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防汛(1)(1 / 3)

防汛

防汛就是汛期防止洪水為害,保障防護區安全的工作。汛前準備包括:培訓防汛人員;檢查防洪工程設施,消除隱患;製定防汛方案;備足防汛物料;建立健全洪水預報警報係統。汛期工作包括:及時了解氣象水文狀況,預報水情,必要時下達警報;巡查和守護防洪工程,運用防洪係統各項措施,依據水情和工程狀況以及防汛調度計劃,控製調度洪水,遇有險情立即搶護;當發生超標準洪水時,請示上級同意後采取緊急措施(如分洪、撤離分洪區居民等)以減小損失。汛後對防洪工程及防汛工作進行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對搶險工程要加固;若采用分洪等緊急措施,則應作好善後工作。中國在西漢時已設治河機構管理治河和防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從中央到地方均設有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防汛工作。其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重於搶,有備無患。”

旱災

旱災是由於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3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易旱地區

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氣候。通常將年降水量少於250mm的地區稱為幹旱地區,年降水量為250~500mm的地區稱為半幹旱地區。世界上幹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國的西北部。這些地區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發量大,農業主要依靠山區融雪或者上遊地區來水,如果融雪量或來水量減少,就會造成幹旱。世界上半幹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區,歐洲南部,西南亞;北美中部以及中國北方等。這些地區降雨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極易造成季節性幹旱,或者常年幹旱甚至連續幹旱。

中國大部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至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麵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幹旱。西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區春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華南地區旱災也時有發生。

旱災概況

旱災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普遍性。波及範圍最廣、影響最為嚴重的—次旱災,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圍—些國家發生的大旱,遍及34個國家,近一億人口遭受饑餓的威脅。

中國旱災頻繁,旱災記載見於曆代史書、地方誌、宮廷檔案、碑文、刻記以及其他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曾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範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於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在不同地區先後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個省受旱,有“齧草嘬土,餓殍載道,民食觀音粉,死徒甚多”的記述。20世紀以來,1920年陝、豫、冀、魯、晉5省大旱,災民2000萬人,死亡50萬人;1928年華北、西北、西南等13個省535個縣遭旱災;1942~1943年大旱,僅河南一省餓死、病死者即達數百萬人。

1950年到1986年全國平均每年受旱麵積3億畝(0.08億hm2),成災1.1億畝。幹旱嚴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國受旱麵積都超過4.5億畝(0.30億hm2),且成災麵積超過1.5億畝(0.1億hm2)。1972年北方大範圍少雨,春夏連旱,災情嚴重,南方部分地區伏旱嚴重,全國受旱麵積4.6億畝(0.31億hm2),成災2億畝(0.14億hm2)。1978年全國受旱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伏旱最為嚴重,全國受旱麵積6億畝(0.40億hm2),成災麵積2.7億畝(0.18億hm2),是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