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輔助孩子的學習
學了以後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了以後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後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
許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深有體會地說:“教一遍勝過讀十遍。”的確如此,一個人將自己所熟悉或擅長的知識、技能教給他人時,無形之中會使自己原來所學的知識更確實,技能更熟練。
因為“教”,就是把過去以被動方式學到的知識,再次以自己的見解和自己的語言、方式加以組合而表達出來。所以,如果自己所學的知識半生不熟或一知半解的話,要想教給別人是永遠辦不到的。
由此看來,如果想使您的孩子切實地理解所學的功課,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妨讓他當當“老師”,體驗一下“教”的過程。這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方法。當父母的最好充當孩子的“學生”多加請教,幫助孩子發現問題、鞏固知識。
●“查字典去”
當孩子有不懂的詞的讀音、寫法等問題而求教於您時,身為家長的您是如何處理的呢?您是隨口就回答他呢,還是叫他去問老師、同學去?您是不耐煩地拒絕回答,還是說:“不知道”呢?
心理學家認為每當這個時候,作父母的應告訴孩子:“查字典去!”讓孩子養成查字典、查工具書的良好習慣,是積極啟發孩子讀書興趣的作法。
父母對孩子的問題拒絕答複固然不對,對孩子的問題有問必答也未必全好。後者容易使孩子養成一種習慣:即使再簡單的問題也要問家長。家長知識再淵博也不及字典、工具書的廣泛、準確。要讓孩子查字典,讓他養成自己尋找答案的習慣,並使他在查閱字典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紮紮實實的知識。
●你知道哪些
當孩子拿著課本或作業本向您詢問不懂之處時,您是否像大多數家長一樣反問孩子:“你哪裏不懂?”而這樣的反問常使孩子無以作答,因為往往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什麼地方不懂。
所以,當孩子詢問的不是查字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時,家長最好引導孩子,讓他說出自己知道哪些,再從中找出他思路阻滯不前的原因。
因為小孩子一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父母可以從他所知道的內容中,了解他的思路,了解他的學習進度,找出他不懂的問題,及時、正確地指導孩子的學習,糾正他的錯誤。
●反間激發思考
一般的家庭實施的學習方式多是“父母教,子女聽”。這種方式經常使用,可能使孩子變得無法積極地思考,甚至懶於思考、查書等。
家長要想促進孩子的思考能力,不妨試試這樣的方法:在家庭學習時,讓孩子由問方轉為答方,可使學習產生相當顯著的效果。
因為孩子回答問題,就必須進行思考,認真回答。即使孩子尚未理解的問題,也可由家長引導發問,啟發他去思考、去解決。這樣經過大腦思考而來的答案,孩子記憶更牢固,也更加珍惜。
因此,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家長應采取不馬上回答問題而加以反問的方式。
●不懂就問
有人比較了一下美國和日本的學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國,課堂上非常熱鬧,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會一個接一個地向老師問個不停,展開討論,使老師應接不暇,有時甚至無法上課。日本的學生在教室中就顯得非常安靜,他們大都隻是靜靜地聽老師講課、認真記筆記,卻很少發問。老師則在學生不表示“有問題”的情況下按即定教學計劃授課,等到考試,才發現了解老師授課內容的學生,往往連半數都不到。
美國和日本在家庭教育方麵也不同:美國的家庭,對於不了解又不發問的小孩會嚴加責備;而在日本的家庭,小孩發問會被責罵為什麼都不懂。因此,日本小孩很難培養當場發問的習慣。
鑒於以上情況,家庭教育應注意培養孩子“不懂就立刻問”的習慣,不能任孩子一知半解地學下去,並要把家庭學習的重點放在不懂的地方。要讓孩子懂得:不懂就問是值得鼓勵的好事。
●不知為不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作法不會給發問的人帶來先入為主的觀念,值得學習。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教科書的內容不斷加深,水準也不斷提高,很多問題,別說是孩子,家長也無法立即解答。如果您的孩子恰巧問了一個您也不懂或無法回答的問題時,千萬不要似是而非地對孩子說:“大概是這樣吧……”。因為您的“大概”一詞,孩子可能並不在意,而把您的答複當作標準答案,這會貽誤孩子的學習的。您最好實話相告,讓孩子記下這個問題,第二天去學校請教老師。
●先問老師,後問家長
在教學方麵,學校的老師的教法是經過長期的經驗研究出來的、切合教學大綱和孩子實際的方法。教師是職業教育者,而家長大都未學過專門的教育理論,文化程度高低不齊。因此,應自覺配合學校的教育,協助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
人們周圍往往有些家長熱衷於給孩子輔導功課,覺得老師的教法不行,主觀地認定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確的。若使孩子養成隻聽父母的,不聽老師教導的習慣,很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學習。特別是當父母的水平達不到指導孩子學習時,孩子又不信任老師,對不懂的功課幹脆放棄,就更無法正常學習了。
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幼年時就培養孩子“問老師”的習慣,家長自己要深信老師教學上是最有權威的人,也要把這種觀念深植於孩子心中,使孩子懂得尊重老師、信任老師。
●三番不懂,改換方式
當孩子有個不懂的問題,家長講解再三,他還是不明白,怎麼辦?
