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坐羊皮筏漂流千年
到蘭州旅遊,美麗的黃河之濱是一定要去的,如果還能親身體驗坐著羊皮筏子來一次黃河漂流,才算真正領略了西部的黃河風情。
黃河流經蘭州市境內的一段,河麵寬闊,險灘密布,暗礁重重。在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鐵橋建成之前,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是重要的水路貨運工具,筏子像一片落葉一樣在波濤洶湧的激流中奔馳,水手們穿浪穀,越浪峰,十分驚險。它載著蘭州人往來於濁浪滔天、波濤翻滾的黃河兩岸,遠去寧夏、青海、內蒙古等地;黃河上也曾出現過巨大的筏子滿載貨物緩緩順流而下的熱鬧場麵。隨著黃河上的橋梁越修越多,大小船隻往來穿梭,羊皮筏子這盛極一時的交通工具今天卻變成了大膽遊客的遊玩項目。
早在千百年前,聰明勇敢的黃河兒女就鑽進充氣的牛羊皮胎裏浮泅過河。《水經注》中有關於皮筏子的記載,《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那時的羊皮筏子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已經差不多了。
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地方。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經過晾曬的皮胎顏色黃褐透明,看上去像個鼓鼓的圓筒。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型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把一隻隻皮胎順次紮在木條下麵,皮筏子就製成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之後攜帶。
現在,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十三隻皮胎采取前後四隻中間五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二十來斤,能坐五個人。據說,從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隻皮胎,能載重十五噸。
劃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子客”,他們都是有很多年經驗,深諳水性的的老“把式”。電影《筏子客》中就有粗獷驃悍,技術高超的“筏子客”形象。“筏子客”老李扛著筏子走到河邊小碼頭,將羊皮胎朝下放進水中,在木架子上鋪幾塊墊子,等我們盤腿坐好了,他也坐下來開始劃槳,筏子便離開碼頭,隨水漂流。他說過去做“筏子客”非常危險,是在刀口浪尖上討營生,因此有很多講究,比如不能說“破”、“沉”、“碰”、“沒”、“斷”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還要掛紅、放炮、焚香、祭奠河神。現在會劃羊皮筏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現在黃河的水情不像從前那樣險惡,為了遊客安全,羊皮筏子也隻在比較淺的水域行駛,因此坐筏子的感覺也少了些驚心動魄。坐在筏子上,低頭就能看見黃河水從羊皮胎的空檔中悠悠穿過,向下一伸手穿過木架子就能撩到涼涼的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隨著水波蕩漾晃晃悠悠,乘客卻不會被水打濕,有點“我自端坐,任他風浪”的味道。河麵上涼風習習,渾黃的河水打著漩渦緩緩東流,河心小島上蘆葦搖曳,河對岸的山上白塔俏然屹立,看“筏子客”使出“壓”、“抓”、“提”等招式劃槳,聽他高亢地扯著嗓子唱幾句顫悠悠的“花兒”…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黃河的獨特韻味。
相關鏈接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景線。
把一張張羊皮經特殊方法加工縫製後,經充氣紮成氣囊,按排列捆綁在數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個之間,以12個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變向靈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將總浮力分散在十數個單獨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稱一絕。羊皮筏子由來已久,在沒有現代航渡設施的數百年間,一直是黃河上遊擺渡、載貨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壯年,祖輩相襲,以為生計。現在,蘭州一帶的黃河航道彩虹飛架,汽笛不絕於耳,羊皮筏子多已銷聲匿跡。偶有見到,也多為滿足好事者獵奇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