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富人請仙崖禪師為他的家族永遠興旺寫些祝福語,以便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下去。仙崖禪師展開一大張好紙,寫了一句話:“父死,子死,孫死。”
那位富人看了這樣的話,立刻發起火來,說:“我是請你寫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話啊!你怎麼開起這種玩笑來了?”
“沒有開玩笑的意思。”仙崖不慌不忙地說。
富人急了,說:“那你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的兒子在你前麵死,你將十分悲痛。如果你的孫子在你兒子前麵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悲痛欲絕。如果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盡天年。我認為這是真正的興旺。”仙崖禪師慢條斯理地解釋。
富人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連連稱讚禪師的禪學功底深厚。
其實生死是無法超越的,可以超越的是麵對生死的心態。當一切順其自然、坦然麵對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才是真正的興旺。
——靜一居士:《禪的智慧》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佛法告訴我們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樹立正確的認識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源是無明,因此,正見為解脫痛苦之本。我們要解脫生死,獲得幸福,首先要對宇宙人生有真實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什麼是正確的認識?
(1)相信因果:
“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正確認識因果並深信因果,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我們總是將因果簡單理解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佛法告訴我們:“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因果作為宇宙人生的基本存在規律,遠非我們以為的那麼機械而單一。
認識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惡,並且明確什麼是善的行為,什麼是惡的行為;其次要相信有業有報,即善的行為形成善業,惡的行為形成惡業,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第三,要相信有前生後世,生命是相續不斷的,我們這一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它還有著無窮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而因果正是貫穿整個生命過程並連接三世的紐帶;最後,還要相信有聖有凡,即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分。我們的生命是能夠改造的,它既會因為道德的純淨得到升華,也會因為煩惱的增長而墮落。正是由於命運的可塑性,我們付出的努力才有價值。倘若生命不能轉化,生命不會延續,那麼,無論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究竟又有什麼不同?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續的規則。但對於不信因果的人來說,眼前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他們不會進一步考慮未來的果報。隻有在正確認識因果的前提下,我們的眼光才會更長遠,才會通過積極努力來改造自身命運。
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生命中擁有財富,現在就應該廣修布施。佛陀告訴我們:施比受更有福。因為享樂是對福報的消耗和浪費,而布施則是對福田的培植和耕耘。隻有播種才能收獲,同樣,隻有布施才能帶來富貴的果報。
假如我們希望將來可以長壽,就要珍惜一切眾生的生命,不僅慈悲不殺,還要放生、護生;假如我們希望得到莊嚴的相貌,就要培養忍辱之心,對方無論冤親都和顏相向;假如我們希望得到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要消除嫉妒心,以友好的態度與人相處,對別人的困難主動幫助,對別人的榮譽隨喜讚歎;假如我們希望出生高貴,就要恭敬父母,恭敬師長,恭敬有德之人,同時,不輕視地位卑賤的人,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2)相信無常:(略)(3)相信緣起性空: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它貫穿於佛教的整個教義中。佛教的因果觀之所以不同於宿命論者的機械因果論,也是因為它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因需要在緣的推動下才會結果。無常也是同樣,因為事物是緣起的,是眾緣和合的,所以才會處於無常變化中。
緣起又是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中論》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世間萬物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離開因緣也就沒有一切。
緣起的內容主要包括四緣,也就是佛經中所講的四緣生諸法:
因緣:是事物生起最直接的條件,比如我們在土壤中播下一顆種子,這種子就是親因緣。
增上緣:是助成事物成長的外在條件,比如種子的成長需要土地、水分、人工、陽光等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增上緣。
所緣緣:所緣是緣起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緣。比如眼識生起要有色境,耳識生起要有聲境,色聲之境就是所緣緣,它是心識生起的重要條件。
等無間緣:心念的現前,如流水般相似相續。一念接一念,在心識活動的過程中,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不同的念頭,必須待前念過去之後,後念始能隨之生起。而前念就是後念生起的等無間緣。
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是緣起的。比如眼前這張桌子,就是由鐵釘、木頭、油漆、木工等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的身體也是五蘊和合的。五蘊中的色蘊為物質,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則是指各種心理活動,其中又以識蘊為精神主體。任何精神活動同樣需要眾多因緣的成就,如眼識的生起要具足九緣:即光線、空間、色境、注意、種子、俱有依(根身)、分別依(意識)、染淨依(末那識)、根本依(阿賴耶識),隻有這九緣都具備了,眼識才能生起。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到一種心識的生起,大到整個宇宙,都是眾緣和合而成。佛陀讓我們用緣起法觀察世界,是要求我們透過緣起現象通達事物的空性。在三論宗的根本論典《中論》裏,有這樣一個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為什麼是空呢?因為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自性即不由因緣、固定不變的自體。比如前麵所說的桌子,是由木工、木頭、鐵釘等條件組成,離開這些條件,桌子是什麼?而其中的木材,也是地水火風等元素的組合,離開了這些元素,木頭又是什麼?人是五蘊的假合,離開了五蘊,人又是什麼?
由此可見,緣起法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但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性空並不否定現象,我們不僅要認識到事物的本性是空,也要認識到事物的假相宛然,這才是符合中道的正確認識。
在眾多的般若經典中,處處要求我們以這種中觀思想去觀察世間的一切。《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緣起與性空不二,這也是佛菩薩以智慧對宇宙人生所作的透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緣起有與自性空為一體。很多人對佛教中所說的“空”認識不足,或以為空在色外,或以為色滅才空,因而對空產生種種誤解。而佛法所認識的“空”,是建立在緣起有的當下,不可以離開緣起有去尋找另外的空性。“度一切苦厄”,是說有情隻有認識到這個道理,才能度脫世間的種種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