這時您不要煩躁不安,斥責孩子“真笨”;也不要依舊重複講解下去;而應改換一種方式,變換一個角度去啟發、引導孩子。
家長們應當了解,施教與受教兩者之間在心理上是有差異的。家長的思維方式不一定和孩子的相吻合。所以,當您再三再四地講述一個問題,孩子仍不明白時,說明孩子的思維無法向您的思維靠攏。若硬要堅持下去,孩子非但不懂,還會導致對父母的不信任,甚至使教與學的關係失去意義。
所以,如果三次重複還不懂時,家長就必須想辦法用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指導,或者將問題暫時放一放,讓孩子以自己的思維去思考。
●欲教之,不睬之
人們跟著廣播電視學習,因為隻能聽一次(錄音除外),所以聽時注意力特別集中,聽課效果也較好。
而在家中,孩子大都認為,凡有不會的問題,父母是包教到底的,一遍不行問兩遍,甚至可以用撒嬌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所以,學習時就覺得可以隨便一些,聽講時可以不專心,使父母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萬般無奈,搖頭歎息:“哎,這孩子怎麼這樣?”“真是拿他沒辦法!”
其實,對於這樣的孩子,有時故意采取“不理他”的態度反而有效。比如:在解答問題前,家長先帶著警告的口吻說:“認真聽,我隻講一遍,你再不懂,就自己去想吧,我可不再管你了。”使小孩不再抱有“隨時都可再問”或“問幾次答幾次”的鬆弛心理,態度認真了,對不懂的功課就可盡力盡快地去弄懂了。“不理睬”往往是提高孩子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信學生們都有這樣的經曆:考試的題目,容易解答的部分,在考試之後便忘得一幹二淨;而不會解答的問題則常在腦中思考,思之再三,往往在考後回家的路上猛然想出答案,懊惱不已。這是因為人在交完卷後,頭腦還不能從不會解答的緊張感中解放出來,思維在繼續進行,但由於身處考場之外,不受時間限製,於無意識中尋求到試題的答案。
正因為沒有完成答案或解不出來題目,會使人產生緊張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比已經完成的問題持續得更久,所以,當孩子在做作業時答不出來,苦思冥想之際,家長最好在適當的時間讓他暫時停止,過一段時間再去解答,往往有效得多,千萬不要讓孩子抱頭苦想,也不要立即作答。
有疑難問題稍放一放再答的方法也可以用於孩子的考試之中。當孩子答試題時,應先答容易的、會的,有不會的先擱下,答完其他題再回過頭來攻難關,通常會在答其他題時獲得啟示而使難題順利地解出來。
●最後重複重點
人類的記憶都有“係列效果”,對於一個係列的學習,最初與最後的部分總是最容易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因為人在持續某種類似的學習時,先學習的東西會妨礙後學習的記憶,這種情形稱為“順向抑製”;反之,後學習的事項也會妨礙先學習的記憶,稱為“逆向抑製”。這兩種“抑製”都會使記憶變得混亂。對於一係列的學習來說,中間的部分則會受到“順向”、“逆向”的雙方抑製,因此這部分記憶最為含混不清。而最初和最後的部分因為隻受一種“抑製”幹擾,所以記憶較易留存。尤其是最後部分的學習,在記憶中比最初學習的部分,時間上靠後一些,記憶較其他部分的更深刻、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