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類
阿膠
Ejiao
本品為驢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
【性狀】本品為長方形或方形塊,黑褐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麵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氣微,味微甘。
【功能與主治】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用法與用量】3~9g,烊化況服。
安坤讚育丸
AnkunZanyuWan
【處方】香附(醋製)96g鹿茸24g阿膠24g紫河車20g白芍16g當歸16g等。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用於氣血兩虧,肝腎不足,形瘦虛贏,神倦疲,麵黃浮腫,心悸失眠,腰酸腿軟,午後低燒,骨蒸潮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後虛弱,瘀血腹痛,大便溏瀉。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婦遵醫囑服用。
【規格】每丸重9g
八珍丸
BazhenWan
【組成】黨參,白術(炒),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
【處方】黨參100g白術(炒)100g茯苓100g甘草50g當歸150g白芍100g等。
【性狀】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功能與主治】補氣益血。用於氣血兩虛,麵色萎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經過多。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其他劑型】八珍丸(濃縮丸)口服:每次8丸,每日3次。
八珍膠囊每粒0.4克。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
八珍顆粒(衝劑)每袋8克或3.5克(無糖型)。糖尿病患者可服用無糖型顆粒。口服: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2次。
八珍煎膏(膏滋)每瓶250克。口服:每次15克,每日2次。
八珍袋泡茶口服:開水泡服,每次2袋,每日2次。
八珍液(合劑)每支10毫升,每瓶100毫升或500毫升。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八寶坤順丸
BabaoKunshunWan
【處方】熟地黃80g地黃80g白芍80g當歸80g川芎80g人參40g白術80g等。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功能與主治】養血調經。用於氣血兩虛,月經不調,經期腹痛,腰腿酸痛,足跗浮腫。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每丸重9g
八珍益母丸
BazhenYimuwan
【組成】益母草,黨參,白術(炒),茯苓,甘草,當歸,白芍(酒炒),川芎,熟地黃
【處方】益母草200g黨參50g白術(炒)50g茯苓50g甘草25g當歸100g等。
【性狀】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氣,味甜而微苦。
【功能與主治】補氣血,調月經。用於婦女氣血兩虛,體弱無力,月經不調。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其他劑型】八珍益母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2次。
八珍益母膏(膏滋)每瓶100克。口服:溫黃酒衝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百合固金丸
BaiheGujinWan
【處方】百合100g地黃200g熟地黃300g麥冬150g玄參80g川貝母100g等。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
【功能與主治】養陰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腎陰虛,燥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幹喉痛。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注意事項】⑴忌油膩、腥冷辛辣食物和煙酒。⑵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見上述症狀者亦可服用。
【其他劑型】百合固金濃縮丸口服:每次8丸,每日3次。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支20毫升。口服:每次20毫升,每日3次。小兒酌減。療程2周,可連用2個療程,脾虛便溏者忌用。
補中益氣丸
BuzhongYiqiWan
【處方】炙黃芪200g黨參60g炙甘草100g白術(炒)60g當歸60g升麻60g等。
【性狀】本品為棕色的水丸;味微甜、辛。
【功能與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注意事項】⑴忌食生冷。⑵不明原因低熱或感冒中有上述症狀可用此方。
【其他劑型】補中益氣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補中益氣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3次。糖尿病患者不宜服此劑型。補中益氣丸(濃縮丸)口服:每次8~10丸,每日3次。補中益氣合劑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補中益氣煎膏(膏滋)口服:溫開水衝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參苓白術散
ShenlingBaizhuSan
【處方】人參100g茯苓100g白術(炒)100g山藥100g白扁豆(炒)75g等。
【性狀】本品為黃色至灰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甜。
【功能與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參茸保胎丸
