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教學成績提高幅度的一種算法(1 / 1)

班級教學成績提高幅度的一種算法

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是教師工作成效的標尺。對班級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是學校管理者經常運用的手段。如何評價每次考試的班級教學成績呢?目前我們是用學科平均分進行比較和評價的。由於平行班級之間各自的基礎狀況不同,前後兩次考試試題的難度不同,因此用學科班平均成績來比較是不準確、不合理的。王煥華老師介紹了一種用提高幅度的大小來衡量班級教學成績的大小的方法就前進了一步。這種方法是在承認各個班級成績起點不同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的,即使前後兩次考試試題難度不等也能比較出平行班級之間提高幅度的大小。

現將這種方法介紹如下:

1、潛力距(Q)和前後差(d)。

對於考試成績,它的期望目標為100分,未達到100分的,它與目標就有一段距離,稱為潛力距,用Q1表示。當然,對於及格率、優秀率、升學率的期望目標為1,它們各自都有潛力距,分別用Q2、Q3、Q4表示。對於低分率的期望目標為零,因而潛力距就是它本身,用Q5表示。即:

Q1=100-上次平均分

Q2=1-上次及格率

Q3=1-上次優秀率

Q4=1-上次升學率

Q5=上次低分率

這五頂指標在前後兩次考試中一般是有起落的,稱前後差,用d表示。它可能為正(進步),也可能為負(退步)。對於低分率我們希望它的前後差為負值好。即:d1=本次平均分-上次平均分

d2=本次及格率-上次及格率

d3=本次優秀率-上次優秀率

d4=本次升學率-上次升學率

d5=本次低分率-上次低分率

2、提高幅度的計算。

在前後差相同條件下,潛力距不同的兩個班級對自身所做的努力是不一樣的,潛力距小的那個付出的代價大。所以

F(提高幅度=d(前後差)Q(潛力距))

即:F1=d1Q1,F2=d2Q2,F3=d3Q3,F3=d4Q4,F5=d5Q5。

得到五個單項提高幅度F值,取它們的算術平均,即為綜合提高幅度M值。M值高的為領先者

非畢業班:

M=F+F2+F3+F4+F54畢業班:M=F1+F2+F3+F4-F55上式在使用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做加權處理。如升學率提高幅度F4對於畢業班來說尤為重要,可賦重權(如2F4),分母仍然是5

F5在算式中做減法遠算,因為F5是我們欲“消滅”的指標。如果教學工作是遞進的,它呈負值。如果Q=0,說明某項指標不存在潛力距,即達到了期望目標,自然也就不存在提高幅度的問題。除Q2多見外,其他不多見。某項指標Q=0,就把這項舍去不參與計算,M算式中的分母減少1即可。

3、評獎建議。

學年末(或學期末)統考成績M值最高的是同年級教學成績提高幅度最大的班級。凡班平均成績達標(如低年級達80分、中年級達75分、高年級達70分),綜合提高幅度最大的班級,給予本學年度教學成績優秀獎;凡與M值最高的班級相差不超過5%的、且班平均成績達標的也可獲教學成績優秀獎。有幾個獎幾個。一年級新生無起點分,其班平均、優秀率、及格率、低分率皆視為零,凡學年末考試班平均成績達標、三率均值最大的班級及與最高均值相差不超過5%的班級皆給予本學年教學成績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