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情緒自控能力(1 / 1)

培養情緒自控能力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情緒化。如果父母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情緒輔導,孩子長大成人以後便很容易情緒失控,造成嚴重的後果。

情感和思維兩種技能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認為,學會控製情感是作為文明人個性發育的水準點。他認為,正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的性格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追尋快樂,其二是避免痛苦和不舒服。人的這兩種本能是由道德中心即超我控製的。超我實際上是父母權威的內在化。當孩子的力比多衝動要他從櫥櫃裏拿出幾塊糖果時,他的超我就會告訴他,不經過允許拿東西是不對的。如果他仍拿了糖果,那麼超我就會用內疚來懲罰他,其方式也比較惡毒,如惡夢、身心疾病、突發恐慌等。但他還是想要糖果!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為了協調衝動和懲罰的威脅,就發育出一個中間人或情感經紀人——自我,成為孩子理性的代言人,一個既滿足他的欲望又不違背外界和內心規範的適應力量。為了得到糖果,孩子會等到吃飯時,跟父母要來甜食;或者出人意料地多幹些家務活,以得到糖果作為獎賞;他也可能幹脆就跟父母要,還說吃塊糖能讓他一天都活得更好些。弗洛伊德認為,孩子意識越多,越能權衡各種辦法,就越能通過折衷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治療醫師和顧問在幫助孩子們學會控製情感時,仍然沿用這些理論基礎,即:要想幫助孩子馴服無意識的激情,必須幫助他們成功地發育自我控製機製,包括眼光、計劃性、延遲滿足等等。從情感智力和神經解剖學的觀點來看,這些方法在教會孩子控製情感方麵仍然適用,而且我們能夠更加成熟地理解情感是如何發育的,以及為什麼這些方法適用等。

神經係統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知道,情感是由大腦中的如閃電般迅速的傳輸係統傳遞和控製的。該係統又由丘腦、扁桃核、大腦皮層額葉等操縱,得到大腦的其它部分和腺的支持,後者以生化物質的形式把信息傳送到身體的其它部位。朱迪·霍普和迪克·特蕾西在《三磅宇宙》中把丘腦比作機場的飛行控製中心。他們這麼寫道:“不通過丘腦,任何從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傳來的信息都不可能抵達大腦皮層。”無論是某個粗魯的聲音還是迷人的調情,隻要是感覺輸入,都由丘腦傳送到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大腦皮層的額葉對控製情感尤其重要,許多科學家相信這兒就是自我意識的家。

但是,並非所有的信息都從丘腦直接到達大腦的思維部分。有一部分也會抵達情感大腦的常駐經理扁桃核那兒,它能以比大腦皮層更快的速度(但不夠精確)閱讀各種感覺輸入,並作出反應,然後在思維大腦還不知道該如何辦時,就觸發情感反應。

在情感比較強烈的情況下,比如一個孩子遇到一隻狂吠的狗或麵對考試壓力時,扁桃核會激活腎上腺,分泌出腎上腺素和非腎上腺素,使身體警覺起來,這些荷爾蒙轉而又激活迷走神經,把信息傳回扁桃核。

扁桃核能夠進行情感學習和記憶,與發生在大腦皮層的有意識的學習和記憶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神經學家認為,大腦的情感記憶區別於人們更加熟悉的認知記憶,有可能解釋童年時代的痛苦為什麼能影響成年,即使意識中根本不記得了。情感記憶,諸如哭泣時沒有立即受到注意而產生的被拋棄感等,被無言地或無意識地貯存在扁桃核內,影響人的情感和行為。

了解了情感的神經解剖學方麵的知識,我們就會明白,孩子學習情感控製的係統有兩個。弗洛伊德的理論說明,他對大腦的思維部分控製情感的方式的理解還是隻是出於本能,沒有看到情感大腦的重要作用:它能越過大腦的思維部分進行活動。因此,弗洛伊德認為,他所稱的自我力量受到刺激時,隻是激活了大腦皮層(思維)的功能,而他實際上忽視了情感大腦的複雜係統,正是它在處理強烈情感時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知道了這些,在教會孩子控製情感技能時,通過談話培養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在家庭會議上、在校長辦公室裏、還是在治療期間是遠遠不夠的。談話觸發大腦思維部分的控製中心,但對情感控製的作用卻相對太小。每個父母直覺上都明白這一點。你曾經告訴孩子,讓他不要害怕打針吧?你曾對將與男孩約會卻突發皮疹的十幾歲女兒說,這無關緊要吧?或者,你也曾對一位害怕乘飛機的成人說,飛機要比汽車安全吧?但這些話有用嗎?沒有。我們知道,當情感洶湧澎湃時,理智就失去了作用。

要想讓孩子學會控製情感,我們必須以毒攻毒,用以情感為基礎的解決辦法來解決情感問題,我們必須同時教會孩子大腦的情感和思維兩部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