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鞏固性原則與複習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曆代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掌握知識的鞏固問題。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俄國烏申斯基認為複習是學習之母。他形象地把學習中不注意鞏固知識的現象,比喻為醉漢拉貨車,邊拉車、邊丟貨,最後到家時隻剩下一輛空車。這個比喻形象而意義深刻。

鞏固掌握知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順利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熟練地運用知識的條件。要使學生的學習有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必須要求學生牢固而熟練的掌握知識。有的人把知識的鞏固和呆讀死記混為一談,以為提倡鞏固性不利於理解知識和發展能力,這是非常錯誤的。他們不懂得,沒有知識的鞏固就沒有知識的積累,就無法進行複雜的創造性的思維,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要求學生記住基本的知識。

貫徹鞏固性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理解知識是鞏固知識的基礎。要使學生知識掌握得牢固,首先在傳授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留下級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理解知識和鞏固、記憶知識聯係起來。強調理解記憶,並不否定在教學中還應要求學生對一些知識作機械記憶,如年代、人名、比重、原子量、外文詞彙等。

2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複習就是重溫已學過的知識。它可以使知識在記憶中強化、熟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所以,複習是鞏固知識的主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下述各種複習。

複習的種類複習的任務和方法學期開始時的複習為了恢複學生可能遺忘的知識,使新課能順利進行。應當根據情況和需要進行重點複習,一般不作全麵複習。經常性的複習為了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可以在講授新知識前複習已學的有關知識,為新課作準備,或由舊課導入新課;在講授新知識過程中,注意複習和聯係已學過的有關知識,利用已有知識掌握新概念;在講完新知識後,注意通過小結、提問、學生作業、複述等及時複習新知識;課後,要求學生對當天的功課及時複習。階段性的複習為了把一個階段(或單元)學生所學知識係統化、深化,彌補他們掌握知識中的缺陷。單元結束後立即進行,主要複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期末的複習為了使學生全麵、係統、鞏固地掌握一學期所學的知識、技能,弄清重點和關鍵,前後章節之間的內在聯係,辨析易混淆的概念,糾正運用知識時常犯的錯誤。可以將係統複習與重點複習結合起來。

為了組織好複習,教師要向學生提出複習與記憶的任務,力求具體、明確;要安排好複習的時間,及時進行,不要為考試而複習,不要“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要注意複習方法的多樣化,運用提問、講授、作業、看幻燈片、電視、電影片、進行實驗等各種方法進行複習;要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學會通過整理編排知識、寫成提綱、口訣幫助記憶。

3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複習是通過反複學習領悟已學知識來防止遺忘和進行鞏固的。它是鞏固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教學中,許多教師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新知識、擴大加深改組原有知識和積極運用所學知識於實際來鞏固知識。這種辦法與複習相比較來看,是一種更為積極的鞏固。它不是要求學生原地踏步、反複溫習,而是在前進中鞏固,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聯係,複習已有知識,在運用知識中不斷鞏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