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和它的古風記憶
在燈光之下,小村內一麵殘破的門戶在訴說著無盡的荒涼。
對於很多人來說,江永可能隻是一個名字陌生的縣城,但廣州的不少蔬菜水果都來自這裏,湖南永州是離廣東最近的湖南城市,而江永則是永州屬下的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城。江永盛產香柚、香芋、香米、香薑、香菇,這些特產並稱“江永五香”,正是這樣的飄過南嶺的“五香”讓我們放棄了“永州之野產異蛇”的刻板印象,像尋找江南水鄉一樣尋找起與廣東同在南嶺腳下的江永來。
上甘棠:一路遺跡一路史跡
上甘棠村在江永的層鋪鎮,是湖南省發現的創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延續時間最長的村落。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盡管養在深閨,遠離文化的中心,但其實承載著的也是中原文化的印記。濃厚的文化氣息從中原一路南下,在這裏稍作回旋,就已經濃墨重彩,南嶺稍作阻隔,所以廣東的氣候和這裏相差不多,古村落的感覺卻大大不同了。
位置
上甘棠村依山傍水,依據的是中原文化的風水學,村口就是一條小溪,不急不緩,繞村而過,河麵上一座三門的石拱橋,資料記載,這座殘橋名曰步瀛橋,建於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6年),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這半邊殘橋卻再沒人去修,從那時屹立至今。
在北頭村口約一百米的小河上,還有一座石榫為墩、石板為梁的小石橋。據說是建於漢代。這座小橋更令人驚訝的是橋麵石板對榫得嚴實合縫,橋麵被磨得相當光滑。千百年曆史的鄉間建築可以見到這樣精湛的工藝,令人對古老文化悠然神往。
月陂亭
小橋的另外一處古跡是月陂亭幾十米長的石壁上的24方古代石刻。石刻綿延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敘事文和唱和、八景詩歌以及勸論文等,很好地保存了鄉間的文化傳統。這些石刻中以文天祥書法題辭的“忠孝廉節”最為有名,據說,村裏有一位在臨安任太守的官員叫周德源,與文天祥交往甚密。文書贈四字,周視為珍寶,告老還鄉時攜回村裏。此後,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為銘。並於清乾隆二十八年鐫刻於石壁之上。
石壁之下的小徑是湘中至兩廣的古驛道口,遷客騷人,多從此入兩廣。驛道一邊是謝沐河,是漓江的源頭之一。今天走來,這段驛道少了遠遊的蒼涼,多了幾分鄉居生活猶如桃源的溫暖。
村落
小村是從唐朝開始就由山東遷來的周氏族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村內的建築保留著明清時代鄉村民居的特點,全村分為10族布局,各戶以天井組合形成住宅單元,體現著傳統的宗族觀念,村內最高的建築是文昌閣,建於明萬曆48年(公元1620年),和許多鄉村的文昌閣一樣,這座建築當初是為了彰顯上甘棠村曆史上造就的11名進士、100多個文武官員的光輝所建,盡管陳舊破損,但卻自有一股敦厚之風。
除了橋和閣樓,小村內沒有什麼特別的建築,民居多以紅磚或青石建成,地上鋪石板路,屋角有突出的馬頭牆,屋簷上裝飾著彩繪與磚雕,說不上特別精致,但卻有難得的不做作。
記憶
殘橋上的綠苔,石板路上走過的牛車,驛道兩邊的日漸模糊的石刻,田埂間休憩的農夫,積滿灰塵的文昌閣內的木樓梯,上甘棠村帶給我們的就是記憶中的鄉村的模樣,有古跡但是不多,讓人沒有審美上的負擔,更有心情欣賞自然中的古村。
“上甘棠八景”的自然風光被寫成詩歌吟誦,“昂山毓秀鬆堅操,芳寺鍾聲及遠方。清澗漁翁塵俗少,山亭隱士利名忘。甘棠曉讀經和史,獨石時耕禾與桑。西嶺睛雲佳樹靄,龜上夕照鏡霞光。”是遊覽的最好指南,同時寓情於景,體現的也是儒家樂山樂水的胸懷,這讓我們更能夠在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落中體味到濃濃的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