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華東 水鄉古鎮天文台(1 / 2)

遊走華東 水鄉古鎮天文台

→第一站:西遞村

徽州鼎盛時期見證

明清時期,徽州人善於經商,“徽商”享譽全國,創造了“無徽不成商”的商業神話,叱吒中國經濟舞台300多年。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揚州接見的80巨商中,徽州人占了一半。然而,與其它地方商人不同的是,徽州商人“賈而好儒”。他們經商富庶後,衣錦還鄉,首選大興土木,建宅修祠,繼而著眼於理學、經學、繪畫、教育……其中黃山腳下的西遞村,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築風貌和人文環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來到地屬黟縣的西遞村,當地人先考我們:“黟”字如何發音?我們想當然地說:“有邊讀邊,不是讀‘黑’就是讀‘多’”。他們笑著連連搖頭說:“都不對,應發‘衣(yi)’音。”原來這是個古字,我們恍然大悟。舉目四望,豈止這字是古的,這裏的一切都很古老:古村落、古牌坊、古街、古宅、古祠堂……既大氣又典雅。至今仍保留的明清民居有幾百棟之多,其中保存得十分完好的也有124棟。

徽州建築除具有秀美壯觀、豐富多彩的特色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建築裝飾的運用均以磚、石、木雕藝術而著稱。

有人說建築是濃縮的曆史和文化,是凝固的音樂。一點不假。在村口,一座飛簷翹角的牌坊巍然守立,仍保持著昔日的威嚴和榮耀。牌坊的梁、坊、頂附加了許多精美的石雕,橫扁上赫然雕著“荊藩首相”字樣,下麵還寫著“大夫胡文光”。據說這是江南首富胡文光在山東做官時,由於清廉受到皇帝的獎賞而立的牌坊。這裏的胡氏祖先雖為商賈,卻沒有奸商之氣。他們創業的背景正如一首徽州民謠所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經過一番艱辛,才開創了西遞的鼎盛年代。

信步走在古風綿長的街道上,鱗次櫛比的馬頭牆,被視為宗族聖殿的胡氏宗祠,斑駁的古老大屋,保存完好的學塾堂。特別惹人注目的是帶有“八”字形影壁的大門,門頭上布滿了石或磚的雕飾。一些有名堂的宅第門楣上用磚或石雕刻著“履福堂”、“大夫第”等字樣,有的門前還擺放著彰顯主人身份的石鼓和上馬石。據說徽州的磚雕在雕刻手法上有平雕、浮雕、鏤空雕等,有的竟鏤空9層之多,玲瓏剔透,令人歎為觀止。

在一處普通人家的房屋,有灑滿陽光的天井。廳堂裏,正中擺放著八仙桌,上麵有一瓷瓶和一方鏡,取“平靜”之意,為的是祈佑出外謀生的家人平平安安。中間放置古鍾。前廳正中上方懸掛匾額,下麵是巨幅國畫,兩側是頗具人文氣息的楹聯。這些楹聯內容廣博,其中不乏教化子孫,引導其立誌做人的。如“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求”、“仁心為質襟懷廣,善氣迎人趣味長”等等。每家屋裏靠牆邊的櫥架上還擺設著青瓷舊玉,林林總總的古玩,耐人尋味。

現在住老屋的人們仍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他們用以取暖的橢圓形大桶,底部放置了一個套著架子的碳爐。人們坐在桶中,膝上蓋著被子。四五口人家則每人一桶,圍坐廳堂。這些故主的傳人,就這樣在穿透一扇扇雕花窗欞的光影中,悠悠然地抽著煙,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第二站:紫金山天文台

天文曆史博物館

小時候,我從教科書上認識了在中國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就有了去親眼一看的想法。這次,我的好奇心終於得到了滿足。

紫金山天文台坐落在南京市郊風景秀麗的紫金山第三峰上。從高處望去,多個圓頂的房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海拔250米的山頭上,被綠樹所環抱,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美麗的銀光。

天文台的房頂為什麼設計成圓頂呢?原來,這種設計有它的特殊用途。運用望遠鏡,可看到圓頂上有一道寬寬的巨大的天窗,龐大的天文望遠鏡正是通過這個天窗指向浩淼的太空的。聰明的人們在圓頂和牆壁之間安裝了幾個輪子,對於特別大的圓頂,則安裝馬達來驅動。這樣,不管望遠鏡指向天空的任何方向,隻要把圓頂上的天窗轉到鏡頭前麵,天體射來的光線立即就進入鏡頭,便可觀察到任何目標。不用時,天窗可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