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中國封建土製度與農歌(1 / 3)

附錄 中國封建土製度與農歌

農業詩歌是以農業為題材的詩歌和直接與農業相關的詩歌。它可以分為三部分:無名氏創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創作的田園詩、農學家創作的農技詩。中國古代農業詩歌時空跨度大,具有最龐大的作者群,能較全麵地再現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麵。作為社會根本的土地製度,不僅以種種形式反映在詩歌中,而且必然對詩歌的內容、形式有較大影響。中國早期農業詩歌的創作可上溯到《詩經》之前,因為《詩經》中的詩歌在內容、藝術上已經比較成熟,(清)沈德潛《古詩源》等詩集中收錄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詩,但學者們對其作者及產生年代爭議頗大,因此本文隻探討《詩經》及其後來農業詩歌的特點,分析土地製度與這些特點的內在關係。

一. 封建領主製的土地製度及農業詩歌創作

《詩經》時代基本上是封建領主製時期,實行的是分封製與井田製相結合的土地製度。西周時期土地國有,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康王賞賜盂以土地與人民,說:"受民受疆土!"周天子在層層分封諸候王時,連帶將生活在這塊土上的人民一起封給諸侯或卿大夫,農奴固著於土地,對領主存在著人身依附關係,不得隨便離開。這才有《詩經·魏風·碩鼠》中的農奴"逝將去女,適彼樂土"強烈願望,而這反複的詠歎,可見其願望之難以實現。井田製是領主封建製社會的土地授受關係分配到最底層的表現形式,《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人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每戶農夫可分到百畝私田(農奴的份地,約合三十一市畝),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當時稱領主的自營地為公田,把農奴的份地叫做私田。人們常常引用的《詩經·小雅·大田》裏的一句話:"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就是描寫的這種情況。因為農奴的份地是從領主那裏領來的,所以農奴無償地為領主提供勞役。《禮記·王製》說:"古者公田籍而不稅"。鄭玄注曰:"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無代價地耕種領主的公田,表現為封建地租的最初形態,就是勞役地租。

封建領主製時期的農業詩歌具有以下特點,井田製與分封製對其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推波助瀾作用:

1、氣勢宏大,場麵壯觀。

低下的生產力水平需要集體勞動,以謀求人類的生存。分封世襲土地與井田製又強迫農奴在領主公田上做集體耕作。《詩經》中的農業詩歌,除《魏風》裏的四首民歌外,都為周天子舉行農事典禮時所唱的歌,所歌頌描述的,自然是在公田中的集體勞動。這種規模大,場麵壯觀的集體勞動,容易成為詩人謳歌的對象。

首先,農作物品種多。《詩經》中可斷為農作物的名詞凡25個,出現次數總計百次以上,後世的農作物絕大部分已具備。《周頌·噫嘻》中有:"率時農夫,播厥百穀";《豳風·七月》中也有:"其始播百穀"。"百穀"一詞的出現,是當時農產品多樣化的必然結果。在這裏極言播種的農產品品種豐富多樣。

其次,農業收獲量大。當時豐年能收數以萬計、億計的糧食,堆滿了"千斯倉"、"萬斯箱"。《周頌·豐年》篇有:

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豐年黍、稻大豐收,高大的糧倉一座座,萬呀、億呀、億億數也數不清。……

《小雅·甫田》中有:

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寬廣的田地呀,一年豐收成千上萬。……曾孫田裏的莊稼,密如屋頂,高如拱橋。曾孫場上的莊稼,象沙洲,象高丘。要準備數以千計的穀倉。要準備數以萬計的車廂。第三、集體勞動,人物眾多。《周頌·噫嘻》中有:十千為耦。萬人出動,配合勞動。

《周頌·載芟》中有:

千耦其耘,……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疆侯以。有貪其饁,思美其婦,有依其士。……

千對的人呀在除草,……有家長和有老大,有老二和眾兄弟,還有壯丁和眾夥計。送飯的來了,大家吃得香,那個娘子多漂亮,那個男子真健壯。……

第四、耕種麵積大。《周頌·噫嘻》中有:

駿發爾私,終三十裏,亦服爾耕,……

大力開發你們所管的地區,這三十裏廣闊的田地,大夥兒都來耕種,……

周成王初設農官,每三十平方裏麵積為一區,置一個農官主管,由一萬農民耕種,勞動場麵必然壯觀。

2、循環往複、反複詠歎。

農業要求定居的生活,土地分封製與井田製則適應了這一要求,將農奴們牢牢地圈定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圈子中,不得隨意遷徙。他們經曆的是生老病死,看到的是日月交替、四季周期輪回,從事的是春種秋收,周而複始的勞動,缺乏新人、新事、新信息的刺激,易使人形成循環的思維方式。陰陽交替,五行相生相克的思維方式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此時的詩歌很受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在篇章方麵是重調的多,反複歌詠,成為一個鮮明的特點。《伐檀》、《碩鼠》這兩首我們熟悉的古詩都是在反複詠歎中由表及裏,使讀者印象深刻。《魏風·十畝之間》中有:

十畝之間兮!十畝的農田裏呀!桑者閑閑兮!采桑的人來來往往啦!行與子還兮!走呀,一道回去吧!十畝之外兮!十畝的農田外呀!桑者泄泄兮!采桑的人兒鬧鬧嚷嚷啦!行與子逝兮!走呀,一道回去吧!

3、鮮明的地域性。

西周土地分封製,使諸侯林立,各諸侯國之間相對獨立,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國。經濟、文化交流受到限製,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文化的地方色彩濃重。研讀《詩經》,它的劃分和編排往往是以地域的不同為依據的。"風"為地方土調,"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詩歌;"頌"是專門用於宗畝祭祀的頌歌。十五國風,更是風風不同俗,《祀記·樂記》就曾說:"鄭音好濫淫誌,宋音燕女溺誌,衛音趨數煩誌,齊音敖辟喬誌。"農業詩歌更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據筆者統計,《詩經》中的農業詩歌一共十四首,其中"周頌"中有五首:《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大雅"、"小雅"中有五首:《生民》、《無羊》、《信南山》、《甫田》、《大田》;"豳風"中有《七月》;"魏風"中有《十畝之間》、《伐檀》、《碩鼠》三首。在這裏筆者沒有統計那些或多或少涉及到農業的其他詩歌。單看這十四首農詩,在反映周人生活的"雅"、"周頌"、"豳風"中就占有十一首,這個比例可謂大矣,周人始於農業,興於農業的史實也就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