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長怎樣對孩子說“不”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在所難免。當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或做出危險的舉動時,父母必須學會說“不”。然而,我們的父母不是過於寬容,就是過於嚴厲。前者如同放縱。後者則容易造成衝突。那麼,怎樣說“不”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此,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美國家長們的成功做法。
●美國家長何時說“不”
父母們必須明確何時何地說不,以下是四種必要的時候。
①當孩子們的健康或安全處於危險狀態時該說“不”。
孩子們確實需要有探索、體驗並嚐試新生事物的自由,但是作為父母,你有責任保護他們的身心不受到傷害。
很明顯,當孩子們想吞食含鉛的牆壁塗料碎片,嚐一嚐他在垃圾堆裏撿到的有毒物質,或者在繁忙的停車區跑來跑去,而不是抓住媽媽的手時,父母們必須說“不”。當孩子們在上學期間想晚上熬夜看電視或看成人電影時,也應當對他們說“不”。當他們想抽煙、喝酒或吸食毒品時,應該為了他們的健康和安全而說“不”。
②當孩子們即將違反規定時應該說“不”。
規定是為了保護孩子並且教育他們分清是非和主次以便過是幸福生活。家庭需要製定規定,以便每一個成員知道自己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規定教育孩子們怎樣尊重別人的財產、權利和習慣。規定可以教育孩子怎樣尊重他人。最重要的是,約束孩子能讓他們學會遵從並履行規定——這是在道德、法製及有序社會中生存的至關重要的技能。
當孩子們在家裏接受並且聽從規定,他們能夠離開家並融入到需要遵從更多規定的更廣闊的外麵世界中去,如果那些規定得到遵從,那麼社會能更好地運作並且保護每個人的財產和權利。
③當孩子們態度蠻橫或粗暴時應當說“不”。
所有的人都關注社會上的蠻橫與粗暴行為——尤其是年輕人的暴力問題。為了讓孩子們變得溫和而且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們必須聽到“不”這一字眼並且學會接受它。
聽到“不”並且服從約束意味著孩子會逐漸變得友好、文明並且以各種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蠻橫粗暴的孩子並不一定成長在縱容的環境中(盡管少數孩子是這樣),更有可能的是他們沒有學會怎樣遵從約束,也沒有學會自律。許多蠻橫粗暴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克製,而是模仿了成人的粗暴行為。
自律的青年人知道如何接受約束,並且知道如何麵對拒絕。即使是在失望時,他們也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這種學習開始得很早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在蹣跚學步的年齡遇到的不順心的事是為將來學會自律付出的小代價。
④為了讓孩子們富有責任感,應當對他們說“不”。
責任意味著什麼?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能夠對控製、要求、義務及信任做出反應。有責任心的孩子知道並且能履行自己的職責。有責任感的孩子並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事情出格時,他會對自己或朋友(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說“不”。我們可以相信這樣一個孩子的處理方式能被人接受。
怎樣讓孩子變得有責任感?讓他們在必要時聽到“不”這一字眼,而且父母應用實際行動來表示自己的決心。孩子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變得富有責任感,即觀察有責任心的父母,承擔責任時能得到積極的獎賞與鼓勵,並且知道關愛自己的父母不容許自己做錯事;那些父母會說“不”而且說話算數。
●美國家長怎樣說“不”
用合理的、有效的方式說“不”,需要自律。首先應當記住一個明顯的事實:孩子們不喜歡遭到拒絕。當我們成人想幹某事時,我們也不樂意聽到“不”。
其次,你必須克服自己說“不”時的矛盾心理、清除做嚴父嚴母的內疚、焦慮、不安及勉強心理,對你來說至關重要。
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之一是相信提出限製並不意味著氣量狹小。你必須說服自己這一點,即關鍵是培養一個健康、有能力而且有責任感的孩子。另外,你必須記住說“不”不會使你變成壞人,盡管你自己有可能會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