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夏天的五個瞬間(1 / 2)

北京夏天的五個瞬間

無論你準備走多少地方,北京總是不能錯過的一站。北京的魅力,除了故宮長城頤和園等著名景點,還有就是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氛圍。剛剛從北京回來的林楓提供給我們一份北京吃喝玩樂的地圖。

桑葚和紅嫩櫻桃

在老北京的記憶中,小女孩在每年的農曆五月會主動找小男孩玩,不為別的,隻是為了讓他們爬上桑樹給她們摘桑葚吃。北京人有句俗話叫“櫻桃桑葚,貨賣當時”,過了這個季節就得明年趕早了。在初夏的北京街頭常可看見窈窕的女孩兒提著一包紅嫩欲滴的櫻桃兒,饞得人四處尋覓附近的果攤。新鮮的櫻桃酸甜恰好,嘴皮子麻利的人能迅速地吐出一顆顆小巧的核和細長的把兒。桑葚就都是一個“甜”字了。紫桑葚個兒大,白桑葚口味甜。如果兩個品種混著吃,既不會甜得膩味,又賞心悅目。不過吃完可得照著鏡子擦把嘴,桑葚留在嘴唇上的黑紫色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擦掉的。這是北京夏天裏最讓人幸福的顏色之一:黑紫色。

鏈接:本季其它“鮮兒”:老玉米———老農種在向陽背風的肥沃土地裏的老玉米,現在剛結棒。青蒜苗———現在吃青蒜苗燜鮮黃花魚、青蒜苗燜豬肉絲兒正當時。

灌腸和雕刻時光

夏日的中午時分,跟著北京朋友去嚐老北京的小吃。他點的第一樣就是“灌腸”。這個名字曾經嚇退了很多包括我在內的上海姑娘,但聞到廚房飄出的煎香後,膽自然就大了。朋友把鹽水蒜汁澆在冒著油泡的灌腸切片上,使這灰色的薄塊立刻顯出不一般的靈氣來。咬了一口,果然香脆鹹辣,於是酣暢地把它吃完。然後就看到炸窩頭和醋拌生白菜心上桌來了。吃飽喝足一結賬,不過十幾元錢。

吃完覺得不過癮。朋友說帶我去一家很“藝術青年”的咖啡館吃塊芝士蛋糕。店在二樓,木樓梯讓人覺得親切。忽然看到“雕刻時光”四個字,很是驚喜。曾看過前蘇聯導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寫的電影自傳的書,就叫《雕刻時光》,意思是“把時光記錄在膠片裏”。咖啡館被它的主人取這個名,大概是希望人們在這個地方留下自己的時間和烙印吧。點了熱拿鐵和藍莓芝士蛋糕,看到鄰座的大學生模樣的女孩手中那本《追憶似水年華》。木地板和木桌椅在午後的陽光下泛著老舊的光。

鏈接:雕刻時光

“雕刻時光”咖啡館:咖啡、藝術電影、書籍,這些符號是這家咖啡館聲名遠揚的因素。小資們叫它“藝術青年會館”。原在北京大學東門和清華大學西門之間的成府街上,小區周遭環境極富有人文氣息,學術書店萬聖書園就在這條小街上。現在雖因高科技園區的建設而被拆遷,但老板已開出了雕刻時光理工大學店、五道口店和香山店等分店。

看故宮和放風箏

黃昏時分爬上景山公園的至高處———“萬春亭”看故宮的千萬塊琉璃瓦在斜陽下熠熠閃光的模樣。山不高,所以爬得並不累。在亭子裏坐定,燕子就在麵前盤旋穿梭,像極了一把把小剪刀。我個人覺得從那個角度看故宮是最有味道的,那些重簷飛角下藏著湮沒在曆史中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出了景山公園,在北京夏天的黃昏中信步踱到天安門廣場,很遠就看到飛舞在天空中的風箏。天漸漸黑了,天上一閃一閃飛什麼東西,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裝了燈彩的風箏在夜色的襯托下輕舞飛揚呢。

鏈接:風箏

放風箏的好地方:天安門廣場、朝陽公園、熊貓環島附近、中華世紀壇、石景山遊樂園。

買風箏的地方:在地安門的“三石齋”,滿屋各式各樣的風箏讓人眼花繚亂。常見、常放的風箏大概分三類:硬翅、軟翅和龍。硬翅風箏比如“沙燕”、“三角”,四周用竹條勾勒出形狀,中間用紙糊住,但紙上的圖案卻可以任意創作。軟翅風箏樣子都特漂亮,蜻蜓、蝴蝶、金魚……隻有上麵一半是竹條,而下麵在風中飄舞的則是彩色的絹或尼龍綢。龍其實應該叫“串兒”,不是單個兒的風箏,而是很多個串在一起的長風箏,像巨龍、蜈蚣、扁擔風箏。

宮牆垂柳和筒子河

記得一位北京作家說,從文津街向東,過北海,經故宮,直至沙灘,是北京最美麗的大街。

我並沒有特意去尋,而是那天搭朋友的車四處閑逛時經過文津街路南的國務院北牆,忽然體會到的。偶往灰色高牆下一瞥,看到茂盛的枝葉間有淺色的花;在北海白石橋上環顧三海,讓人想起“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大街從故宮景山間穿過,宮牆垂柳比威嚴的城垣還高出一頭;北池子北口拆遷平房辟出一片綠地,向西望見寬闊平靜的筒子河倒映出故宮的七彩角樓,北海高聳的白塔,蓊鬱的景山和萬春亭,山下的黃瓦紅牆,急駛的各色車輛,自行車,行人,還有不少舉著相機的攝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