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在生活中形成創新意識(1 / 3)

怎樣讓孩子在生活中形成創新意識

1.讓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懷抱

有關報載:日本文部省為使孩子們擴大視野,更好地投身於大自然,特出資舉辦赴無人島為期11日的探險、製作木筏等教育活動。既無電燈又乏水源的無人島上,孩子們住在簡陋的小草屋內,自行弄來魚、野果等食物、劈柴、生火做飯;體驗原始人的生活。冒險活動內容有野營、登山、在草叢中製作食具、尋找水源、足登踏雪套鞋步行30一100公裏、在雪地野炊等各種利用自然的教育活動。日本目前已有35個類似的冒險活動教育場所,麵向小學乃至高中的學生開放。

反複咀嚼這寥寥數語的報道,再仔細品味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現狀,筆者心裏感觸極深。教育學告訴我們:適當組織和開展類似的活動,能起到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能、鍛煉才幹的作用,尤其是能培養和發展兒童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並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誠然,由於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能供學校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活動的場所,但是我們有著廣闊豐富的大自然。大自然,它不僅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供應站”,還應該是我們對青少年一代實施全麵發展教育的“課堂”。可是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利用自然去教育孩子的活動的確搞得太少了。就連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也有不少的孩子還得坐在學校裏上課。那麼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裏呢?眾所周知,青少年兒童要“動”就難免間或有點“意外”發生,尤其是小學生更為甚入因此,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談“動”色變,便人為地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無形的籠子,牢牢地罩住這些祖國的未來。

去年的一天,筆者帶著家住本縣城的一位親戚(五年級的學生,12歲)到一處地方玩。車子一駛出縣城,她便望著車窗外那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驚訝地問我:“舅舅,這裏怎麼栽了這麼多的韭菜?”這一發問能不令你我苦楚?能不令你我深思?

小學生的年齡正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大好時光。如果一味地灌輸他們書本上的知識、校園內的教育,而脫離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最終他們就會成為魯迅筆下的那個“少爺”——“隻看見院子裏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有朝一日,他們要是走進大自然,就會變得束手無策,不但不能做大自然的主人,反而成為它的奴隸。這樣,別談讓你的孩子將來為祖國的建設服務,就是要立足於這充滿競爭的未來社會,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冒險”活動談起來特別是做起來,確實讓人有些擔心。但它卻是人類探索自然世界和未知領域的強烈願望,是人類要求全麵發展的動力。你想:如果沒有這樣的“冒險”活動,能有居裏夫人、愛迪生這些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沒有他們能有我們人類文明的今天?人才應從孩子抓起。因此,我真誠地呼籲,你該著眼於孩子的未來,著眼於祖國的前途。要敢於讓你的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以正確的組織或指導為前提,最大限度地挖掘兒童的潛力,鼓勵和幫助他們全麵發展,從小培養他們自主、自治、自理的能力的創造精神,使他們勇於向著困難邁進,對著未來領域開發。這樣,我們所造就的人才,才能有信心、有能力肩負起你的希望,肩負起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才能讓我們神聖的中華民族昂首闊步地走在世界先進行列之首!

2.讓孩子學會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

日本的古人認為,良心是天生的,是老天爺所賜,人人都有的。但是現代心理學家卻認為,良心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換句話說,自幼灌輸孩子“不能偷東西”的觀念,孩子才會慢慢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而有了良心。

孩子在幼兒期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管教,他們就會缺乏是非觀念,不能形成辨別善惡的良知,偷了別人的東西也不覺得羞恥,甚至認為隻有蠢蛋才會被偷,是他活該倒黴。

舉例來說,一個名叫秋男的孩子,在他差一個星期就可以離開感化院的時候,和一位心理專家談話。當專家問他在感化院待了一年都學到了什麼,有沒有好好反省,他的回答竟是:“這一年我一直在反省,當初為什麼會失手被逮住,結果發現是因為我找了一個笨手笨腳、沒見過世麵的共犯。這次出去以後,我一定要物色一個靠得住的夥伴。而且今天在A市作案,明天一定要轉到B市下手,絕不在同一個地方連續作案。”

