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創新的意誌(1 / 3)

培養孩子創新的意誌

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無論是在生活當中還在學習上都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我們時常教育孩子,認準一件事後就要盡全力去努力,隻要有恒心,隻要能夠堅持,那麼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如果想把他培養成一個成功的人。盡管當時還無從談起應努力讓他在哪個領域裏成功,但我們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就是要想取得成功,隻有認準目標,堅持不懈。所以,在孩子還隻能趴在床上蠕動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孩子作持久力的訓練。例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訓練他的持久力,我們應先從他的注意力的持久性開始訓練,因為注意力持久是行為持久的前提。為了培養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我們可用了一個能夠引起兒子注意和興趣的玩具,一隻用布做的黃色的小貓。我們先把那隻小貓放在兒子前後左右吸引他的注意力,等到他發生興趣之後就把小貓放在他伸出手差一點就能夠得著的地方,吸引他去抓。當孩子老是抓不著準備放棄的時候,我們用手推著他的腳鼓勵他:使勁兒!使勁兒……。孩子在我們的鼓勵下往往會用力蹬幾下腿,盡力地將小貓抓住。在小貓被兒子抓到手後,我們就用歡呼和親吻來慶祝孩子的勝利,讓他體驗奮鬥、成功的喜悅,在孩子能夠爬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增加訓練的難度,在他馬上就要夠著目標的時候,把吸引他的玩具挪到更遠的地方,然後鼓勵他繼續爬著去拿。這樣做既培養了孩子毅力,又練習了爬行,實在是一舉兩得。通過這種訓練,孩子對隻要堅持不懈就會成功的道理,就會有了更深體會。

1.培養孩子專心致專的習慣

無論在孩子學習什麼的時候,我們都要求他達到專心致誌。學語言的時候就隻考慮語言,學數學就專心於數學。但絕不允許他在學習的時候想著玩,玩的時候又擔心學習跟不上。因為不能用心一處,那麼一切都是白費;如果不能專心一處,即使孩子整天坐在書桌旁,那也隻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隻是一種對時間的任意糟踏,也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

很多的孩子成天在書桌旁學習卻沒有好的成績,大多是由於不能專心導致的。他們坐在那裏發呆,捧著書本卻心係別處,或者望著天空想入非非。這樣的狀態,怎麼能夠學好知識呢?

卡爾·威特教育理論關於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作出了精辟的論述。它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習慣的信養首先要建立在孩子開始對某一種作為自覺意識的接受和首肯的前提上,然後經過重複怯注意力它就會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我們還是用哈特威爾來闡釋下這個說法吧。在孩子學習功課時,我們絕不允許有任何幹擾。嚴格地規定他的學習時間和遊玩時間,培養他專心致誌的學習精神。

在孩子剛開始學習時,平均每天給他安排45分鍾的功課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如果不專心致誌地學習,我們再用嚴厲的目光去批評他。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學習時養成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

下麵讓我們來看看卡爾·威特的教育或許,從中會給我們對教育孩子能有所啟迪。

有人來訪的時候,我也不會放下對兒子的輔導,我吩咐家人:“請讓他稍候片刻。”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兒子在學習時養成一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

2.如何增強寶寶的耐心

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誌,順境當然可出人才,逆境更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要想讓孩子具備能夠勇敢麵對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小磨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簡言之就是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挫折感就是這種困難或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過的,因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極為不同。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必須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打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我們教育他必須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恒的性格。讓他從一開始就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勇敢地麵對它。

在教育中盡力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犯錯誤,甚至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走極端。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失敗,因為他們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少年時代,掩蓋對失敗的恐懼感的最普遍方式就是酗酒、打架。這些壞行為都是孩子們到了最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年齡後才開始的,並非巧合。

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隻要從小培養孩子勇敢、堅強、自信的心理,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式幫助他們,那麼,一些不良的極端行為自然能夠避免。

人的自我欺騙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對教會孩子以現實為基礎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視的。一個人隻有麵對現實,才會有所成就。很多人不能麵對現實,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就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心理。

雖然,人總是不可避免地受製於逃避現實的心理,但也必須學會麵對現實。在我們的日常言行舉止的教育中,要盡量讓他的行為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別人。

為了防止孩子形成自我欺騙的心理,應教育他要按照世界真實的樣子認識它,並做出恰當的反應和決定。

許多的父母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麵的技能,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麵對現實。有些人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更加強化了他們的逃避心理。父母在不自覺中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可以說是一種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