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1 / 2)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曆,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麵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曆》、《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鬥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

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l880~1936)印度印地語現實主義小說家。原名滕伯德·拉伊。祖上務農,父母早逝,16歲即為負擔全家生活充當家庭教師,此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21年因響應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而放棄公職,後專事文學創作,並主編《時代》等雜誌。1936年主持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大會。普列姆昌德早年是宗教改革和社會改良主義者,擁護甘地主義和民族獨立運動,而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逐漸傾向社會主義。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中、長篇小說、約300篇短篇小說和若幹論文、電影劇本、兒童文學作品及翻譯作品。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後改用印地語。作品內容以越來越激烈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為主體。成名作長篇小說《服務院》(1916)描寫一個婦女因沒有陪嫁便遭丈夫遺棄,淪為妓女,受盡歧視與欺淩,最後隻得在一所服務院棲身的悲慘故事,被譽為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代表作長篇小說《戈丹》(1936)寫自耕農何利終身辛勤勞動,想擁有一頭奶牛,結果不斷遭到宗教祭司、“長老會”頭人、警察、管事的敲詐勒索和社會的多方打擊迫害,由自耕農降為半自耕農,再變為雇工,還不得不變相出賣自己的小女兒,終在拚命作苦工中死去,而身後留下的20個安那也被婆羅門當作“獻”的禮金搜刮而去。小說以其對印度農村及其階級矛盾的深刻揭示和廣泛描寫,被譽為印度農村的現實主義史詩。其他著名作品還有描寫農民向往俄國工農政權的長篇小說《博愛新村》(1921),表現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的《聖潔的土地》(1932)及歌頌反帝反封建鬥爭及批判種姓製度的短篇名著《進軍》、《半斤小麥》、《解脫》等。

卡夫卡

卡夫卡,F.:(Franz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卷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征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麵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隻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製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科爾頓

貝爾納多·科爾頓(1915——)阿根廷當代作家貝爾納多?科爾頓以描寫城市生活著稱。生活中各色人物,各種事件,大至工人罷工,職員被解雇,小至家庭瑣事,小貓小狗,無一不是他的創作題材。作家正是通過這些常見的"平凡小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了南美社會中的失業、貧困和犯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敵視、冷漠和欺詐,揭示了現代大都市給人們帶來的災禍,同時表達了他對這種災禍的憤慨和對身受其害的廣大勞動群眾的同情。科爾頓長期從事文學創作,由於他鮮明的思想傾向和熟練的藝術技巧,被認為是阿根廷當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羅恰的歸來》、《馬孔巴》、《東布克都的流浪者?小加德爾》以及《短篇小說集》等。科爾頓曾多次訪問中國,為增進中國和阿根廷兩國文學界和兩國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