助學生記憶時,提醒孩子對學習的內容按自己的思路進行整理會大大有助於記憶。係統是指同類事物按一定的排列秩序和內部聯係組合而成的整體。它使事物按同一特點或屬性聚為一體,使雜亂無章的事物有章可循。

係統的材料便於記憶,是因為這些材料的排列有規律,彼此間有密切的聯係。而係統化的過程,則是對材料進行科學的排列組合,找到這些事物之間的共性,從而進行調整和歸類。這樣孤立和零亂的材料經過係統化處理,就會井然有序了。讓我們來看下麵的便子。經過比較,我們看出經過係統化處理的材料記憶起來有規律可循,條理清楚,所以很容易記。而上麵未經係統化處理的材料則較難以記憶。

在學習中可能有這樣的體會,總結成一、二、三等條的材料好記,而平鋪直敘不分條理,不成網絡的材料易於忘記。品川嘉也認為,把事情分成三部分來記憶最適合左腦的整理速度,因此三分法是最佳的記憶數段。

係統化的過程是大腦思維的過程,是對材料進行重新整理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付出的心智勞動,是對記憶的一種有益的催化。

在曰常生活中,我們看到那些精明強幹的人一定是善於整理大腦中的不同材料。他們思路清晰連貫,善於把握全局,有效地安排不同的事情。在講述自己的思想時又總是那樣幹脆明快。這種人是讓人羨慕的。

一些課本的內容注意把學習內容係統化,而對於家長來說,在家中教育孩子時也應用係統化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記憶所學的內容。特別是那些比較混亂的材料,小孩子很容易搞混,這就要幫助他們理一理頭緒,分一分枝幹。把現時所學的東西與以往所學的東西串一串,形成一個大係統。像代數中的數可分為有理數、無理數等,從係統的角度去複習,效果就好一些。在語文學習中,將語法現象,諸如詞法…句法等綜合起來考慮,學生在頭腦中就會有一個全麵的印象。

係統是無所不在的。家長的處事方法中時時都可能牽扯到係統的觀點和方法。如果家長能夠言傳身教,時間長了孩子也就自然地受到影響和感染,從而自覺地將此方法用在學習上了。如果家長自己都不知道何謂係統,就事論事,那就談不上幫助孩子了。古人說“與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這個意思。觀察仔細增加記憶開篇語仔細而深入地觀察事物的過程,是使人積極動腦,注意力集中的過程。通過認真的觀察,可以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找到事物的規律,人們還可以從觀察中得到許多快樂。同時,觀察也是人們運用眼、耳、手等各器官的過程,它調動了這麼多的器官一同工作,增加了記憶事物的渠道。觀察力與記憶力都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聯係,相互製約。對外界的觀察,是通向記憶之門的第一道門檻。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毛澤東同誌說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嚐一嚐。”親身實地的觀察,不僅使自己得到真實準確的材料,而且會有強烈的親切感。

《荀子,勸學篇》中說“蟹六跪而二敖”。而我們對螃蟹作一番觀察就會發現,螃蟹卻是八條腿。這樣一看,不僅糾正了荀子的錯誤,而且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同樣,如果別人告訴你蒼蠅有幾條腿,你可能當時記住了,但這樣的記憶並不牢固,你要親自觀察一番,記得就牢固了。

觀察在科學發明及文藝創作上有重要作用,傑出的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觀察事物的典範。達爾文通過對許多種動植物的詳細觀察,寫出了劃時代的著作《生物進化論》;莫泊桑依照其導師福樓拜的要求,訓練自己從50頭牛中觀察其中一頭牛的與眾不同之處。長期積累,成為世界中短篇小說之王。他曾這樣說過:“對你所要觀察的東西要長時間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東西。”“任何事物裏都未被發現的東西。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一星點未被認識過的特點,我們要去發掘它。”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會觀察事物既是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是一種良好的科學習慣的培養。而且,觀察還是記憶力提高的重要條件。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願去觀察,是因為怕麻煩,而懶惰則使他們失去了發現的機會和樂趣,也給記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家長和老師必須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觀察事物的習慣。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向學生們講述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科學奧秘的經曆,激發孩子的觀察熱情。

家庭中可以購置一台天文望遠鏡,讓孩子從觀察天象開始入手呢那繁星密布的天空有無窮的奧妙,正是養成他們觀察興趣的極好空間。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去養雞場觀看小雞是怎樣從雞蛋中孵化出來的,使他們知道一個生命的誕生過程。在德國,為了給孩子提供觀察條件,有人大膽地舉辦了一個死人的展廳,把一些死人製成不同姿式的標本供人去參觀。據說很多學生看了這個展覽。他們說,由此知道了死的概念,體會到了生的莊嚴和死的肅穆,激發人們對人生的思考。

如果小學生課本中講到了雪花的不同形狀,恰好又正趕上冬天下雪,老師最好讓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雪花。這樣,雪花的形狀在學生們頭腦中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在自然課、生物課上,到實地采集標本,認真觀察的方法,會使學生終生記住所學的內容。

現在,城市中的小孩越來越失去野外觀察的機會,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明確目標有助記憶開篇語孩子在學習時,對於學習的知識哪些需要記住,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往往難於區別,給記憶帶來了困難。明確指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把需要記住的和不需要記住的區別開,有助於孩子認清學習內容,減輕記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