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正文十一 歐洲北美猶有餘力(1 / 2)

“19世紀將是大英帝國的世紀!”

自1815年徹底打敗英國在歐洲和海外殖民地競爭中最大的敵人法國以來,這句口號在英國國內就一直經久不衰。而1860年《天津和約》的簽訂更是成為這句口號最完美的詮釋,大英帝國終於從中華帝國的手中接過了世界霸主的皇冠。

不錯,英國人當有資格這樣驕傲,因為他們不是用坑蒙拐騙等下三濫伎倆獲得的這個俯視天下的資格,而是依靠自己雄厚的國力和強盛的海軍,用真刀真槍,犧牲了無數戰士的鮮血和生命去打敗強大的競爭者法國和可怕的老大帝國中國後才獲得的這個世界霸權。

拿破侖以後,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太大、太多、太快了,幾乎要讓人窒息和無法琢磨。曾經那麼強大的中國怎麼就突然之間衰落了,連一個由幾塊小島湊成的英國都打不過了。而那個曾經那麼弱小的英國怎麼就突然之間這麼厲害,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中國人,昔日的強者都被他一個個打倒在地。這是人類曆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留下的一個大大的驚歎號和問號。

為了解決這個疑問,中華帝國的朝廷裏,在1860年後竟還特地開設了一個研究機構,叫西疑閣,專門負責研究這幾百年間世界的變化,以給朝廷的政策製定提供建議。

西疑閣首席大臣是當年左宗棠執掌明城軍務時的得力幕僚郭嵩燾。與被調回中原入值中樞的左宗棠不同,郭嵩燾自打中歐戰爭結束以後就一直沒離開過俄羅斯,後受左宗棠的保薦,被朝廷任命為新設西疑閣的首席大臣,總管西疑閣的一切工作。

西疑閣和朝廷其它的在歐分支機構一樣,總部都設在了莫斯科,可郭嵩燾本人並不太喜歡整日窩在西都,他更熱衷於利用路途的便捷去到歐洲國家走走瞧瞧。郭嵩燾一年裏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去了英、法等國,甚至還在德意誌同盟的第三大邦國巴伐利亞王國的首都慕尼黑購置了一套小洋房。在那個年代,中國社會一直有著濃厚的華洋交融的典型特征。從由康熙大帝幕後主導的雍正變法開啟以來,中國人就慢慢接受了相當程度的西洋文化,華人開始穿西裝,行西禮,剛開始的時候這些行為確實很不為人所接受,但當康熙太上皇帝和雍正皇帝也都製備了西裝以後,西洋的文明也便得以在厚重的中國社會廣泛傳播。

從1724年至今,西洋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浸染了140年了,中國百姓,尤其是居住在俄羅斯的那些華人,在大部分日常行為上都幾乎和歐洲人沒什麼太大區別了,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在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哪種文化可以與中華文化並駕齊驅,西洋文化是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而郭嵩燾就是一個非常尊重西洋文化的中國人,雖然他深深的仰慕著儒家經典和中華傳統文化,並也珍藏了數套精美的漢服,可他仍喜歡在日常工作中身著洋裝,至於那些奢華的漢服,郭嵩燾基本隻在逢年過節時才穿。對自己的取舍,他本人是這樣解釋的:“中國的漢服端莊優雅,體現我中華兒女對祖先的追懷,自當珍重,萬世保存。可於今日世界來說,漢服又不免體袖寬大,不如西裝輕巧方便,利於工作。故而我家中有漢服,身上著西裝矣。”

郭嵩燾的話很有道理,但也總有一些極端守舊主義者批評他是數典忘祖的“狗漢奸”。不過還好,在那個年代的中國,這種極端守舊主義勢力並不成大氣候。

多年的旅歐經曆使得郭嵩燾擁有非常前衛開明的政治理念,對於朝廷裏由攝政王奕訢主持的維新大業,他是舉雙手讚成的。

而作為一名中國的士人高官,郭嵩燾自然也盡心盡職的幫朝廷嚴密監視著歐洲各國的一舉一動。他最上心的,就是50年前由仁宗皇上親自主持組建的德意誌同盟各國。

重新梳理一下德國最近的曆史:那個本就和中國商周時期體製差不多的鬆散帝國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在經曆了17世紀上半葉的三十年戰爭後更加名存實亡了,組成帝國的各個大大小小的邦國擁有了完全獨立自主的權力。然而,即便是這麼一個已經沒有任何裏子的大空殼也還是沒能逃脫徹底消失的命運,於本世紀初被法蘭西皇帝拿破侖一把丟進了曆史的垃圾堆,結束了自己將近一千年的輝煌又悲哀的生命。拿破侖戰敗後,奧地利名相梅特涅曾親自麵見仁宗皇上,企求恢複帝國,但被中國皇帝高傲的拒絕了,從此以後,世上再無德國。不過,為了防止革命的蔓延,仁宗皇上還是主持原德國諸侯和中國一起,結成了個名為德意誌同盟的組織,這個同盟一方麵起到了維護各國君主統治的作用,另一方麵,也成了一個變相的新神聖羅馬帝國,隻是這個新神聖羅馬帝國的主導國從奧地利變成了中國。可不曾想,天有不測風雲,1853年,中歐戰爭爆發,本該與中國並肩作戰的德意誌各國卻紛紛廢除了跟中國的同盟關係,選擇站在英國一邊。更可悲的,是堂堂中國居然最終戰敗了,一敗塗地的中華帝國被西洋列強們一腳踢出了歐洲的遊戲圈,喪失了曾經在歐洲和德意誌地區享有的一切特權。戰後,德意誌各國選擇重建德意誌同盟,但和之前有所不同的,是這個新同盟再沒有中國的身影,是一個真真正正隻屬於德意誌人的德意誌同盟。而中國的出局也標誌著這個新的同盟其實就是個群龍無首的角鬥場,場子裏的各路英雄好漢紛紛摩拳擦掌想要接手中國留下的這個大攤子。其中,實力最強的毫無疑問當屬奧地利和普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