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在上一部作品中,主要講述希特勒“巴巴羅薩”計劃的核心機密及德軍實施這一計劃的過程,斯大林又是怎樣對希特勒心存幻想,以致使德軍輕而易舉地叩開了蘇聯的邊境大門,並長驅直入到蘇聯的心髒。雖然蘇軍也有頑強抵抗,但傷亡慘重,戰鬥異常艱苦——紅軍在作戰時,除了以無數生命為代價去完成上級的任務外,根本就不會打仗。在一片混亂中,斯大林開始對他的部下普遍失去了信心,他決定以他個人的意誌來指揮這場戰爭。

但是,斯大林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在完全沒有弄清楚局勢的情況下,他便不切實際地要求邊境各軍區展開反攻,將戰火在第一時間引向國境之外。而作為進攻的“主角”,自然非坦克機械化部隊莫屬。在當時,紅軍已擁有29個機械化軍,2.2萬輛舊式坦克以及1200輛T-34和639輛KV重型坦克,是世界上數量最龐大的軍隊。(2.2萬輛坦克是個什麼概念?打算畢其功於一役的“巴巴羅薩戰役”德軍坦克也不過3400輛而已!)

然而,數量並不等於質量。據說在戰爭爆發前夕,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正在進行中修,隻有33%的坦克在軍中服役。許多坦克駕駛員隻經過70個小時的課堂學習便倉促上陣,以致出現了部隊接收到T-34坦克卻無人懂駕駛的尷尬地步;一支擁有856輛坦克的機械化軍,未經一戰,卻在開赴前線的途中拋錨了一半。這種景象比比皆是,終於耗空了蘇軍殷實的家底。

古德裏安將軍後來回憶說,蘇聯坦克之間缺乏配合,各自為戰,應變能力極差,通常是指揮坦克後麵跟著一群坦克,如同老母雞領著一群小雞,一旦指揮坦克被擊毀,其餘的坦克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一些坦克連基本的無線電台都沒有,行軍作戰靠旗語,車長站在炮塔上用靴子指揮坦克前進——踢駕駛員左肩,就意味著將坦克左轉;踢駕駛員右肩,就意味著右轉……

據蘇聯方麵提供的資料顯示,1941年6月22日之前,蘇聯紅軍投入戰鬥的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自行榴彈炮超過了28800輛。然而僅僅開戰兩個月後,這個龐大的數字就因為各種原因而縮水了一半,在短短3周的邊境交戰中,蘇聯紅軍被打得潰不成軍,500萬陸軍僅被俘人數就不下150萬!

截至7月底,希特勒的入侵大軍便深入蘇聯腹地600多公裏,以勢如破竹之勢相繼占領了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離蘇聯首都莫斯科僅300公裏之遙。雖然第二階段的斯摩棱斯克戰役因為盧金將軍頑強抵抗,花了近3周時間,比第一階段5天結束的明斯克戰役要長很多,但是如此深入敵後,俘虜的人員、兵器裝備又是那樣的令人瞠目結舌,無疑預示著蘇聯敗局已定。

孰料,希特勒全殲蘇軍於國境線的計劃最終還是破產了。他最初的如意算盤是:在到達第聶伯河之前便摧毀蘇聯紅軍主力。但是蘇維埃俄國的動員能力遠比想象中的可怕。戰爭剛剛爆發兩個月,希特勒就開始痛斥德國情報部門無能了。哈爾德告訴他,紅軍頂多有180個師,結果7月份一統計,發現竟有360個之多,而且數量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下一步該怎麼辦?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之間產生了分歧。勃勞希契和哈爾德主張繼續向莫斯科推進,力爭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占莫斯科。不是因為莫斯科本身,而是他們預料“會在莫斯科戰役中逮住蘇軍主力,並加以殲滅”。希特勒則更傾向於先了結南方的戰事。特別是當他發現烏克蘭出現一個合圍蘇聯完整方麵軍的絕妙機會後,就更熱衷於這個方案了。雙方為這個問題持續爭論近一個月之久,最終因古德裏安的“變節”,導致了進攻莫斯科方案的全麵流產,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團軍群南下作戰的“基輔會戰”。

德軍進行的基輔戰役,包圍並殲滅了大量蘇軍,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當時,德國第6集團軍從正麵鉗住了由基爾波諾斯上將指揮的蘇聯西南方麵軍,古德裏安從敵人的背後深入插進,克萊斯特則在第聶伯河灣向北突進。這兩支裝甲部隊於9月14日在基輔以東240公裏處的洛赫維察順利會師,進而封閉了合圍圈。蘇軍從合圍圈中逃出的人數很少,包括基爾波諾斯上將在內的方麵軍高級將領都在試圖逃跑時被打死。據統計,德軍最後捕獲的俘虜竟有66.5萬人之多,是世界軍事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圍殲戰”。

不過,待到基輔戰役結束,時間已到9月末。這意味著俄羅斯最惡劣的冬季即將來臨。在這種情況下,德軍還能完成“巴巴羅薩”計劃中對莫斯科的最後一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