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如何成為問題?

試圖進行某種問題教學法而沒有充分理解學習心理學所敘述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的教師太多了。比較陳舊的心理學——心理訓練、統覺和行為主義——關於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談得很少。新行為主義者,盡管有更複雜的刺激—反應條件反射理論,但他們對反映性教學的理解也貢獻不多。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常常失敗,是因為教師們所選擇的“問題”,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說,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認知—場心理學家們的貢獻,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一個人有問題的時候,他心理上發生了什麼。一個學習問題並不單單是一個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它必須包括學習者心理上的緊張。

從心理學方麵分析問題,一定有助於解決問題教學法所引起的一般困境。這種困境是:學生們有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而教師認為學生們應該研究的那些“問題”,卻往往很少引起學生們的重視。即使學生們確實親身感受到教師提出來的某些問題,他們仍然會對某些問題覺得比對其他問題較少感到關切。因而,那種應當伴隨著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的動機,常常沒有出現。

問題的性質,或者是本人的,或者是社會的。本人的問題,在學生的生活空間中占有一種支配的地位。社會的問題,代表某些成年人認為是存在於一個團體、地區或者民族中的各種社會需要。這些需要是構成社會的一部分基本因素;因此,它們本身至少是存在於學生們的生活空間的異質外殼之中。但是,它們常常不構成他們實際生活空間的一部分。

社會的問題是有人親身感受到的,否則,它們決不會首先被看作問題了。但是,通常它們隻是被某些成年人察覺到,有時隻是被一些與某些具體問題有關的知識領域內的專家察覺到。在學生們看來,社會的問題往往似乎相當疏遠;學生們生活的機能不能使它們發揮作用。由教師提出來的這類問題,除非學生們感覺到它們對自己有密切關係,它們就根本不能成為真正的問題。

1、學生們會被“別人的”問題激發起來嗎?

學生們對本人的和社會的這兩類問題的反應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們能夠領會到研究他們親身卷入的問題的意義。必需的情緒的動力已經存在;往往教師所有需要去做的就是指導學習,使學習盡可能地完善。但是,當學生們被要求去研究他們並不認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時,他們很可能毫無反應。因為沒有涉及本人感覺到的心理上的目標,對解決問題要作帶有本人動機的探索是不大可能的。由於沒有聯係,有關的事實不是被看作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資料,而隻被看作需要學會的功課。因此,學生們在研究別人的問題時所產生的學習質量,很可能與傳統的背誦教科書的教學所產生的學習質量,很少不同。

教科書的作者們經常在各章之末列舉“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往往更多的是作業而不是問題。很少有理由可以假定,沒有由教師領導的靈巧的初步討論,這些所謂的“問題”,將會引起學生們心理上任何有意義的緊張。教科書的作者們、學科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的編寫者們,以及課堂教師們自己,全都經常把那些根本不能在學生心理上起真正問題作用的練習稱為“問題”。下麵的“問題”是真正是作業而不是問題的例子。

弄清楚你們社區的公用事業公司。

查看地方報紙上發表了多少篇專門研究農業和農村生活的文章。

測量一棟建築物的高度。

用圖解表示一個句子。

由於研究別人的問題會導致學習在性質上與傳統的識記事實很少不同,一些作者提出,教師應當在學習中排除任何學生不曾感到關注的問題。而把教學限製在學生們的生活情境中使他們自然感覺到的那些問題。因此,他們爭論說,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們仔細地說明他們已經存在的問題,然後幫助他們進行任何看來適合於解決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盡管不應當否認,在任何學校這種問題學習都有重要的地位。但單獨強調它,最易使人聯想到盧梭的自然展開的觀點。這裏有一種“讓學生們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的強烈味道。當然,在一個有能力的教師的手中,可以容許學生們有相當的自由去選擇他們的問題,同時,可以對他們的學習要求相當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