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灌輸”法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向中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常識教育的主要課程,是中學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社會主義教育區別於資本主義教育的主要特征。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這種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在教學方法上除了采用和中學其他課程共同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外,還應當采用最能適應本學科特點、效果最顯著的教學方法。“灌輸”就是向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1、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係,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馬克思、恩格斯等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在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認真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曆史經驗,並研究吸收人類曆史上一切科學文化知識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係,隻能通過“灌輸”才能變成指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鬥爭的理論武器。作為一種傳播革命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在列寧係統闡述以後80多年的今天,盡管客觀條件有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其基本原則,仍然不失為我們今天對廣大中學生進行以馬克思主義常識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
最早闡述“灌輸”一詞的是列寧。列寧把“灌輸”作為一種傳播革命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原則。列寧在1894年寫的《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書中,號召俄國社會主義者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並且應該進而把這個理論通俗化,把它灌輸給工人,幫助工人領會出並製定一個最適合俄國條件下的組織形式,以便傳播社會主義並把工人團結為一支政治力量。在這裏,列寧第一次提出了向工人階級“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和觀點。1902年3月,列寧又在《怎麼辦》,一文中指出;我們已經說過,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麵灌輸進去。他還在為《火星報》創刊號中寫的社論中,總結俄國革命運動的教訓,指出革命政治黨的任務在於“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列寧說的“社會主義民主意識”,在當時是與“科學社會主義意識”同義的,實際上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係。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階段,他們缺乏主見,可塑性大。特別是由於年紀輕,知識的蓄積量不充足,不能達到足以產生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見解的程度,外界的條件對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定位影響相當大。同時,這個時期,正是他們迫切需要知識的饑渴時期,一種言之成理的觀點和理論,可能會決定他們一生的前途和命運。但是,由於中學生年紀小,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係統學習和全麵了解,缺乏對中國曆史和現狀的深刻認識。所以,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式下,麵對大量引進的西方形形色色的各種新流派、新思潮、新意識、新觀念,他們趨之如鶩,如饑似渴地不加分析地閱讀。而西方的這些新流派、新思潮、新意識、新觀念,大都運用心理分析,從人的心理需要出發,抓住人的大腦皮層容易受“新”、“奇”刺激的特點,貌似公允、科學地對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故弄玄虛,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很能吸引一批層次不高的讀者,引起他們的共鳴。再加上這些東西被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用通俗易懂、明快流暢的筆調,生動醒目、活潑新穎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因而易於被一些缺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的青年人所接受。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由於創立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經典著作比較深奧難讀,材料的取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在經典著作中找不出現成的答案。因此,一些中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容易產生懷疑、動搖甚至逆反和排斥。再加上青年人,不可能一開始就自覺地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接受社會主義的意識,容易產生盲目的輕易肯定和否定的意識傾向,出現信仰問題上的多元趨勢,致使一些中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產生厭倦感。因此,在中學思想政治課這塊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的陣地上,如果不強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灌輸,而是靠學生自身思想意識的自發發展,就會在實質上喪失這塊陣地,使廣大青年人成為資產階級的俘虜。
2、“灌輸”的原則
“灌輸”作為一種教學原則,不單隻適用於思想政治課,對中學階段來說,語文、數學等各科教學中,都要進行一定的“灌輸”。如果不灌不輸,學生就不能紮實地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就沒有必要的知識積累。問題是,在灌輸中如何掌握分寸,怎樣進行灌輸。
“灌輸”從字麵上理解,是指思想、知識的灌注和輸送,是針對知識缺乏,需要充實這一教學過程而言。從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角度來說,“灌輸”是相對於“自發”而言的,並不是“注入式”,也不是“滿堂灌”或“你打我通”的意思。係統闡述“灌輸”這一原則的列寧曾說得很明白。“灌輸”,主要是指“政治知識”,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傳授,是指進行正麵的宣傳、教育、啟發和引導,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思想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對他們的思想行為起到影響和支配的作用。而且列寧特別強調,要以各種方式和身分,理論聯係實際,深入到工人群體中去,做耐心細致的工作。這與那種“你講我聽”、“死塞硬灌”的方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來講,采用“灌輸”這一教學原則,並不是要教師在課堂不分時間、不顧內容、不問對象地生搬硬套,肆意強加,搞填鴨式”、“滿堂灌”,把馬克思主義生動的內容教育,變成蒼白無力的空洞說教。也不是排斥其他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原則,如啟發式、因材施教等,更不是要打著灌輸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的幌子,簡單地搬弄馬克思主義詞句強加於學生,幹騙人、整人的勾當,泯滅學生獨立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相反,灌輸的原則是既注重內容,又講究方法和效果,是在保證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灌輸,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獨立思考。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灌輸來調動學生對火熱的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思考是個運用邏輯思維和判斷、推理的過程,它需要積累一定的知識,思考什麼,如何思考,沿著什麼樣的方向、線索,運用什麼方法思考,這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盡管90年代的中學生思想敏銳,但是,由於年齡和閱曆的限製,缺乏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知識的積累和蓄積,又怎麼去思考、去探索呢?在這樣一種起點上,即使有思考,有探索,也隻是一種無目的的自發思考,而這種自發思考,其結局將背離正確的方向。因此,灌輸並不是對思考的束縛,也不是思考的對立物,而恰恰是進行正確思考的前提和基礎。實際上,資產階級在和無產階級爭奪接班人這一點上,也從未放棄過“灌輸”。所以,在階級鬥爭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還有一定影響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對廣大中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常識的“灌輸”,否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