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有效信息傳遞方式

教學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教學信息主要指教學內容,具體有二:一是物質信號。如教材上的文字、符號、圖案,教師的語言、板書、實驗,學生的問答、作業等。二是意識信號。如師生的表情、眼神、手勢等。課堂教學就是通過這兩種信號的輸出和輸入,進行信息傳遞的。鹹寧溫泉小學黃解放老師就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信息傳遞方式作出了描述。

1、信息傳遞通道與信息轉換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信息不斷輸出和輸入的連續過程。輸出的信息被輸入,才是有效信息,有效信息的傳遞,才能保證課堂教學信息傳遞的連續性。為了保證課堂教學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首先應疏通信息通道。

課堂教學信息傳遞主要由三個部分來進行。一是信息源,主要指教材,包括課本、錄音、錄像、教學影片、幻燈片、掛圖等;二是信息發送者即教師;三是信息接受者即學生。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要使教材內容被學生接受,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那麼,怎樣來實現這個目的呢?

從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信息傳遞有兩條通道,如下圖所示:

如圖所示,課堂教學信息並不是全都通過教師來進行傳遞的,學生憑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學能力,可以直接從教材中獲得部分信息。例如,當一年級小學生掌握了漢語拚音後,就能自己學習新課中的生字,教師用不著再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教了。學生在這一通道獲得的信息,同樣是有效信息。如果把學生自己能夠獲得的信息,也通過教師來進行傳遞,這就是無效信息。當然,經過直接通道,學生是不能全部接受信息源中的信息的,這就需要教師把信息源中學生不能接受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如果教師隻是照本宣科地將這些信息再轉給學生,那他們仍然不能接受,這樣發送的信息也隻能是無效信息。要使教師傳遞的信息成為有效信息,就必須進行信息轉換。怎樣轉換呢?從教師來看,要把原始信息轉換成可接受信息;從學生來看,通過各種學習方法把可接受的信息轉換成內化的信息,再通過應用,轉換為反饋信息。

課堂信息的有效傳遞,需要三次轉換才能完成(學生直接從信息源接受信息也要通過兩次轉換)。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該努力去實現每一次轉換,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有效信息,也使教師獲得有效反饋信息,從而保證再輸出的有效性。

2、信息鏈的形成

信息通道的暢通為教學信息有效傳遞提供了前提,但它並不能保證信息傳遞的連續性。課堂教學信息是由一連串上下聯係的知識構成的,它們不能孤立地、跳躍地傳遞。例如,當學生沒有接受四則運算信息之前,就向學生輸出代數信息,那就是學生不能接受的無效信息。因此,教師應該把每一個輸出信息當成一個個信息環(包括學生自學時獲得的信息),並把這一個個信息環連成一條動態的信息鏈,通過信息鏈的正常運動,保證信息傳遞的連續性。例如有一節美術課,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習畫圓。教師向學生發出這個信息後,學生怎麼也畫不圓,隻好借助瓶蓋、茶杯等圓形物體模著畫。這樣圓是畫好了,但離開借助物就畫不好了。他們這樣獲得的隻是無效信息,後來,教師改變信息發送方式,在黑板上畫一個正方形,又把正方形添成田字格,再沿每格對角線方向向外畫一條弧線,最後擦掉田字格,一個圓便出現在學生眼前。

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向學生一連發出了四個信息,並使這四個信息貫穿一體,形成信息鏈。學生能較順利地依次接受這一連串信息。這裏也有學生直接獲得的信息的參加,如正方形、田字格、對角弧線等,這都成為信息鏈中的一個環節。學生通過這樣的連續信息接受,理解了圓的結構,並形成動作表象,今後畫圓就會在腦中形成假設的田字格而畫好圓。這樣,學生便獲得了有效信息。

當然,由於教師受本身經驗定勢和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影響,有時教學信息鏈會出現脫節或不能正常運行的現象,這就要靠信息反饋來進行調節。值得注意的是,信息鏈的連接不一定是按一篇課文或一個章節的嚴格順序進行,它隻是一種知識內在聯係的表現,教師可以在信息鏈的聯係基礎上進行信息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