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毅力的培養
仿佛隻是一夜之間,我們正麵對一群完全不同的孩子……
未經曆貧窮與風雨但卻稔熟於麥當勞廣告和“泰坦尼克”音樂的孩子;手裏掌握著65億壓歲錢,而且每月開支達35億的市場先鋒少年消費群體;生長在同一片土地卻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不同的夢想和選擇的群體。
惟一不能選擇的是,正是這群孩子,將決定這個國家在新的世紀的發展和命運。
麵對這群孩子,媽媽們承擔著相同而又不同的培育重任,新的人文環境、新的知識結構、新的價值取向,催生著全新的孩子,同時也反作用於他們的母親。在新的背景下,媽媽們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素質?
最近一項由全國婦聯和聯合利華舉辦的“奧妙新媽媽”的評選活動認為,她應該是激勵嚐試的,同時又是通融開明的,她是寬嚴有度的,同時又是多智多才的。去發現成長的奧妙,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在最傳統的眼光裏,完美的媽媽是孩子的避風港,但她可能會遭到新價值觀質疑的是,一輩子保護著孩子,為他安排好一切,是不是真的能培養出一個心性健康的孩子。
“新媽媽”也許會遭到傳統的質疑,因為她最重要的特質正是激勵孩子的創新和嚐試,鼓勵他不畏挫折,並且在挫折中成長。
在挑戰中探索的孩子最有可能麵臨的是什麼?是嚐試帶來的教訓和失敗。但孩子從中獲取最多的是什麼?是成長的動力與財富。在無數的嚐試和挫折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更有能力應對生活的磨練,更有可能創造人生的輝煌。
這個時代帶給我們新的知識和信息,基因、網絡等領域的飛速發展,展現著一個前人從未領略過的空間,我們的孩子們正是在這其中吸取著養分。但是反觀我們的媽媽們,也許她們離這股知識潮、信息流還遠了一些,如果沒有相應的提高,媽媽是不會成為“新媽媽”的。
這個時代帶給我們不斷完善的價值取向和標準,一個非常聽老師的話,而不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可能曾經被稱作“乖孩子”,但是創新精神的提倡讓我們相信,不惟書、不信教條、不盲從權威的孩子可能會作出更為出色的成績。“新媽媽”們更多地鼓勵著孩子依照自己的思路,去觀察、論證、創造這個世界。
“新媽媽”在麵對“成長的煩惱”問題上采取的新辦法,包括與孩子的溝通與理解,也是她的素質之一。比如,孩子的早戀問題,迷戀網絡的問題,追求時尚的問題,等等,“新媽媽”們必須去麵對並解決這些難題,做到“寬嚴有度”、“通融開明”。
家庭教育是一項工程,“奧妙新媽媽”也許是其中的一抹亮色。在探尋成長的奧妙過程中,不能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教育與被教育,其實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孩子在媽媽身上學到的東西,通過他的行為表現出來,也許會帶給媽媽全新的啟發。
評選活動的組織者曾舉行了一次全國範圍的母親孩子的雙向調查,傾聽媽媽對孩子的期望,聆聽孩子對媽媽的心聲。在雙向的交流中產生的數據和觀點,也許對中國的家庭教育,對中國孩子的素質教育等問題,都能帶來一些啟發。
1.讓孩子敢於嚐試
如果說自主能力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和根源,父母的引導、鼓勵就是在此基礎之上的指南和強化,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過程中是同樣重要的。
小孩子初臨人世,對世界上的一切,總會懷有矛盾的想法:一方麵,他們對一切事物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感,躍躍欲試;而另一方麵,他們又懷有一種恐懼感,往往望而卻步,不敢嚐試。
陳宇華小時候,也是一樣的。
有一次,媽媽帶著她到朋友家裏做客。
朋友的兒子小越是一個很調皮的小男孩,特別愛動,一分鍾也閑不下來。看著媽媽在做魚,就在一旁搗亂,總想拿魚子來吃。
“小孩子是不能吃魚子的,吃了的話,就會變笨。”小越的媽媽故意嚇唬他。
小越害怕了,不再碰魚子了。
這句話也引起了宇華的注意,她瞪大了眼睛。
那天,她沒吃那些魚子,甚至夾魚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到那些可以讓小孩子變笨的東西。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在家裏做紅燒魚,宇華看見了,就在旁邊一個勁地說:“媽媽,快把那些魚子丟了,不要吃!”
