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課“導語”設計十八法
1複習法
由複習舊課入新課,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師設計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複習提問應該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過渡到新課也應十分自然。複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坍了的建築物。而是添建一層新的樓房。
以舊引新,承上啟下。這也是傳統曆史課經常采用的教學的方法,通過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唐朝的哀落》一節,可以這樣開頭:“自從618年唐高祖李淵建唐以後,經過太宗、唐宗、武則天到唐玄宗統治前朝,這是唐朝曆史的前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是,今天我要告訴同學們,到了後期,唐朝逐漸走向衰落了。這強盛和衰落之間有一個轉折點,那就是‘安史之亂’。這樣的導語,既使學生複習掌握了舊的基礎知識,又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再如講“秦滅六國”,先提問:“商鞅變法開始在哪一年?”“這項變法起了什麼作用?”然後教師指出:秦國自商鞅變法100多年來,封建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兼並六國作好了準備。由此導入新課。
複習法作為導言,有利於知識銜接和使學生理解曆史概念的因果關係。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設問法
由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提出問題、探究它的由來。設問一般有二種情況:
一是複習舊課引入新課所提問的問題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並且要和新課內容緊密相聯,以達到溫故的目的。
二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同學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句形式,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如《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一課的導語,可這樣設計:“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叫什麼?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要自稱是皇帝呢?”這一連串的問句,造成強縣念,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導入新課的學習。
再如講“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群”一章,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是創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來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又如,講“古代羅馬”一章,可以這樣設問:“你們在小學學過《狼和小羊》、《農夫和蛇》的寓言,但你是否知識它出於哪一個國家,誰之手?你們都知道奧運會,但是否知道它的發源地在哪裏?我國亞運會開幕式的場館可坐十萬人,但你是否知道在1900多年前的古羅馬劇場可以容納多少觀眾呢?”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3談話法
談話引導,娓娓動聽。這種方法比較自由,教師通過對一個曆史片段的描繪,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曆史環境,使他對新知識產生親切感。談話法導入新課的方法有二種:
一是從大家熟悉的電影小說談起,喚起他們的回憶,增強感性知識,然後導入新課學習。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可通過對電影《火燒圓明園》的描述來開頭。現在有不少曆史題材的電影,曆史課中要注意充分利用,以加強教學效果。
二是概括談話法,結合教材重點,先向同學概括展示本章本節的主要內容,提出一些同學們熟悉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如《唐朝前期的繁盛》一章時,可先簡略介紹一下唐期的全貌:“唐,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王朝。每當提到它,我們就會聯想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唱,乘風破流的日本遣唐使船,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餘年來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東方,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某些唐朝時風俗習慣,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這樣的導語,把同學們帶到了絢麗多彩的唐朝曆史場景,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本章和以後幾章內容采下了基礎。
4倒敘法
倒敘場景,緊扣心弦,這是教師采用倒敘方法,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形象化地描繪一個曆史片段,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曆史場景,造成懸念,從而產生對新知的渴求。如講《北朝黃河流域的各族在融合》一節,可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開頭,“公元494年的一天,有個皇帝在洛陽街上看見了個婦女坐在車中,作鮮卑打扮,就在朝會上責備城王,說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嚴。那個城王辯解說:那隻是少數人的打扮。這個皇帝就尖銳地反問道:‘難道要全部那樣打扮才算督察不嚴嗎?這簡直是一言表邦!’又轉向史官說:‘應該把這件事記載下來!’這個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為什麼這樣嚴厲不讓鮮卑婦女作鮮卑打扮?我們今天就專門要講到這個問題。”從而導入新課學習。講《禁煙運動》一節,則可通過描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場景入手,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