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尊重人權教育(1 / 3)

法國的尊重人權教育

“尊重他人”這一品質過渡到成人社會,便會演變成對人權的尊重。在這方麵,法國人的教育方式頗值得借鑒。

1988年法國《新教育試驗》雜誌在第425期上,刊登了法國國民教育部關於尊重人權的教育的一份報告。這是法國人第一次以官方的態度,將“尊重人權”作為必要教育提到實踐中來,可見他們充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不僅受教育的機會平等,而且教育成功的可能性也要平等。

尊重人便是平等的前提,不管每個人來自於哪個種族,都應該受到尊重,都有捍衛人權的自由。法國人一貫承認這一點,他們覺得作為一名公民,就應該尊重人,不僅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這是國家每個公民的責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對於懵懂不知事的孩子來說,更需要外界循循誘導,況且現今的法國社會裏,粗暴無理對待他人的事仍常常發生,兒童受到輕視,權利也受侵犯。從小時做起,從學校做起,普及尊重人、追求平等自由的觀念很重要。學校裏應該算是能使人更好理解民主的地方,因為學校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孩子們的需要考慮。那麼學校裏的學生與教師都應該對自由、平等、博愛、自主權、普選權利和立法等有關概念有基本認識與理解。尊重人就意味著敢於同不文明的行為進行鬥爭。這就需要有較高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雖然知識水平高低並不能決定尊重人的程度的高低,但要尊重人就必須掌握知識,必須設法使這些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與鞏固。而無知恰恰會成為社會生活不諧調的一個重要因素。

尊重人的教育目的和任務就是通過教育、訓練、社會化,教孩子們知道怎樣去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訓練是讓他們更多地接觸社會,觀察社會,體驗社會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個人社會生活行為準則訓練。社會化就是讓孩子們達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之目的,形成共同的社會生活行為準則。

一定要有明確的教學任務。自由、平等、所有權、公民、暴力、反壓迫,等等,這些含有特定含義的問題孩子們要正確理解和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法國人是如何解決的呢?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結合曆史、藝術,給孩子們講傳奇故事,講中世紀的騎士精神。這些傳奇故事寓概念於敘述中,孩子們在聆聽的過程中,對相應的概念含義加深了理解,並有了具體的認識。

當然,這僅僅是尊重人的教育的一個小部分。對人權、法律常識的理解和認識才是教育的重心。因為法國人關心孩子,重視人性善的複歸,他們就要為維護人的基本權利而鬥爭。《人權宣言》是法國人向全世界發布的宣言,表達他們對人性的重視、人權的維護與實現這一理想的追求。讓孩子們了解《人權宣言》的曆史背景,知道人權並不是現今重提的一種新的信仰與權利,很有必要。這會使孩子們能全麵正確地理解人權教育的意義,同時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維護自由與平等。法律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啟蒙,則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建立起法製觀念,用法律來維護個人利益,同時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法國政府並不想用課本上的教條或條例,給孩子們必要的法律常規教育。所以他們采納實際生活的實際事例以及學校和班級生活的例子,還有用社會生活中的違法行為進行教育,讓孩子們在現實實踐中了解法律常識,懂得為人處事的原則,讓他們的一切行為以法律為準繩,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自強自立。

這是法國官方教育所要建構的目標。他們在實踐中逐一體現這一思想:自由和平等,意味著每個法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也有獲得教育成功平等機會的權利。

所以在處理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關係問題上,法國政府改變了以往嚴格控製教育機構限製或加強控製私立學校的做法,重構了私立學校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19世紀以後,在拿破侖帝國裏,中央集權政府加緊對學校係統的控製。他一方麵下令未經許可不得開設學校,一方麵納所有教育機構於國家統一管轄之下,而不分公立與私立。到了第三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家更是加強了對私立學校的控製,力圖使教育非宗教化。法國政府嚴密監督私人學校與宗教學校,不準宗教團體成員在公立學校中任教,並且積極鼓勵開辦國立和市立學校。這些措施打擊了宗教私立學校,扶植了由國家控製的國民教育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