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李澤楷神話眾議(1 / 3)

網絡時代李澤楷神話眾議

李澤楷創造了神話,還是泡沫?他的空手套白狼的“圈錢”手法遭到不少非議,他沒有拿出有名氣的科技產品被一些業界人士看輕。然而,李澤楷畢竟推動了香港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名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不愧是時代英雄。空手套白狼的現代版本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

作為世界重要商埠的香港,人們最為崇拜的是財富的聚集者,而不是政治、軍事、文化領域的傑出人士。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香港華人地位最顯、財富最巨者大多是買辦。那個時代,財富控製在英商手裏,而買辦是溝通英商華商之間的媒介,買辦由此而獲取不俗的經紀費,並把這些錢用於各項投資。實業家不如買辦來錢來得快、來得輕鬆,買辦空手套白狼,被人們戲稱為“耍嘴皮子”發財的人。

那個時代的香港華界首富是怡和洋行買辦何東爵士,他死於50年代。死前他早已不做買辦,那時買辦已徹底走向衰落———40年代末,彙豐銀行首先打破行規,直接向華商提供貸款。

買辦作為一種職業完成了曆史使命,但買辦的家族仍很富有。但這種富有沒有維持太久,盡管那時沒有正式的排行榜,在人們公認的財富榜中,不斷增加了新麵孔,也就意味著老麵孔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20世紀後半葉,土地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價值。社會財富迅速向地產商手中聚集,地產商是最富有的一族。他們中的傑出代表有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霍英東等。他們的第一桶金浸滿了他們的辛勤汗水,他們是經曆幾十年積累才躋身於巨富階層。

他們的發跡史,代表了傳統產業時代財富轉化的特點。

買辦也是生活在傳統產業時代,但他們是殖民經濟的畸形產物。他們賺錢,毋須像實業家那樣需要投入資本,然而他們擁有知識和資訊方麵的優勢:懂得雙語(英語及漢語)、掌握商貿方麵的資訊,並了解商貿的運作過程。如果抽出政治概念,他們基本上屬於早期靠資訊吃飯的人。

是不是空手套白狼?見仁見智,各人的理解不同而已。

李澤楷生活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

他不是資訊高科技產業的先知者,也不是香港業界的先行者。但他後來者居上,以名聲大、財富巨而壓倒了成千上萬先知者和先行者。

李澤楷創造出空手套白狼的最新現代版本。

他不像他的父輩那樣一步一個腳印地擴大經營、積累財富。他幾乎是在跳、在跑、在飛,盈科創建才七年多,盈動借殼上市才半年多,已是市值2000多億元的大型企業。奇就奇在買殼複牌的第一天,盈動(得信佳)就膨脹成與藍籌股平起平坐的大公司。

地產商之類的實業家發財,必須拿房子去與買家交換,或者拿賣房盈利去誘惑投資者掏錢買你的股票。

李澤楷拿出了什麼呢?他拿出的是“高科技概念”、是“盈利的光輝前景”。

就這點來說,他還不如舊時代的買辦,買辦得給你買來洋貨、弄來貸款、簽下訂單,才敢收你的錢(中介費)。李澤楷玩來玩去,都是在玩虛的東西,把“虛擬經濟”

的賺錢大法發揮到了極致。

美國著名財經報紙《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家常說這麼一句話:“股市裏的人,永遠不會成熟。”換言之,就是投資者永遠是被誘惑的對象。當然投資者有清醒的時候,隻是他們剛清醒還沒來得及擦幹淨眼屎,很快又會被下一輪新景象弄得神魂顛倒。

李澤楷是一個時代的智者。他極善利用世紀之交人們對高科技的崇拜,對自己和自己的公司來個全新的“高科技包裝”。五顏六色的包裝紙裏麵當然還是“虧損”,恰恰是這七彩飛舞的包裝弄得投資者眼花繚亂、心花怒放。這般,股票怎麼不會高?公司市值怎麼不會超常發展?

在這個時代,運用這種手法的,不乏其人,其老祖宗就是矽穀和華爾街的大亨少帥們。李澤楷有所創新,不隻是玩得更嫻熟、令眾人神經兮兮,他能夠在眾人皆醉我獨醒中,靈活自如地轉換手法。

小超人的超人之處,是他並不打算把時髦之極的“虛擬經濟”賺錢大法一味地玩下去。他知道嚐到“虛擬經濟”甜頭的人,若想一甜到底的話,必定會受到“虛擬經濟”的懲罰。

說到底這種人還不算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因為投資者遲早會清醒,他們終會明白,無論傳統上市公司,還是“新經濟”公司,評估其股票價值的依據,仍然以市盈率為主。

所以李澤楷要由“虛”向“實”靠攏——收購香港電訊。有朝一日,投資者對越虧越升的網股失去耐心和信心,對這類敗績網股吐唾沫時,人們發現,李澤楷早已上岸了。

這個時候,無論人們如何稱讚或詛咒那批空手套白狼的網主們,都不會引起李澤楷這個香港“網霸”股票的大幅波動。怎麼說來,兼並了電訊的盈動都應該向股東派紅利了。

以後的李澤楷,不會全玩虛的,也不會淨玩實的,而是虛虛實實,亦虛亦實。

這樣的好處是,兩邊的利益都能靠上,而兩邊的弊端都可最大限度地避免。

是在創造神話,還是製造泡沫

世間並無神話,所謂神話,隻是人們為了形容超乎尋常的事物而使用的一個誇張詞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姑且認為世間確有神話。

無疑,李澤楷是一個創造神話的人。他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締造了一家市值龐大而盈利全無的高科技公司,並且超乎常人想象地向人們展示“亞洲第一”的光輝前景。

李澤楷的神話能夠維持多久呢?

如果這種輝煌能夠維持到網絡經濟不再屬於“新經濟”範疇,人們以一種平靜的心態看待網絡、網業、網企、網主、網股時,那麼李澤楷創造出的神話必定會載入史冊,而不會留下一片汙漬。

否則,他就製造了一堆泡沫。

香港股市不乏大起大落的例子,陳鬆青是其中的典型。他空手套白狼,不斷暗示的所謂強大的“政府背景”,向投資者展示公司的利好前景,以極短的時間締造出一個龐大的集團公司。神話破滅後,股價一瀉千裏,公司被清盤,陳鬆青因“詐騙股東、騙取銀行資產等罪名”而被判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