這就是他在感化院蹲了一年的收獲。

秋男來自一個犯罪家族,父親有二十多次前科,母親也有十多次前科,六個哥哥也是前科累累。如果把他送回家,在那樣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改過自新,所以院方打算讓他離開感化院後,住進更生保護會。不料,他隻在那兒落了個腳,沒幾天就溜了,而且從第二天起就夥同“靠得住”的共犯,在全國各地展開了“巡回盜竊之旅”。

據秋男回憶,在他3歲那年的某個黃昏,他和父親一起去散步。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前方有一隻別人掉了的錢包,父親立刻對他說:“去,把錢包撿起來。”秋男移動粗短肥胖的小腿,搖搖晃晃地走向前去,抓起地上的錢包,交給父親。

很不湊巧,這一幕被路過的警察看到了。警察把他們父子帶回警察局,訓斥了一個多小時,苦口婆心地對他父親說:“你這個做父親的應該好好教養孩子才對呀,你沒聽人家說‘3歲看大,7歲看老”嗎?從小就要好好的教育孩子才對啊!”

回家以後,他父親轉念一想,警察說得一點兒沒鍺,應該從小就好好教孩子。於是,他把秋男叫過來,把自己的皮夾往前一扔,說:y來,秋男,你看,那兒掉了一個皮夾。當你在路上看到一個‘獵物’時,眼睛千萬木要發亮,也不要加快腳步走過去。記住,要若無其事地接近它,不落痕跡地把隨身攜帶的手帕丟在它上麵。然後在彎腰撿手帕的時候順便把皮夾撿起來,這樣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把‘獵物’弄到手。懂不懂廣

父親一麵說一麵表演給牧男看。換句話說,秋男的父母不但沒有從小禁止他偷竊,反而認真傳授他各種偷竊的絕活,使他的良知沒有機會萌芽生長。所以他四處偷竊,從來不覺得內疚,反而樂在其中。

心理專家問秋男,當感化院的老師對他說,不應該偷別人的東西時,他有什麼感想?

秋男老老實實地回答專家:“我覺得他們好像是張著嘴在吐氣的金魚,說了一堆我從來沒有聽過的神話。”

秋男現在仍然像鍾擺一樣,在監獄內外來回擺蕩,有前科次數早已突破二位數了。

3歲時的教養,就這樣毀掉了孩子的一生。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這個故事的教訓與警示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秋男的良心,早讓父親教給他的那套東西給腐蝕掉了。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是非、善惡、美醜的觀念,以致於長大後的言行舉止,就不能讓我們感到奇怪了。也許讓我們奇怪的是,世上竟還有這樣的父親,為了一點點錢財,用自己的行動,毀掉了孩子的一生。

在日本父母看來,這樣做,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啊

如果隻是粗略地看一看,大自然並沒有什麼變化。但仔細觀察路嘟會為美好的大自然的活動狀態而驚歎不已。

在大自然中有太陽、有水,也有土。植物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生長,長出寬寬的綠葉,結出豐碩的果實,出現茂密的樹林或森林,植物有植物的活動規律,因而也就產生了昆蟲、鳥類等的食草動物,它們的活動又促進了食肉動物的活動。在大自然界中還有山,山澗裏有清泉,從而形成河流,河水又注入大海。在水中有浮遊生

物,它是小魚小蝦的食物。魚群在水中來回遊動,形成了魚的活動規律。有了上述的動植物,人類才得以生存和發展。

就這樣,整個大自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循環係統,隻要這個循環係統不停止,生命也就會無止境的循環。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個大自然循環係統之中。脫離了這個係統,就難以生存下去。因此要掌握大自然的活動規律,以便更好地生活下去。

不用說,我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心也是大自然的產物,我們的身體和心同大自然一樣也是不斷循環的,從而形成了人的活動規律。

人們常說的“人之道”就是這樣的生命之道。如果人在絕路上徘徊不定的話,就會被不安所驅使,不久將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說到底,無論到哪裏去都有聯通的道路可走,隻有這樣,才會給人們帶來最穩定並充滿喜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