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交流?
從接受這個改編教材的任務到如今交活,前前後後將近三個年頭。其間,原書的整體風貌、基本特色、內在鋒芒都一一呈現。借助那本厚厚的英文版書籍,改編者與原作者不斷地對話協商,尋找更為貼切的適合中國語境的表述方式,從而給這漫長的、有時甚至是繁複的過程賦予了意義。
何謂訪談?在關於“訪談”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上,本書反複強調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雙方”、“互動”,即在注重訪談者的同時,將平等的態度與精力投向訪談對象,注重訪談對象。在許多情形之下,甚至訪談雙方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彼此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決定或被決定的。這種視交流中的平等與互動高於一切的思想,已經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同類教材所承擔的使命,而具有了某種文化與哲學意義上的啟迪。這樣一種理念,滲透於全書的字裏行間,而它與我們祖先所推崇的“推己及人”、“愛人如己”等儒家文化的精髓又是何其相通?這便是全球化時代整個人類彼此交流中麵臨的困境與出路之所在吧。《訪談的藝術》讓我們看到,談話、對話、交談這種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如同空氣一般無所不在的活動,原本蘊含著如此細致、微妙、深刻的思想,需要那麼多看似平常卻暗藏玄機的溝通技巧。
作為新版和中文版,本書增加了不少與全球化和本土化相關的新內容。在本書中,訪談是一個人際交流與傳播的過程,其間最為重要的幾個階段涉及訪談架構、提問、傾聽等關鍵環節。訪談既包括了我們一貫理解的采訪,同時也包括了探查性、調查性、求職與招募、績效評估、勸服以及谘詢、醫患交談等諸多類型。其涵蓋麵之廣大豐富、拓展了“訪談”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幾乎囊括了人際交往的各個領域。在這個意義上,訪談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活動,是我們與外界交流溝通的基本工具。
改編中,首先引起我興趣的,是這部教材的整體風格。那詳盡的敘述,娓娓道來的語氣,平實乃至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及既細致入微又高屋建瓴的夾敘夾議,都令人耳目一新,與國內這一領域的同類教材大異其趣。與其說這本《訪談的藝術》是一部教材,還不如說它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一本探討傳播、溝通理念與技巧的寶典,一扇領略不同文化和語境下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互動交流圖景的視窗。為此,我們在中文版中盡可能保留了原作者的這樣一種敘述風格和語言特色。
當然,作為傳播學專業的教師,從這部教材的編寫中,我也感受到中西文化、中西新聞傳播在理念、教育上的差異和人類共性,深深體會到東西文化和中美文化的差異,體會到不同社會背景之下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及現實操作上的共性和不同。譬如,關於“誠實”的理解和測試,在原書中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和筆墨,作者不厭其煩地講述誠實之於做人的重要性,更以大量的篇幅和多樣的方式展開對訪談雙方誠實度的反省與測試,而其中許多被認為有悖倫理道德的提問,在我國的現實語境中,恰恰是視而不見抑或是看成理所應當的原則而加以肯定的。反之,個別在我們的文化中被認為有所忤逆的言行,在英文版的教材中卻以正麵案例的麵目出現。同樣,在關於招聘式訪談中如何提問等方麵的理解與限製上,中美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鑒於此,筆者在改編時對各章中過於細致且不大符合中國國情與文化等的部分作了適當刪節、壓縮或改寫,如第9章中客戶接聽電話的例子。但同時又保留了許多看似與目前我國相關領域的現實情形“脫節”的案例因為這些案例的確頗有啟發它們是如此細致、周到、並富含人文色彩而這與我們正在倡導的時代精神和管理理念又是如此的契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9章即績效訪談中關於辭退員工問題的理念、程序乃至具體對話的設計,其中閃現的科學、人性之光,值得借鑒。另外,第7章中關於招募員工的問題,英文版教材中反複出現EEO 即美國平等雇用法的字樣,並對之作了逐條解讀,以此作為整個招聘式訪談中貫徹始終的主線和準繩。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之下,用工製度等社會問題可能是此類訪談中具有前提意義的話題,相關內容的適當引介無疑將開拓學生的思考空間,提升他們的觀察起點。引介過程中,我們在一些特殊的說法、詞語後麵以括弧的形式注明了相應的英文表述,以便讀者體會其在原文語境或西方作者筆下的具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