媽媽隻是笑笑,不聽她的。
宇華在一邊急得直跺腳。
“爸爸!不要吃魚子!”看見爸爸夾了一筷子魚子,宇華著急地說。
“嗯,為什麼?”爸爸奇怪地停了下來,看著宇華。
“吃魚子會變笨的!”宇華認真地說。
“啊?”姐姐驚訝地放下了筷子。
“是嗎?為什麼會變笨呢?”爸爸問。
“小越媽媽說的!”
“那你試過了嗎?”
“……沒有。”“別人說的就一定正確的嗎?”爸爸夾著魚子看了又看,“我看不一定!”
“那,”宇華有些動搖了,問,“爸爸,你能告訴我,吃魚子是不是真的會變笨呢?”
“爸爸也不知道啊!”爸爸故意說,“爸爸先給你講個故事吧!”“好的!”一聽爸爸要講故事,宇華和姐姐的興致上來了。
“有一匹小馬去看外婆,走呀走呀,忽然看見一條河,攔住了路。小馬不知道水是深,還是淺呢?就在河岸上猶豫不決。”
“……”宇華睜大了眼睛。
“這時候,來了一隻小兔子。小馬就問它:‘小兔子啊小兔子,你能告訴我,這條河深不深啊?’小兔子一聽,就喊著說:‘啊,你要過河?可千萬不要!這條河可深了,得有我兩個深呢!前幾天我弟弟掉進河裏,差點就淹死了!’”
“啊,”宇華叫了起來,“這麼深啊!”
“小馬一聽,害怕極了,就不敢過河了。這時候,又來了一頭老黃牛,小馬就又問它:‘老黃牛啊老黃牛,你能告訴我,這條河深不深啊?’老黃牛笑了,說:‘這也叫做河?我看就是一條小溪嘛!剛剛到我的小腿!’”
“啊,這是怎麼回事?”宇華不明白了,“怎麼老黃牛和小兔子,一個說淺,一個說深啊?”
“是啊,小馬也不明白了,到底是深呢,還是淺?就站在那兒,不知道如何是好了。這時候,它的外婆來了,看見小馬就問:‘你怎麼不過河啊?我在家裏等了你半天。’小馬說:‘外婆外婆,小兔子說這條河很深,而老黃牛卻說很淺,我不知道深淺,所以不敢過啊!’外婆就笑著說:‘笨孩子,你為什麼不自己試試呢?’小馬明白了,‘是啊,為什麼不試一下呢?’於是,就大著膽子,走到河水中。”
“結果小馬到河裏一看,水剛好到它的膝蓋,既不像小兔子所說的那樣深,也不想老黃牛說的那麼淺!宇華,你知道為什麼嗎?”“嗯……”宇華低著頭想了半天,過了一會兒,高興地喊道,“哦,我明白了!是不是因為小兔子個子矮,所以覺得河深;而老黃牛個子高,就覺得河特別地淺!是嗎?”
“是啊!宇華真聰明!”爸爸誇獎道,“你看,有的說河深,有的說河淺,小馬聽他們的話,就糊塗了。你說,它應該怎麼辦呢?”
“自己試試不就知道了嗎?”宇華衝口而出。
“是啊!”爸爸拍拍她的頭,“那麼魚子呢?”
“……”宇華現在知道爸爸要說明什麼了,抬起頭來,“您讓我試試?”
