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情緒“轉傳”藝術

教師在不同情況、不同客觀外界麵前,有著不同的心境、激情、喜怒哀樂等。麵對自己的學生,教師該如何妥善“處理”好自己的各種情緒呢?傳統的觀點認為:當教師來到課堂上,站在學生麵前時,不管有怎樣的痛苦、煩惱、哀怨、悲傷或者欣喜、快樂等,都應掩藏起來,不能形諸於色,盡量保持自然神情。這就是“自我掩飾”。從保持學生穩定的注意力,維護學生正常的聽課情緒來講,這麼做不無道理,但從教師本身來講,這卻是人的個性心理的“自我壓抑”。

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必要過分地抑製自己的情緒,而應該代之以情緒的“轉傳”。

所謂情緒的“轉傳”,是指教師把自己課前的某種心境或激情帶到課堂後轉移和傳遞給別人,實質上就是給學生。這種轉移和傳遞不是“轉嫁”和“傳授”,目的不是讓學生受感染後與教師一起沉浸在某種情緒中,而是要通過學生幫助教師自己盡快消除不良情緒或共同分享積極情緒。

轉傳的方式就是:教師在學生麵前直接把自己遇到的不幸、不愉快等事情以及與此相應的個人心情,簡要地告訴學生,以求得學生理解。比如:當你和領導、同誌發生矛盾或跟家人吵架後,可跟學生說:“對不起同學們,我剛剛與某某發生了一點誤會,心情還不太平靜,請原諒。”當失去親人正沉浸在悲痛中時,可說:“原諒我同學們,我的××去逝了,情緒一時還沒恢複。”當你狂喜得難以自製時,也可說:“真對不起同學們,我遇到了一件使我太高興的事,請原諒我的得意忘形……”

不要小看這一兩句話的情緒轉傳,它的作用卻是:

首先,教師把鬱結在心中的情緒一吐為快,把自身的痛苦、憂愁、悲傷等分給了全班幾十名學生承擔(不是惡意的),把喜悅和歡快分給了幾十名學生去享受,這在教師心理上減輕了負擔,不免生出幾分輕鬆和解脫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容易盡快脫離原有情緒氛圍,進入新的講課情境,增強課堂效果。

其次,當學生接受到教師轉傳的情緒時,除了感受到了教師的坦誠外,一般情況下,並不影響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正常心境。因為隨著教師心情的穩定,講課的進行,學生無暇分散注意力,也不再有刺激物去改變他們的心境。所以,課堂效果不會減弱。

再次,更為重要的是,能體現出一種師生間情緒的雙向交流。也就是說,當課上教師把情緒轉傳給學生時,課後,聰明的學生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通過言語、行動、表情等給老師應有的慰藉、支持等。使教師在這種親切友好的“關懷”中,加速擺脫原有情緒的束縛,變消極為積極。

由此可見,教師情緒的轉傳優於教師情緒的自我掩飾,而且,這種方式視情況不同,不僅適用於初中以上的青少年學生,也適用於包括一年級在內的小學兒童。隻要轉傳得當,就有益無害。

當然,教師在轉傳自己的情緒時,受自尊心和某些事件性質的影響,覺得在學生麵前很難於啟齒。這就取決於教師的個性修養以及與學生的平時關係如何。其實,隻要不是隱私,沒有見不得人的事,相信廣大學生會正確理解和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