ShenrongBaotaiWan
【處方】黨參66g龍眼肉20g山藥50g茯苓58g黃芩66g當歸50g白芍41g等。
【性狀】本品為深褐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辛。
【功能與主治】滋養肝腎,補血安胎。用於肝腎不足,營血虧虛,身體虛弱,腰膝酸痛。少腹墜脹,妊娠下血,胎動不安。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參茸固本片
ShenrongGubenPian
【處方】當歸45g山藥(炒)60g白芍(酒製)37.5g茯苓60g山茱萸60g等。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後,顯褐色;味微苦。
【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用於氣血兩虧,諸虛百損,耳鳴目眩,四肢倦怠。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5~6片,一日3次。
刺五加片
CiwujiaPian
TABELLAEACANTHOPANACISSENTICOSI
本品為刺五加浸膏片。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後,顯棕褐色;味微苦、澀。
【功能與主治】同刺五加。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2次。
刺五加浸膏
CiwujiaJingao
EXTRACTUMACANTHOPANACISSENTICOSI
本品為刺五加經加工製成的浸膏。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稠膏狀物;具刺五加特殊香氣,味略苦澀。
【功能與主治】同刺五加。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0.3~0.45g,一日3次。
大補陰丸
DabuyinWan
【處方】熟地黃120g知母(鹽炒)80g黃柏(鹽炒)80g龜甲(製)120g等。
【性狀】本品為深棕黑色的水蜜丸;味苦、微甜帶澀。
【功能與主治】滋陰降火。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調經促孕丸
TiaojingCuyunWan
【處方】鹿茸(去毛)5g淫羊藿(炙)10g仙茅10g續斷10g桑寄生10g菟絲子15g等。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水蜜丸;味甘、微苦。
【功能與主治】補腎健脾,養血調經。用於脾腎陽虛引起的經血不調,經期不準,月經過少,久不受孕;繼發性閉經,黃體功能欠佳,不孕症等屬脾腎陽虛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5g(50丸),一日2次,自月經周期第五天起連服20天;無周期者每月連服20天,連服三個月或遵醫囑。
【規格】每100丸重10g
【貯藏】密封。
耳聾左慈丸
ErlongZuociWan
【處方】磁石(煆)20g熟地黃160g山茱萸(製)80g牡丹皮60g山藥80g等。
【性狀】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功能與主治】滋腎平肝。用於肝腎陰虛,耳鳴耳聾,頭暈目眩。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注意事項】感音性耳聾、老年性耳聾、耳源性眩暈等見上述症狀者可服用。
【其他劑型】耳聾左慈丸(濃縮丸)口服:每次8丸,每日3次。
二冬膏
ErdongGao
【處方】天冬500g麥冬500g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苦。
【功能與主治】養陰潤肺。用於燥咳痰少,痰中帶血,鼻幹咽痛。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二至丸
ErzhiWan
【處方】女貞子(蒸)500g墨旱蓮500g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水蜜丸;氣微,味甘而苦。
【功能與主治】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用於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幹鼻燥,腰膝酸痛,月經量多。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複方扶芳藤合劑
FufangFufangtengHeji
【處方】扶芳藤黃芪紅參
【性狀】本品為紅棕色的澄清液體;氣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與主治】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用於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症見氣短胸悶,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麵色不華,納穀不馨,脘腹脹滿,大便溏軟,舌淡胖或有齒痕,脈細弱;神經衰弱、白細胞減少症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5ml,一日2次。
【注意】周歲以內嬰兒禁服;外感發熱患者忌服。
【規格】每支裝15ml(相當於原藥材15g)
【貯藏】密封。
複方皂礬丸
FufangZaofanWan
【處方】皂礬西洋參海馬肉桂大棗(去核)核桃仁
【性狀】本品為棕黑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氣特異,味甜、微苦、微澀。
【功能與主治】溫腎健髓,益氣養陰,生血止血。用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放療和化療引起的骨髓損傷、白細胞減少屬腎陽不足、氣血兩虛證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7~9丸,一日3次,飯後即服。
【注意】忌茶水。
【規格】每丸重0.2g
【貯藏】密封。
更年安片
Gengnian'anPian
【處方】地黃澤瀉麥冬熟地黃玄參茯苓仙茅磁石牡丹皮珍珠母等。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後,顯黑灰色;味甘。
【功能與主治】滋陰清熱,除煩安神。用於更年期出現的潮熱汗出,眩暈,耳鳴,失眠,煩燥不安,血壓不穩等症。