“是啊!你聽小越媽媽說吃了魚子要變笨,爸爸說不會變笨,你會聽誰的呢?還是得靠自己試試啊!”
宇華看了看爸爸,又看了看魚子,猶豫不決。
爸爸笑著看著她。
終於,宇華夾起一粒魚子,閉上眼睛,放到嘴裏,一口吞下去,一臉緊張的樣子。半天,才慢慢睜開眼,看著爸爸,“爸爸,我變笨了嗎?”
“我不知道啊!”爸爸笑著說。
“那你出道題,考考我啊!”宇華著急地說。
“那好,34加12等於多少啊?”
“46!”宇華很快答道。
“對,再背句詩試試!日照香爐生紫煙,下一句是……”
“遙看瀑布掛前川!”又是飛快的回答。
“哈哈,你笨了嗎?”
“哈哈,我沒有變笨,我沒有變笨!原來,小越媽媽騙人,吃魚子根本就不會變笨!”“是啊。所以呢,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沒見過的東西,千萬不要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認為別人說的就是正確的。……要怎麼樣呢?”
“自己試試!”宇華肯定地回答。
通過吃魚子這件事情,宇華慢慢懂得了怎麼靠自己去思考、去嚐試,然後得出正確的答案。而不能是人雲亦雲,保守死板。
這也正是陳宇華創新精神的基礎所在。8.博士生導師開出家教良方
家庭教育是每個家庭的一本“難念的經”,更是時下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令人擔憂的是,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對北京1800多名學生家長近3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竟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在這項調查中,過分保護和過分幹涉型的家長分別占30%左右,嚴厲懲罰型的占7%-10%,而真正屬溫暖理解民主式的家長也僅占30%。不當的家教方式限製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和智力的發展。
針對這種情況,王教授給家長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其一,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教育孩子做一個善良、正直、無私的人,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王教授曾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60名高考狀元作過調查,結果發現,幾乎所有家長首先要求他們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而且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和人格力量對他們影響很大,他們中許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來源於良好的家教帶來的精神力量。
其二,擺正早期智力教育和做人教育的位置。許多家長熱衷於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殊不知,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個性和獨立性,互相性和協作性,以及善良、無私的品質更為重要,否則,孩子的智力發展將後勁不足。
其三,對孩子教育要講究平等性。對於家長來說,孩子不僅是血統上的親緣關係,而且是具有獨立人格尊嚴的朋友。家庭教育既不能過分保護溺愛,也不能粗暴幹涉,更不能嚴厲懲罰,而應循循善誘,以心交心,尊重孩子的選擇,充分發揚民主。否則,孩子很難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
其四,注重創新心理素質培養。創新心理素質包括人格創新、意識創新和能力創新。
21世紀是知識創新世紀。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應從家教開始。特別是要培養孩子的創新人格,鼓勵孩子積極進取,追求真理,有主見、有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2.孩子的自我教育
據報道,浙江省東陽市實驗小學日前開展了一項“自我教育”的課題,學校通過采取自定目標、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評價四個步驟,以期使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明顯得到增強。筆者對其學校的做法表示讚賞。
現在城裏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父母親及其他長輩的疼愛有加,使他們養尊處優,依賴思想嚴重,慢慢形成了個性中的一種惰性。不少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毫無個人主見,做什麼事都靠父母定奪,自我管理能力差。再說,不少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出於關愛孩子的目的,許多原本孩子自己可以作的決定、做的事情,總是大包大攬,助長了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影響了孩子創新能力的發展。這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肯定是不利的。
東陽實驗小學積極為孩子“鬆綁”,抓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契機,從“說句心裏話”、“讓我悄悄告訴你”的主題活動開始,到“人人找第一”的班隊活動,最後到“班幹部競選製”、“爭戴小紅花”等等,循環操作,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調節、自我改造、自我表現、自我發展,找到真正的自我。其做法頗值得我們一些學校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