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層次提問法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是開拓學生思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成功的課堂提問,應順應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裏,逐步提高難度,並注意前後問題之間有明顯的層次。蕭縣實驗小學劉慶華老師就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渡船》一課中的一個場麵描寫,設計並總結了層次提問。課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渡船上的人於是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小孩沒大病,大約不礙事;有的說還是趁早到杭州請大夫診斷一下才能放心;有的說多給他喝點兒水,也許能好點兒;有的說要是再過兩三個鍾頭還不醒,那就麻煩了……”
課後作業第二題對上述場麵描寫提出的閱讀要求是:“讀下麵的句子,體會其中的意思,想想作者為什麼把這些地方寫得這樣細致?”顯然,這是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句子中的含義進而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是本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提出的問題是:渡船上的人們議論了什麼?學生通過閱讀,就理解到“議論了孩子的病情”這個主要內容。
第二步:化整為零,將四個“有的說”分別設計四個小問題依次提出,讓學生逐層“體會其中的意思”。如根據第一個“有的說”提出的問題是:“課文開始就寫了孩子‘沉沉地睡著’,明明病重到昏迷不醒的程度,渡船上的人卻說‘小孩沒大病。大約不礙事’,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思考,就理解到,這是人們在為孩子媽媽、奶奶分憂。用那樣的活去寬慰媽媽和奶奶的心,怕她們因孩子病重而愁壞了身體。在此基礎上,學生就由此及彼,理解其它三個“有的說”所表明的人們對孩子病情的熱心關切,積極主動地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
第三步:讓學生把四個“有的說”聯係起來分析、思考。提出的問題是:渡船上的人們“素不相識”,為什麼對孩子病情都如此關切?作者為什麼把議論的場麵寫得這樣細致?你讀後有什麼感受?
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就懂得了:渡船上的人們雖然互不相識,但大家都把這老少三人當作自己的親人,把她們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把她們的憂秋當作自己的憂愁。這種新的道德風尚,這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體現。作者之所以著重地細致地把渡船上人們熱心關切孩子病情、主動為別人分憂的情景生動地寫出來,其目的就在於此。
第四步:在學生反複朗讀後,提出:作者為什麼能把議論的場麵寫得那樣真切、細致?學生通過思考答問,明白了:寫得細致是由於觀察得細。平時注意觀察,作文時就能把與中心思想有關的內容寫細致。
以上提問,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進一步提高和加深。這樣引導學生由理解淺層次的“寫什麼”,到理解較高層次的“為什麼寫”、“怎樣寫”,閱讀步步深,理解逐步深化,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