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洪水(2)(1 / 3)

防汛與抗洪

1998年的抗洪鬥爭,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中央明確提出了確保長江大堤安全、確保重要城市安全、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抗洪目標,作出了大規模調動人民解放軍投入抗洪搶險,軍民協同作戰的重大決策。廣大軍民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奮力抗洪搶險,成功地抗禦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襲擊,取得了抗洪搶險鬥爭的全麵勝利。防汛抗洪的主要措施是:

(1)充分準備,全麵部署。汛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提早作出了長江可能發生全流域型大洪水的判斷;較往年提早一個月召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第一次會議,對防汛抗洪的各項準備工作,作出全麵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檢查了大江大河特別是長江的防汛準備工作,督促落實各項措施;公布大江大河行政首長防汛責任製名單,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組織修訂印發了大江大河洪水調度方案,落實了各項防洪預案;加大汛前投資,應急加固了一批險工險段險庫險閘;實搶險隊伍,儲備了防汛搶險物資,為戰勝洪水奠定了基礎。各級水利部門認真抓好各項防汛準備工作。按照國務院和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各地對防汛準備工作作了周密安排。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按照防禦1954年全流域型大洪水的要求,加大了防汛準備工作力度。其他各省區也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做了大量防汛準備工作。

(2)統一指揮,正確決策。在整個抗洪搶險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時刻關注汛情的發展,高度重視災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領導抗洪鬥爭。8月7日,在長江抗洪的緊要關頭,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了《關於長江抗洪搶險工作的決定》,對抗洪工作進行了全麵部署。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親赴第一線指揮抗洪搶險救災。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定,8月11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湖北荊州召開特別會議,針對長江防汛極為嚴峻的形勢,決定采取嚴防死守長江大堤的8條具體措施,要求各地加大巡堤查險力度,突擊加高加固長江大堤,做好搶大險尤其是潰口性險情的準備,及時排除險情,及時補充搶險料物,合理部署和使用抗洪搶險力量,做好洪水科學調度。

8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大堤4~5號通航閘之間基礎發生重大管湧險情,導致大堤決口。險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國務院領導親臨現場視察,立即組織各方麵力量全力堵口,中央軍委緊急調動部隊迅速趕赴現場。由有關方麵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組在現場研究製定了堵口方案,決定在決口處沉船外側搶築圍堰,減小決口處的流量;在決口處由部隊搶築鋼木組合結構壩進行封堵;在決口下遊側再修築第二道圍堰,防止災情擴大。經過軍民奮勇拚搏,8月12日堵口成功。此次決口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根據預報,沙市水位將超過45m。按照防洪預案,荊江分洪區有可能啟用,湖北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前轉移了荊江分洪區內的群眾,做好了分洪準備。黨中央、國務院對荊江分洪區運用問題極為重視,提出明確要求。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現場召集有關專家分析了當時的抗洪形勢:第一,荊江分洪區的作用主要是保護荊江大堤的安全。荊江大堤十多年來已按防禦45米的設計水位進行了加固,大堤在設計水位之上還有2m超高。水文部門預報沙市洪峰水位為45.3m,距堤頂尚有1.7m安全超高。荊江大堤經過幾十天高水位實際考驗,無重大險情。因此,對荊江大堤來講,隻要進一步加強防守,不啟用荊江分洪區,安全是有保障的。第二,長江上遊和三峽區間降雨已暫時停止。據水文部門計算分析,這次洪水過程需要分洪的超額洪量隻有2億m3左右,為此而啟用有54億m3分洪容積的荊江分洪區損失太大。第三,從當時長江防守最緊張的洪湖、監利河段堤防防守情況看,該河段遠離荊江分洪區,荊江分洪區分洪對降低這一河段的洪水位作用不大。當時水文部門預報,第六次洪峰推進到洪湖,其洪水位比前一次洪峰低。洪湖地區軍民團結抗洪,已經連續戰勝了五次洪峰,隻要繼續嚴防死守是可以戰勝洪水的。根據以上分析,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不啟用荊江分洪區,繼續嚴防死守長江大堤;加強科學調度,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境內的有關水庫盡全力攔蓄洪水,削減洪峰流量。經廣大軍民奮力抗洪搶險,長江第六次洪峰8月17日通過沙市,水位45.22m,避免了運用荊江分洪區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